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廊橋“人自多情, 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慕泰順廊橋之名由來已久,在秋高氣爽的時節,擇幾日的融和天氣,背上行囊,踏上尋訪廊橋的旅程。漸入泰順境,山愈來愈高,綠也越來越多,汽車,便在這滿目的青翠中蜿蜒前行。那被鋼筋水泥疲憊已久的心,也開始一點點的明朗起來。這漫山的綠啊,是那麼令人振奮,充滿朝氣,清逸明快,多想跳下車去,投入這綠的海洋,林的王國。秋陽正好,此次造訪的第一座橋,便是洲嶺的三條橋。半路下車,沿著司機指點的田間小徑,悠然而行。路旁,是迎風招展的叢叢蘆葦,錯落有致的層層農田,已過收割時節,遺下的,是些金黃的稻草,被扎成一束束,散置於地頭,煞是好看。行了十來分鐘,見得一戶人家,卻有惡狗擋路,狂吠不止。大聲喚來主人家,管制住這不分善惡的呆狗,方才得以通行。打聽好去向,便沿著覆滿赤紅松針的林間石徑,一路拾階下行而去。漸行漸窄,四周空寂,叢中鳥鳴,林間風嘯,清晰可辨。正是中午時分,這半時行來,已是渾身熱絡,衣衫褪去盡半。前方,那橫跨於碧波之上,灰色的飛虹,可是廊橋了?此時的我,竟像要去約見心怡的愛人,心中不禁怦然而動,又夾有一絲緊張,不知從哪個角度去接近它?以何種方式去感受它?有人說,她是“最孤獨的橋”,遠離塵世,純淨凄涼,清高脫俗。回想,從三魁沿盤山車道行至半路,早已辟棄了暄囂;再棄車擇山徑而行,便有“曲徑通幽”之妙;繼而沿石徑古道,穿林而過,直至探身谷底,這樣的去處,豈有不幽不純不淨之理?駐立於橋頭,眺望這環抱四周的山嶺,時已至秋,山間的色彩也便豐富起來,滿目的蔥郁中,渲染著星星點點的金黃與鮮紅,仿若天上仙子作畫時不小心滴落的油彩。由這橋而起,分別是三條通往三魁、洋溪、洲嶺的古道,沿山勢攀爬而行,聽說這便是“三條橋”得名的由來。橋下,是碧藍如玉的溪潭,沒有一絲觳紋,倒映著這山色,這橋影。風雨的洗刷,使得原本土色的泥瓦逐漸變黑,只有少被雨淋之處才顯露本色,斑駁與古拙,夾於這碧水青山之間,好一個曠世佳人!縣志記載:“此橋最古,長數十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舊漸就圯,道光間裡人蘇某獨力重建,拆舊瓦,有貞觀年號。”如此算來,這橋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踱步上橋,那深沉古樸的回音,蕩徹於橋間,仿佛把我帶回到從前,依稀可見那行色匆匆的商賈與挑夫。臨窗而望,脈脈青山,幽幽溪谷,卻是沒有一絲人的蹤跡,三條橋是孤獨的,我亦如斯。晨霧迷蒙,推窗而望,那彌漫於田間地頭的,正是久聚未散的濃霧,心想著,此時的廊橋,應該有別樣的風情吧?更衣出門,外面卻是寒氣逼人。煙籠霧繞中,廊橋只是依稀可見,難得真切。一切是那麼的安祥,隱隱約約中,這橋,仿若正在酣睡的孩童,靜靜的,甜甜的,我不忍去吵醒它,只在一旁默默地候著。山間村落的霧氣,比起那都市的,要來得清新滋潤得多,我便任由它在身邊裊繞纏綿。橋頭有幾間昏暗的廂房,外牆還隱約留著革命時期的標語痕跡。坐在青石台階上,回望一路行來的卵石路,聽那若隱若現,矗立於橋頭的參天古樹,在風中搖曳。橋頭這條石板小街,該是整個村子的中心了吧?左右都有些店鋪,那隨意放置的石凳木椅,想來便是村民們閑暇休憩,談天說地之用了?想想這樣的生活,也是一番愜意之事。沿岸邊而行,覓到一條小徑,得以下到溪灘,跳上中央的巨石,前方,正是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廊橋了。迷霧中,隱隱可辨樹陰掩映下的一抹紅妝,在這游離飄渺的迷霧中沉默。或許此間,她也漸蘇醒,透過這如紗的白茫,瞅見溪灘上那位紅衣女子,在呆望? “我笑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周遭一片恬靜,沒有人聲嘈雜,沒有雞鳴犬吠,也許,在這大霧的清晨,只有我這外鄉人,才會如此執守在橋邊,驚嘆於此間的美妙?還是他們根本不曾用心去感受過?回想這一路上,每每同當地人閑聊,他們都不解於為何有這麼多人千裡迢迢趕來,只是為了看看村裡這些普普通通的風雨橋?我本俗子,多年前聽說過廊橋,便頎頎向往,直至今日才得以成行。想來此前並未看過多少相關資料,只為著“泰順廊橋”四字,便奔向而來。而對於家鄉的風景名勝,卻是無心顧及,雖然那裡每年也是游人如織。或許這便是凡人的心理,總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老思量著出去見識,於身邊日日相對的人和事,卻忽略得太多,只有當離開以後,才會發現,那原本平淡無味的生活,其實也有它的可愛。皓月當空,隨意吃些水果雜糧,趁著這月色,漫行至橋邊,白日裡鮮活生動的廊橋,此時,靜靜駐立無語,夜幕下,只見那彎舒展的,橫跨於溪澗的剪影。那輪皎潔的圓月,正懸於橋頭,這一明一暗,相映成趣,引人無盡暇思。一瀉的清輝,肆意漫撒,田間溪頭,全都受著這番淨潔的洗禮。細細一算,原來今日是十四,無怪乎會有這玉盤似的明月。潺潺溪流,隱隱蟲鳴,好一派秋月溪聲的清寂平和。橋的一側隱約望見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巒,山腳有一叢叢婆娑的竹林,清風拂過,便在這靜謐的月色中沙沙作響。夜未深,人已靜,在這僻靜的鄉間,在這清冷的月夜,在這孤寂的廊橋,只我一人,對望秋月,聽取秋蟲的淺吟低唱。此間的一切,便若專屬於我,這山林,這溪流,這風月,清寂空淡,身心,早被滌蕩得通透無比,化作那縷清風,那絲淡雲,在這山野間徘徊。雖未舉杯邀月,心已與之同行,蕩溢著的思緒,已無邊蔓延。“月是故鄉明”,不知今夜,故人所見,是否也是這般皓潔的圓月?他們,是否也在這月下,想起遠方的游子?誤失了中秋之月,卻在一個月後,邂逅這番秋月,讓人嗟嘆不已。人生的際遇便是如此,失去的雖無法再來,但未來,卻讓人心生憧憬,我們不能老是在過往中哀怨徘徊,不然,怎能得見明朝的紅日?

(三條橋)

(毓文橋)

(劉宅橋)

(溪東橋)

(仙居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