2006.10.26 陰有小雨 (蘭色的榮耀——芷江)中國人民抗戰八年,始於宛平蘆溝橋,終於芷江七裡橋。抗戰勝利,日本人在芷江受降。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抵御外敵入侵取得完全勝利的光輝的一頁。正因為如此,芷江是我無論如何要去看一看的地方。從通道到芷江我整整走了一天的時間。當我在小雨中到達芷江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受降紀念館時,是下午差五分鐘五點。而閉館時間是五點整。我說服了售票員讓我買票參觀時,紀念館的值班的工作人員微笑的告訴我,不要著急,他們整晚都在,所有的可參觀的房間都為我打開了,我可以慢慢的看。在來芷江之前,我很早就有幾個疑問:為什麼抗戰受降的要設在芷江?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國民黨的正規軍抗戰英勇嗎?當地人民對國民黨的抗戰的平價如何?其實,有些答案,我十年前在騰衝就有了。我記得上小學;中學時,我所知道的是國民黨從沒有抗日行為的。但是,我在騰衝卻看道了一個國民黨將領和軍人抗日犧牲的烈士陵園。那時很震驚,藍色的烈士碑文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像。是的,也許蔣介石是不主張也不願意抗日的。或者確切說,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讓蔣介石想消滅紅軍的戰略計劃難已實施。但是,國民黨的正規軍的確曾經戰鬥在抗日的前線。這些在我們現在的電影和電視中已有客觀的再現。芷江的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中,我再一次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勝利。一紙降書出芷江。這個本不起眼的湘西古鎮,卻因為這個偉大的勝利而聞名於世。抗戰中,這裡有全國第二大機場,芷江機場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五年,中美空軍混合聯隊在陳納德的指揮下英勇作戰,使得日軍制空權逐步喪失,陸路運輸無法保障,以至日軍在中國作戰的坦克;大炮;車輛陷於癱瘓。一九四五年四月,日軍調集八萬多軍人發動了意在摧毀芷江機場,打開西南通道的芷江作戰,又稱:湘西會戰。一時間,芷江成了激戰的焦點。我在去芷江的長途車上聽一位老人講:那時日本飛機每天都來轟炸,但是芷江最古老的始建於明朝的龍津風雨橋也是當時最重要的舞水河上的運輸線,卻一直安然無恙。日本人扔的炸彈就是炸不著那座橋。國民黨的正規軍與美國空軍飛虎隊聯合作戰,歷經二個月的浴血奮戰,以日軍傷亡二萬八千余人,日本帝國夢在芷江徹底破滅而告結束。兩個月後,日本裕仁天皇通過電台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因為當時國民黨和日軍都集重兵在湖南境內,且芷江是當時昆明機場被毀後,國內最大的機場。並且爭奪芷江機場而展開的湘西會戰是中國陸軍和侵華日軍地面部隊的最後一戰,故受降地定在芷江。所以後人講,沒有芷江機場,就不會有日本人來芷江乞降。我走進受降會場,這是一所很平常的一排黑色魚鱗板的西式平房。木制的地板,房間分兩邊,一邊是日軍受降的現場的當時的參加人員的坐位,另一邊是國際觀查員和記者席。正中牆上掛的是孫中山的畫像。兩邊是孫總統的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怒力。橫批是:天下為公。國民黨參加受降的最高長官是何應欽。我看到受降代表席正中坐位是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中將:蕭毅肅。左邊是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准將:柏德諾。右邊是: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中將:冷欣。而日方投降代表坐在下方。參加投降儀式的是中國派遣軍總參謀副長,少將:今井武夫。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時,日本投降典禮正式開始。在中國橫行八年之久,到處燒殺搶掠的日本侵略者終於不得不底下他們的頭,承認他們的失敗了。八年血淚,終換得地展眉頭,天露笑臉。太陽旗下之武士道者,終俯首於七裡橋下,接受投降備忘錄,交出兵力部署圖。雪民族之大恥,揚炎黃之天威。我來到一九四七年始建八五年復原的中國的凱旋門:受降紀念坊。這是一座血字形受降紀念坊,正南朝北,四柱三拱門式的建築。青磚砌就。鑲嵌的大理石藍色底上刻有蔣介石的題詞的黃色大字:克敵受降威加萬裡,名城攬勝地重千秋。兩邊的石柱上刻有李宗仁和何應欽的題詞。據評這座凱旋門已被列為世界六大凱旋門之一。細雨之中,仿佛又聽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悲壯的歌聲,仿佛又看到南京大屠殺的刀光血紅。從蘆溝橋的炮聲,到七裡橋歡慶抗戰勝利的鑼鼓喧天,多少英烈為之捐軀。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中國抵抗外來入侵有史以來的一次偉大的輝煌。芷江是國民黨代表中國人民接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徹底失敗的乞降地,也是國民黨藍色的輝煌的紀念地。歷史是不會也不能被忘記的。

(蘭色的榮耀——芷江)

(蘭色的榮耀——芷江)

(蘭色的榮耀——芷江)

(蘭色的榮耀——芷江)

(蘭色的榮耀——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