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三次西塘, 每次都是冬天去的, 和烏鎮相比,更喜歡西塘的生活氣息, 所謂生活著的古鎮, 盡管拍了碟中碟(三),盡管現在的西塘發達了很多,已經有了西塘賓館和酒吧,但還是很喜歡這個江南古鎮. 而烏鎮,更像一出空城記, 美是美, 但好像是拍電影用的, 所以如果要拍藝術照, 肯定烏鎮的背景比較復古,就好比黃磊選烏鎮拍似水年華而不是西塘, 烏鎮是值得追憶的,如同泛黃的照片,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 江南的六鎮裡我最喜歡的就是西塘和烏鎮,而西塘尤其喜歡,故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看看.
第一次去,是好幾年前,那時的西塘和烏鎮還沒有現在這麼有名, 那時候人們只知道周莊和同裡, 我是看了申報介紹的江南六鎮才決定春節去的,一路顛簸,那時候沒有大巴, 只能坐火車先到嘉興再換小巴去西塘, 要去烏鎮也是必須回到嘉興換小巴去,而且這兩個長途車站還不在一起,所幸從烏鎮去南潯只要坐去桐鄉的車,再倒回去. 記憶裡的桐鄉是以前上海人去杭州買羊毛衫的地方. 去過了西塘和烏鎮覺得南潯是不必去了, 太過繁華的鎮就失了古韻了,只有小蓮莊還可以看看. 那時的西塘和烏鎮還不用強制性買門票, 不去景點就是了,如果你只是要感受古鎮的遺風, 坐三輪,車夫會送你進古鎮, 沿著曲折的弄堂會指點你到石皮弄盡頭的靜宜軒投宿,那時的雕華大床一晚只要80,還免費提供毛巾牙刷.那時候的鹹亨就是最好的看景的飯莊, 安靜地立在橋邊路旁, 覺得在裡面吃了飯喝了黃酒就要變得有文化起來,很是能感受孔已己的想法, 倒是去到紹興的鹹亨反而沒有這種感覺, 可見古鎮的底蘊.還有橋這頭的柴片餛飩,5角1碗, 上海人是喜歡吃餛飩的,就跟北方人喜歡吃餃子一樣. 還有香瓜子,也是1元1包,自己炒的就是香,還有清澈的河水, 還有……
第二次去, 西塘有點名了,但還是沒買票, 河水有點渾了,可還是比烏鎮的干淨. 靜宜軒的雕華大床還是80,就是不提供毛巾牙刷了. 烏鎮是必須要買門票了,不買不讓進. 不過烏鎮的另一頭的古街還沒開發,還有買藍印花布的棉鞋,全是老太太一針一線納的鞋底,只要20元一雙.
第三次去, 西塘已經很有名了,選了秀,拍了電影,還好河水還沒混濁,也許是經過了治理. 買了票一個個景點看過去, 才發現古鎮還挺大的, 跑東跑西地全部看完也是很累人的.那些園子的主人當初造的時候肯定沒想到會給後代留下這麼好的財富, 那些如今的豪宅怎麼能比, 看過後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豪宅,如今有誰會在自己的園子裡造世界上最小的橋? 有誰會有那樣的閑情雅致去堆假山, 去選這樣那樣的圖案只為了拼地上的鵝卵石和房頂上的黛瓦,窗門上的木雕? 可見中國古代的文化人是多麼地懂得生活情趣.也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有這樣的家世熏陶, 你要想不變成大家閨秀也是很難的吧.
看到了西塘,能不憶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