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走天下(1_2)上海,上海...

作者: 紅塵一笑

導讀上海,母親的故鄉,也是我斷斷續續生活了十年的地方。但很長時間,上海都曾經是我很不喜歡的一個地方。第一次邁出上海站的大門時,我未滿三歲,父母帶著我回上海見外公外婆。那時候從樂平到上海沒有直達火車,幾經倒車要一天一夜的跋涉才能到上海。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父親放在上衣口袋裡的十塊錢被扒手偷走了,我印像十分深刻。我從小 ...

上海,母親的故鄉,也是我斷斷續續生活了十年的地方。但很長時間,上海都曾經是我很不喜歡的一個地方。第一次邁出上海站的大門時,我未滿三歲,父母帶著我回上海見外公外婆。那時候從樂平到上海沒有直達火車,幾經倒車要一天一夜的跋涉才能到上海。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父親放在上衣口袋裡的十塊錢被扒手偷走了,我印像十分深刻。我從小頭發不多,那時更是剃了個精光,外公見了我樂得不行,用上海話叫我“電燈泡“,外婆不答應了,說:“你自己才是電燈泡!“那是我對外公唯一的記憶。再次回到上海的時候是一年之後,外公已患胃癌去世,只活了49歲。奔喪完畢,父母獨自回了江西,把我留在了上海。(詳情請見本書1_1章)

我有兩個舅舅一個阿姨。舅舅阿姨都是善良的人,因為我母親下放後換得弟妹們都能留在上海,他們總覺得虧欠我母親一些東西,所以對我都視如己出,和一些回滬知青子女與親戚們反目成仇大不相同。

我記得很長時間每天早上舅舅或者阿姨送我去幼兒園的時候我都會跑,不知懼怕什麼,總感覺幼兒園對我來說像一個監獄。但是每天進去後,我倒是表現不錯,無論看圖說話,剪紙手工,還是算術識字什麼的,很討老師喜歡,好像那時上音樂課也沒有表現出日後五音不全的征兆。現在想起來,當時害怕上幼兒園很大程度上是害怕睡午覺,每天那兩個小時對於天性愛動的我可真難熬啊。於是我總是挑一個靠角落的位置睡,旁邊有一個放東西的大櫥子,日間玩玩具的時候我就偷偷把一些玩具故意丟到櫥子低下,午休的時候就偷偷拿出來在被窩裡玩。我想當時老師們可能並非沒有發現,只不過她們不想當面拆穿一個自作聰明的小男孩,讓他得以保持好奇心和自尊心吧。

我們當時住在老式的弄堂裡。沒有在那種環境裡生活過的人,很難體會到那種感受,我曾親眼看過9平米的小屋裡住著一家三代共6口人。外面的人覺得這樣的生活太局促而窩囊,但裡面的人很多卻自得其樂,後來上海大規模拆遷的時候不少人還戀戀不舍。我們住的相對還比較寬敞,三間屋外婆帶我住一間,阿姨一間,舅舅一間。

小時候,這個世界上對我來說最親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外婆。外婆是揚州人,幼年喪母,繼母對她很不好,所以她早早地就嫁給了外公,並跟著外公到了上海。退休後一直在一家幼兒園幫忙。外婆有著人們印像中傳統中國婦女的一切美德:善良,勤勞,樸素,堅強......外公去世後她一直單身,而她的活動範圍也基本局限在家裡,菜市場和幼兒園。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外婆經常會從以前工作過的紗廠拿一些廢舊的紗布回家,拆成紗線送回去換一些錢補貼家用。多少個昏暗的燈光下,童年的我就這樣陪著外婆,她拆,我繞成圈纏成團,就像拆毛衣一樣。後來外婆用這件事情作為勤勞懂事的範例教育了其他孩子二十年,經常讓長大後的我汗顏。

外婆是我童年時心中最溫暖可靠的懷抱,而長大後的我則維系著她最深的牽掛。我永遠忘不了出國前那晚,外婆曾幽幽地對我說:"這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活著再見到..."當時年少情況的我很不以為然,覺得老人總是杞人憂天,七十剛出頭的外婆身體一直健康,一兩年的時光還不是轉眼即逝?她還沒有讓我好好孝敬過呢!

沒想到,我這一走就是整整四年。期間我每隔幾個星期總會打電話問候一下外婆。開始的時候外婆聽到我的聲音經常會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後來就是和外婆同住的舅舅說不巧外婆去菜市場買菜了,或是到旁邊小公園散步去了。再後來舅舅告訴我因為他工作太忙,外婆總是一個人待在家裡,新公房又不像原來的弄堂有老鄰居可以經常串門,所以外婆覺得很孤單,就搬到老家揚州鄉下和她親弟弟一起住去了,那裡也不方便通電話。

2005年2月,去國離家四年的我第一次回國探親。出發前到德國商店給外婆買了深海魚油,緩解老年人動脈硬化的大蒜精等等一大堆禮物,我仿佛看到外婆那熟悉的笑臉就在眼前。

結果我看到的只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外婆在裡頭。

就在我出國後不到一年的2002年農歷正月初七,外婆腦溢血突然去世。父母和舅舅阿姨為了不讓當時初到德國,一窮二白,學習生活成天超負荷運轉的我分心,編織了一個個善意的謊言。其實靜下心想想,這些話有時太過牽強,如果我不是那麼粗心的話,一定能聽出什麼不對的地方。

撲通一聲跪倒在墳前,我失聲嚎啕...

被父母接回樂平讀小學後,每年寒暑假我就開始和父母一起“鋪鐵軌“,往返於上海和樂平之間。小時候並不覺得局促的弄堂開始讓我覺得壓抑,從生存空間到思維空間。但是最讓我受不了的還是鄰居們那種不知哪來的優越感。他們可能倒也不是故意的,每次我們假期回到上海,他們一見面打招呼,總是說:“你們上來了?“好像他們是高高在上,而我們是從某個陰暗角落裡爬上來的一樣。

八十,九十年代的上海,上海的排外現像還相當嚴重。雖然我能說一口標准的上海話,走在街頭和上海當地的孩子並看不出任何區別,但是每當我看到有些上海人送給外地人白眼,聽到有人用上海話罵“鄉下人“時,心裡的反感就像針對的是我一樣。心理學上說成年後的各種心理疾病都和年幼時的經歷息息相關,我想這話沒錯。比如說南京路上的海倫賓館剛開張那年,我站在門口,看著進進出出衣著光鮮的人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我暗自發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站在這個城市的頂層;又比如說很長時間我對名牌有點過分依戀,我想都和小時候受的刺激不無關系。

在復旦的四年,是我重新開始對上海恢復感情的時候。人稱復旦園是“中國最小資的校園“,盛產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在這個環境熏陶下,我開始漸漸喜歡到衡山路散步,喜歡到“季風書店“淘書,喜歡到“香樟花園“喝茶,喜歡和朋友到“Cashbox“唱歌,喜歡到“高點“打保齡......而隨著外地人,尤其是大量高素質的外地年輕人在上海扎根,也一改當年上海人歧視外地人的現像。上海以她更加開放,更加熱情,更多機會的形像逐漸成為中國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這兩年,由於工作和私人原因,我在法蘭克福和上海之間來回了六次。有時候會有很不真切的時空感覺,上午眼前明明還是上海的淮海路,傍晚就成了法蘭克福的Zeil Street。偏偏浦東的摩天大樓很多就是以法蘭克福金融區內的建築為藍本建造的,更在視覺上迷惑著我的神經。

第一次回國回來後,有朋友問我上海的變化大嗎?這也是在上海時很多朋友樂於問我的問題。雖然上海新造了很多樓,很多街道都比以前寬闊漂亮,但是我覺得變化並不大,這大體還是我熟悉的那個上海,人們關心的還是當年關心的那些事。或者說些讓人不開心的話,有所變化在我看來也是消極的變化居多。人們的心態更浮躁,社會治安變差,交通更加擁擠,自然環境日趨惡劣,普通老百姓的平均生活質量正在下降(主要受高昂房價,醫療費用和教育支出所累)。評判一個城市的文明和繁華程度,不能光看那幾棟頂到天上去的高樓,人,才是社會之本。

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的,上海人一直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群落。今天在上海,界定什麼是上海人的確比較困難,可是生活在外地的老上海人,卻很容易從當地的人群中區分出來。我母親這一生在樂平生活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她在上海生活的時間,可是她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江西人,當地人也不厭其煩地叫她“上海佬“叫了近40年。母親當年下放時的同伴,大多數後面陸續回了上海,留在樂平的十幾個彼此都有聯系,每年正月裡各家輪著作東,“戰鬥“中建立起來的感情永遠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之一。上海人見了面,永遠只會說上海話。即使旁邊有非上海人,出於禮貌,可能一起談話的時候用普通話,而他們之間交談的時候又會不自覺轉回上海話,倒並不是說有什麼秘密,習慣了就好了。下放知青們對子女的教育也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好好讀書,以後回上海上大學。而他們自己,也無時無刻不想著葉落歸根,回上海養老。

明年母親就要退休了,我知道她的一大願望和外婆生前一樣,就是住回我們原來舊宅所在地榆林路,我會協助她完成這個願望。我幾乎可以肯定過一段時間後她一定會有所失落,因為過去的記憶映照到現實的生活後,會發現有太多的改變,太多的無奈,太多的一去不返。有些東西,只是看起來美好罷了。比起在樂平的安逸生活,現在的上海對於遠離了40年的母親來說難以避免會有陌生感和距離感。而我也幾乎能肯定的是母親會一直在上海住下去,最終找到她心中的平衡點。

這就是上海,深深地刻進了母親的生命裡。是否也刻進了我的生命裡? 我暫時還看不真切。

***************************************

附上海簡介和旅游指南(根據攜程網站上海介紹總結,修改)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因吳淞江支流上海浦而得名。春秋時屬吳,戰國時當地漁民創造了捕魚工具“扈”,稱這一帶為滬瀆,東晉時在此築滬瀆壘以防海盜,故上海簡稱“滬”。上海是我國的商業、金融中心,重要的工業基地,也是近現代中國的“縮影”。今天的上海面積6340平方公裡,人口約1800萬。上海對外有發達的海陸空交通網,市內交通以地面交通,地鐵,高架,輕軌形成立體網絡。

由於上海的興盛繁榮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所以上海真正的歷史古跡並不多。上海旅游更多的是領略這座中國最大都市的獨特氣質。

外灘

外灘是上海傳統意義上的標志,它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全長約1.5公裡,東面靠著黃浦江,西側是52幢風格各異的大廈,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彙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南京路步行街

南京路步行街,西起西藏中路,東至河南中路。國慶50周年時落成的這條步行街,使“百年南京路”煥然一新,成為上海又一處靚麗的城市新景觀。走在步行街上,可別只顧購物,千萬別忘了仔細看看市百一店(原“大新公司”)、華聯商廈(原“永安公司”)、上海時裝公司(原“先施公司”)和第一食品商店(原“新新公司”)這“四大公司”,無不把南京路的過去與今天不斷迭映在眼前,傳統與現代的交織為這條百年老街增添了別樣的魅力。已不算年輕的市百一店就矗立在南京東路、西藏中路口,這座解放前的“大新公司”是當時南京路上最好的建築之一,如今雖不再代表時尚和流行,卻依然是上海商業文化的一個像征,幾十年來一直是中國最著名的百貨公司。

走在這1200多米的步行街上,時時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彩色的鋪路磚石、統一的路心售貨亭、兩邊各類時尚流行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可愛的觀光小火車,以及設計別致的城市雕塑……這些都構成了上海的現代都市風景。黃包車、香燭店、“美麗牌”香煙廣告不見了,身著旗袍、梳著盤發的上海小姐不見了,就連當年曾顯赫一時的“先施百貨”如今也完全換了樣子。現代的都市文明在這裡把所有屬於過去的痕跡抹得一干二淨。步行街上,隨處可以感受到這路的平易近人:地面是淡紅色石塊鋪成,干淨清爽,不必擔心滑倒,也不會踩到髒物;還有導盲道,讓盲人也能感受到逛街的樂趣;路中間更有各式花壇、綠化帶,花壇上還設有暗紅色大理石凳椅,走累了,隨處可坐,賞路景聞花香,還可以思量一下接著去往何處,絕對的逍遙自在。

步行街上最多的是人,或從容信步,或匆匆疾走,或閑坐休息,或饒有興致地轉進每一家商店。街上跟人一樣多的就是各種商店了,且都是上海店家中的“大腕”:華聯商廈、第一食品商店、第一百貨、新華書店南京東路店……假如肯早起,那你一定要來看看六七點鐘的步行街。那時的步行街,商店均緊閉大門,清潔工在進行路面的清洗工作,可街上卻熱鬧非凡,人們有的跳著交誼舞,有的打著太極拳,有的在溜滑板,有的在打羽毛球,真是玩什麼的都有,不像是一條商業街,倒像是一座公園,與白天的喧囂相比真是兩個世界。原來南京路步行街也是這般“淡妝濃抹總相宜”呢。

豫園

豫園是上海市區唯一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嘉靖38年(1559年),萬歷5年(1577年)又加擴充,規模宏偉,被譽為“東南名園冠”。園主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建造此園是為“愉悅老親”,故名豫園。上海解放後加以全面修葺,1987年重建東部,恢復百余年前故景風姿,新舊諸景相映互彰,融為一體,實為游樂觀瞻之極佳去處。現占地30余畝,全園擅江南園林之勝,有萃秀堂、仰山堂、三穗堂、玉華堂、點春堂、萬花樓、會景樓、快樓、魚樂榭、大假山等40多處勝景。其中點春堂為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指揮部。“玉華堂”前的“玉玲瓏”假山石是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齊名的江南園林三大奇石之一。 

地址:黃浦區安仁街132號。

開放時間:8:30-17:30

老城隍廟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護神,相傳明永樂年間(15世紀初)上海知縣張守約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1926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鋼筋水泥結構,而彩椽畫棟、翠瓦朱檐,規模大增。抗戰後,為與新城隍廟(原址在金陵西路連雲路口)相區別,故稱老城隍廟。老城隍廟藝術競技館,內有鬥雞表演、雜技表演及霹靂書法等“中華一絕”的民俗藝術。順路走走:豫園地區除道教老城隍廟外,還有佛教的沉香閣、伊斯蘭教的小桃園清真寺、道教的大境關帝廟和天主教的若瑟堂。

地址:黃浦區邑城路1號

開放時間:8:30-16:00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上海博物館是1952年在當時的市長陳毅的支持下,合並了原有的幾個博物館而成立的。最先的館址在河南南路16號(原中彙銀行大廈內)。1995年底,新館正式建成。上海博物館是與北京、南京、西安齊名的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館整幢建築是上圓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國的傳統說法“天圓地方”。從遠處眺望,整幢建築就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博物館的建築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半。建築總高度29.5米.上海博物館的平面布局分開放區、庫房區、學術區、科研區、管理區、設備區等六個區域。現開設12個專題陳列室。展示以珍貴文物為主。上海博物館陳列面積120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璽印、少數民族工藝等21個門類,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一樓為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二樓為中國古代陶瓷館,三樓為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中國歷代璽印館,四樓為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歷代錢幣館、中國明清家具館、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和中國明清家具館。

地址: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金茂大廈

金茂大廈位於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黃金地段,與著名的外灘風景區隔江相望,由中國上海對外貿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造、管理,美國芝加哥SOM建築事務所設計,總高度為420.5米,是目前世界第三、中國第一高樓,占地面積2.3萬平方米,地上88層,地下3層,裙房6層,總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大廈裡有辦公樓、金茂凱悅大酒店、觀光廳等等。金茂大廈既有現代氣派,又有民族風格,堪稱上海邁向21世紀的一座標志性建築。金茂大廈第88層觀光廳,高度為340.1米,面積為152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觀光廳。觀光廳裝飾豪華,全部采用進口天然大理石,其中牆面石材厚度只有3毫米;玻璃幕牆視野開闊,憑欄遠眺,黃浦江兩岸的都市風光以及長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兩台每秒運行9.1米的直達電梯,只需45秒就可以將游客從地下一層到88層觀光廳。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妙不可言的朝霞與落日,與瞬息萬變的藍天白雲友好握手。

地址:浦東世紀大道88號。

開放時間:8:30—21:30

東方明珠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坐落於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與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隔江相望。塔高468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和左右兩側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成為上海改革開放的像征。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設計者富於幻想地將十一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從蔚藍的空中串聯到如茵的綠色草地上,兩個巨大球體宛如兩顆紅寶石,晶瑩奪目,與塔下世界一流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1999財富論壇上海年會主會場)的兩個地球球體,構成了充滿“大珠小珠落玉盤”詩情畫意的壯美景觀。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由三根直徑為9米的擎天立柱、太空艙、上球體、下球體、五個小球、塔座和廣場組成。可載50人的雙層電梯和每秒7米的高速電梯為目前國內所僅有。立體照明系統絢麗多彩、美不勝收。光彩奪目的上球體觀光層直徑45米,高263米,是鳥瞰大上海的最佳場所。當風和日麗時,舉目遠望,佘山、崇明島都隱約可見,令人心曠神怡。上球體另有設在267米的旋轉餐廳(每小時轉一圈)、DISCO舞廳、鋼琴酒吧和設在271米的20間KTV包房向游客開放。高聳入雲的太空艙建在350米處,內有觀光層、會議廳和咖啡座,典雅豪華、得天獨厚。東方明珠塔內的上海歷史博物館,是專門介紹上海近百年來發展史的史志性博物館。通過珍貴的文物、文獻、檔案、圖片,以先進的影視和音響設備,形像生動地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館內陳列分國中之國的租界、舊上海市政建設和街景、近代城市經濟、近代文化、都市生活、政治風雲等六大部分,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是一個形像生動的人文景點。東方明珠塔下的國際游船碼頭,有“浦江游覽”旅游項目,登上鄧小平當年南巡視察上海時乘坐的游船,飽覽浦江兩岸美景,您將領略到“火樹銀花不夜城”的意境。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集觀光、會議、博覽、餐飲、購物、娛樂、住宿、廣播電視發射為一體,已成為21世紀上海城市的標志性建築。目前,“東方明珠”年觀光人數和旅游收入在世界各高塔中僅次於法國的艾菲爾鐵塔而位居第二,從而擠身世界著名旅游景點行列。

地址:世紀大道1號

開放時間:8:00—21:30

新天地

位於黃陂南路、太倉路的新天地是上海新建景點之一。這是一個以石庫門建築為主體,有著歐式風情的酒吧群。白天,你可以看到很多中外游客來此觀光、拍照留念。臨近傍晚時分,這裡更是彌漫著浪漫的歐式風情。露天的酒吧、咖啡吧最受年輕一族和老外們的歡迎。而一家家各具特色的餐飲店或是燈火輝煌,或是以微弱的燈光營造出一份浪漫的情調。此外,新天地裡還有時裝店等等。不過,要數餐飲生意更為紅火。

龍華寺

龍華寺是上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按佛經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定名為龍華寺。現今龍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築,並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制的格式。占地達2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219平方米。沿中軸線長194米,依次排列著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六個殿堂。天王殿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鐘樓高3層,最上層中懸有清光緒20年鑄造的青龍銅鐘,高約二米,直徑達1.3米,重5噸余,“龍華晚鐘”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樓上收藏著各種版本的大藏經,佛教經籍及各種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稱為龍華寺“鎮寺三寶”的明萬歷年間敕賜大藏經718函;範金千葉寶蓮毗盧遮那佛一尊;御賜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龍華撞鐘活動,每年農歷三月三的龍華廟會,至今已三百余年歷史,已成為上海市一個固定的旅游節慶活動。

地址:徐彙區龍華路2853號。

開放時間:7:00-17:00

上海的街

除了前面提到的曾被譽為“中華第一街“的南京路以及“上海的華爾街”中山東一路外灘外,上海很多街道都有一個或是滄桑或是美麗的故事;都被賦予了上海所特有的風情。

有一條梧桐滿街、綠蔭如蓋的幽靜長街,名曰衡山路。街道兩邊400多株法國梧桐樹都已經至少60歲了,近年來,路邊有一些環境高雅的茶室、酒吧,沿街人街護欄為線條流暢的裝飾性藝術護欄;人行道鋪紅色地磚;全程112座行道燈全部采用造型優美的羅馬風格鑄鐵球型裝飾燈具,街道外牆設置有歐洲古典油畫與印像派油畫,它被譽為“上海的香榭麗舍”。

淮海路是與南京路齊名的商業街,如果說,南京路是上海商業的像征。那麼,淮海路更多表現的是一種品味,一種風格,一種時尚。

淮海路分為東、中、西三段,各具特色。東段為高級商務圈,雲集了香港廣場、上海廣場等高檔寫字樓和百腦彙、賽博等電腦廣場,這一段規模較大的商廈是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和全新開業的大上海時代廣場。中段是高檔商業圈,兩側的商店裝潢講究,陳設高雅,百盛、巴黎春天、二百永新、華亭伊勢丹等時尚百貨供應高檔流行商品和品牌服飾。此外還有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古今胸罩公司、全國土特產食品公司等名特商店。淮海中路也是淮海路最繁華的一段。西段有高檔住宅區和時尚購物圈,有專營高檔女式服飾精品的美美百貨和以服飾為主,兼營工藝禮品的襄陽服飾禮品市場(原華亭路服飾專業市場,後遷移至此)。

淮海路還有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一大會址”、“共青團中央舊址”、“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等均在沿路附近,常熟路以西的淮海中路是上海最高檔的住宅區域,各式花園洋房、高檔別墅遍布其間。美國、法國、日本等駐滬總領事館都設在這段淮海路上,上海圖書館新館也坐落於此。

購物

在香港回歸之前,上海一直是國人心目中購物的天堂,尤其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上海制造“幾乎成了一種質量的保證。在上海購物,根據自己的品味和經濟的綜合情況選擇合適的購物區域很重要。南京路其實只是適合游逛和懷舊,除了一些特產和藥物在其他地方不好找之外,沒有必要在這裡買。

淮海路相對南京路時尚許多,東西的檔次和價位可謂差次不齊,需要細心比較。淮海西路上的美美百貨咋看不起眼,進去你就會發現女性服飾幾乎所有的一線品牌,平均價位遠超巴黎的Lafayette和Printemps。離淮海路不遠老錦江飯店對面的錦江迪生園和美美百貨檔次基本一樣,引領著上海高檔服飾消費,只不過不再限於女性服飾。

豫園商城則主要經營珠寶古董,土特產和小商品。魚龍混雜,買東西要有足夠的辨識力和砍價的能力。

徐家彙是相對新興的購物區,東方商廈,港彙廣場,太平洋百貨、彙金廣場,上海六百...眾多的百貨大樓相對商品檔次較為一致。來徐家彙購物,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邊購物邊美食。在港彙,時尚餐飲應有盡有。在這條街的對面(虹橋路),就是滬上新建的弘基休閑廣場。從羊肉串到巴西燒烤,從家常小炒到山珍海味都彙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天鑰橋路美食一條街,大多是適合大眾口味的家常菜。

四川北路是上海開埠以後最早建成的幾條馬路之一,是一條現代化的“平民商業大街”,以高品位、中低價的商品,現代電子技術的服務,加上進駐四川北路的一批著名的商貿企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和國內外的游客。平均日客流量達90萬人次,與南京路、淮海路、金陵路、豫園商場共同構成上海市級商業中心,通稱“四街一場”。

在南京路市百一店斜對面的人民廣場地鐵站內,有一個規模相當大的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購物中心,裡面有各種小商品:古靈精怪的飾品、稀奇古怪的鞋包,還有滿是花邊珠片的小衣服,整個就是新新人類穿的。在這兒買衣服的多半是非常年輕的少男少女,剛好是酷愛蹦迪的年齡,有種種奇怪的欲望要表達自己的前衛。這和襄陽路不同,襄陽路上有不少老外,來自世界各地的都有,而此地吸引的更多的是年輕一族。

以前淮海中路西段有一條極短的小街,華亭路。因為人太多,卻一眼望不到盡頭,類似北京的秀水街市場,這裡是上海最早的跳蚤市場,多年來,它一直是外貿物品的疏散地。2000年,出於消防安全考慮,被遷往淮海中路999號(襄陽南路口,近陝西南路地鐵站),並更名為“襄陽路服飾禮品市場”。但它在上海人心裡的地位卻沒有因為搬場而有絲毫的降低。時髦又便宜的服裝、鞋帽、背包、香水、眼鏡、飾物,只有在華亭路最全,而且款式前衛,不乏世界名牌。當然,假貨居多。J它們大多產自周邊地區或者廣東,國外最新版本也會出現在這裡的貨攤上。游客們在這裡買衣服,50%是起還價,只有多多比較,才不後悔。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