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難得蹭了一次出公差的機會,而且是風景名勝眾多的山西。在忙完事情之後,索性請了一星期的帶薪大假,甜滋滋地徜徉於三晉大地的懷抱。
對於山西太原,我可以說是故地重游了。十三年前的偶然路過,只能匆忙地(慕名)游了一趟晉祠。對於祠中的聖母殿、難老泉和周柏,在學校的課本上早就耳熟能詳了。遺憾的是在公園門口照相館拍的唯一相片,卻寄了別人的給我,自己的卻不知飄泊何方?不過卻讓我通過寫信,認識了一位四川德陽的朋友。若干年後,當我在擺弄祖國各地的游跡圖片時,惟獨山西省是空白的。雖然後來買了不少牌子的相機,就是沒有機會再到三晉。
說起山西,與閩南泉州還頗有淵源。據說當時處於中原地帶的晉,因“五胡內遷”和“八王之亂”,許多士大夫舉族“衣冠南渡”。來到泉州這片土地的一支,把流經古城的“母親河”叫做-晉江,爾後各族繁衍的子孫依然保留著各家的“燈號”,以便認祖歸宗。
也是機緣使然,不但讓我最終如願以償,而且更深入地瀏覽了三晉大地的人情風貌。由於是“蓄謀已久”,還要照顧同事“胖洪”的喜好,所以路線行程安排得緊湊、全面、實用,還囊括了眾多知名的景區景點,故而記之。
時間:2005年10月17日~23日
航班:MU2659
目的地:山西太原
線路景區:太原(晉祠)-五台山-渾源(恆山、懸空寺)-大同(雲岡石窟)-臨
汾(吉縣壺口瀑布)-平遙(古城牆、雙林寺)
旅途拾遺:應縣木塔、祁縣的喬家大院、洪洞縣的大槐樹、運城:芮城的永樂宮,解州的關帝廟,永濟的普救寺(《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昔陽縣的大寨、長治(八路軍總部舊址)太行山、代縣雁門關、還有五台縣的閻錫山和徐向前故居、文水縣的劉胡蘭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都是值得去走一走,可惜我們時間有限。
(一)太原
小時候,郭蘭英(山西平遙人)的一曲《人說山西好風光》唱響了祖國大地,成了永不磨滅的記憶;一則“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又把這片東依太行山,西偎呂梁山,北有恆山、五台山的三晉大地,鬧騰得沸沸揚揚。在“以農為本”、“以糧為綱”的年代,山西歷史上著名的“晉商”就此銷聲匿跡了。改革開放初期,“晉商”後裔的血脈,終於在南遷的土地上,再次“噴發”,於是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晉江”、“石獅”商人的身影,歷史又一次被重現了。
當我踏上這片十三年前來過的城市,以往的印像已無處找尋。也許晉祠裡還殘存著些許過去的影跡吧,這裡必竟堆積了太多歲月的風霜雪雨。
1、景點:
(1)晉祠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裡的懸甕山麓,是紀念西周武王之子姬虞(因為姬虞的封地是唐,且排行老三,故又名唐叔虞)而建的晉王祠。太原市區有專線公交車開往晉祠,晉祠以“聖母殿”(侍女像)、“周柏”和“難老泉”號稱三絕。
聖母殿(又名:女郎祠),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是供奉西周武王的王後、姜太公(子牙)的女兒、姬虞的生母邑姜的祠堂。一絕之處是殿內的宋代彩塑(共43尊),尤其珍貴的是那34尊的侍女像,不但體形、服飾、面部表情無一雷同,而且刻畫出她們的內心世界,剛入宮的少女,天真無邪、一臉雉氣、充滿幻想;久居深宮的中年侍女則表露出宮庭生活的痛苦,充滿著悲傷、抑郁的表情。是我所看過的寺廟祠堂塑像中,最豐富的人物塑造手法,擺脫了千篇一律的造像格調,不愧是晉祠一絕。徘徊於這組塑像前,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表面風光、令人羨慕的事情,往往沒有平庸的生活來得真實。
周柏在祠內南面的奉先寺附近,奉先寺相傳是唐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的府第。據傳這株周朝的老樹,由於歷史久遠(俗話說:千年柏、萬年松,老槐一睡幾百春。),早已干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頭,在一年的三月廿一日,奉先寺廟會,有一道士在枯柏下叫賣膏藥,“膏藥靈驗、能治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這老道叫了半天,沒人買他的藥,嘆了口氣說:“如此仙藥,凡人無福,枯柏宜生。”說完將膏藥貼於枯干上,拂袖而去。說來也巧,這株古柏卻死而復生,抽枝長芽,重現茂盛,築就了晉祠另一絕的傳奇。面對如此蒼勁的周柏,我久久地沉思著:當人類無法改變自然規則的時候,往往把某種幻想寄托在神奇的故事裡頭,即使是周柏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美好的願望總要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大江東去”,“逝者如斯夫”,就像難老泉一樣,時至今日,也難以不老,而我們能抓住的,只有今天,昨天是歷史,也是今天最好的鏡子,至於未來,是我們無法把握的,也是未知的。
難老泉老矣,這是我此次重游晉祠最傷感和最無奈的,傷感的不是難老泉的“壽終正寢”,而是“人禍”。難老亭下的泉水依然噴湧著,而那嘩嘩的水流卻是人工“雕鑿”的傑作(就像黃山上的“夢筆生花”景觀一樣),枯竭的泉眼上安裝了水管。只有上方的水母樓裡,還保存著那段相關的傳說:
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相傳水母姓柳,家住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是遭到婆婆的虐待,每日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卻只要前桶的水,不要後桶的,嫌會濺髒,天天存心刁難。有一天,柳女挑水回來的路上,遇到一騎馬的人,要討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挑水時,那人送給她一條金絲馬鞭,並說只要把馬鞭放在裝水的甕內,輕輕向上一提,就不用挑水了。柳女回家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秘密不久被她的小姑子發現,一次趁柳女回娘家時,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湧而出,很快就要淹沒附近的村莊。柳女正在娘家梳頭,聞訊趕回,奮不顧身地堵住了甕口,水勢慢慢地消退了,得救的人們,再也見不到柳女,便在出泉的水甕上建了這座水母樓來紀念柳女。
從神話故事的側面,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晉祠這個地方,曾經是泉眼眾多的地方,如今連“難老泉”都老矣,我們還能剩下什麼呢?難道這不就是自然生態沉默的告誡嗎?
小提示:游覽晉祠,可按中、北、南三線進行。中,即從中軸線,由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有四尊鐵人,處在西南方向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有一年天氣特別炎熱,還偷跑到汾河邊,被人說破本像而被抬回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一條主線;北,從文昌宮起,經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到呂祖閣;南,從勝瀛樓起,經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過難老泉、水母樓到公輸子祠。
(2)雙塔寺
雙塔寺,位於太原市東南方向的郝莊村,原名永祚寺。寺內的雙塔後來成了太原的標志,所以取了個文雅的名號“雙塔凌空”。巧合的是泉州市區也有雙塔,名號也叫“雙塔凌空”,也是泉州市市標。我們俗稱為“東西塔”,東塔曰鎮國塔,西塔曰仁壽塔,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寺創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相傳由萬歷皇帝的母親宣文太後出資,高僧佛燈主持修建。雙塔塔高54.85米,相距60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構,塔頂為八角攢尖式。塔內有台階直上塔頂,飽覽太原市區景觀。
寺內不但有大雄寶殿、無梁殿、廂房和禪堂外,還有明代的丁香樹、牡丹樹,而且在東邊有一排碑廊,陳列著王羲之、張旭(草聖)、顏真卿、柳公權、懷素、蘇東坡和黃庭堅等書法大家的珍貴碑刻,對書法有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哦!
2、太原一日游線路:
晉祠-雙塔寺-山西省博物館-市區
3、太原市場的工藝品和土特產:
並州(太原的古稱)剪刀、太原玉雕、老陳醋、山西汾酒、平遙牛肉、平遙推光漆器、清徐葡萄、太谷餅、聞喜煮餅、汾陽核桃、稷山板棗等,其中清徐葡萄強烈建議不得不嘗,至於味道如何?可參考(唐)劉禹錫的《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葡萄》詩作: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上相芳緘至,竹台綺席張。魚鱗含宿潤,馬乳帶殘霜。染指鉛粉膩,滿喉甘露香。醞成十日酒,味敵五雲漿。咀嚼仃金盞,稱嗟響畫堂。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
(二)五台
1、行程:太原-五台山的台懷鎮(路程230公裡),在太原火車站旁,有許多到五台山的中巴,人滿即走,可走半程高速,四個多小時到達,票價36元。也可到汽車站等班車,但不經過忻州市區、閻錫山的老家及徐向前的故居。
2、景區:
五台山列為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早已名聞遐邇。再加上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和《楊家將》中楊五郎的出家五台山,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尤其是近代歷史舞台上,出了兩位英雄人物-閻錫山和徐向前,均是五台縣人。
五台山所環抱的台懷鎮,位於山西東北部的忻州地區(五台縣)境內。以台懷鎮為中心,整座五台山,峰巒延綿,縱橫100多公裡,總面積2837平方公裡,因海拔較高、盛夏氣候涼爽,又名清涼山。五台山上,有東西南北中五座台頂,分別處於五峰之顛。東台望海峰,距台懷鎮東10公裡、西台掛月峰,距台懷鎮西13公裡、南台錦繡峰,距台懷鎮南12公裡、北台葉鬥峰,距台懷鎮北5公裡、中台翠岩峰,距台懷鎮西北10公裡。其中以北台葉鬥峰的海拔最高-3058米,號稱華北屋脊。
據《清涼山志》記載:周穆王時,已有僧教及此。清涼山者,文殊所居,穆王於中,造廟祀之。
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曾遣使往天竺取經,使臣回,在洛陽建白馬寺。翌年,在五台山建寺。相傳台懷鎮西側山峰,與天竺靈鷲山相似,遂於此建了一座大孚靈鷲寺,就是現在五台山最古老的寺廟:顯通寺。
此後,歷經北魏、北齊、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廣建寺院,一時廟宇雲集,成為了中國最具影響的佛教聖地,鼎盛時期達三百余所。但是隨著歷史上的“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的“滅佛運動”和“文革”的十年浩劫,五台山的寺廟也起起落落,幾度遭到了瀕臨毀滅性的破壞。
(1)游覽路線:
D1:下午羅睺寺、塔院寺(寺中的白塔現在是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據說寺內有兩件鎮寺之寶,一是釋迦牟尼的舍利珠,二是文殊菩薩的頭發)、五爺廟、黛螺頂(108級台階);D2:上午到北台體驗華北屋脊(可包車,每個台頂50元,其實台上的寺院都是新建的,上一座有代表性的也就行了,如果是虔誠的善男信女,也不必每台都上,只須到黛螺頂,因為黛螺頂號稱小五台)回程途經碧山寺、後經菩薩頂而下至顯通寺、圓照寺。如果還不夠癮,再到南山寺、龍泉寺。
進山門票:92元(不是通票),其中保險2元,入台懷鎮關口收取,出口處也有關卡,去往各個台頂回來時還要驗票,要記得保管好票根。各個寺廟的門票,2~10元不等。
(2)當地特產:
台蘑:台蘑生長在山頂草叢或林中草地上,雨後更為鮮嫩。有半圈狀、弧形等,台蘑共有11個品種,以銀盤、香蕈為最佳。可葷炒、素拌、清燉,肉體肥厚細嫩,口感香醇。
台參:又叫台黨參,特點是條短粗肥、皮緊肉松、橫紋通頂、心形如菊花,為中醫補中益氣、驅寒扶熱的常用藥物。可清肺、生津、消渴、和脾胃,治虛寒的滋補藥品。
台珠:用當地產的六道木加工的一種佛珠,顏色赭紅,色澤深沉,花紋別致。
(3)菩薩頂的故事
在佛教四大名山中,有“金五台、銀峨嵋、銅普陀、鐵九華”之說。而“金五台”所供奉的是掌管智慧的文殊菩薩,據說菩薩頂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因而也是善男信女們心中最向往的地方。如今依然是五台山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山頂上不但留有清朝皇帝康熙、乾隆的足跡,而且留下了許多的題匾、石刻,諸如:五台聖境、靈峰聖境。據說蔣介石、毛澤東都曾經來過,還各自抽取了決定命運的簽詩。相傳蔣公的是一句:勝不離川、敗不離灣的讖語。而毛公的則是一組無解的數字:8341,臨走時他向法師詢問革命的前途,大師指了指屋檐下的滴水,說了一句偈語:滴水穿石。毛澤東大悟而去,後來他就以那組吉祥的數字,作為警衛部隊的番號:8341部隊。歷史最終做出了合理的解釋,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結束了川中陪都重慶的使命,班師回到了南京。短短幾年,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將要渡過長江時,他才想起了這條讖語,趕緊准備後路,經營台灣。此時,毛澤東領會到,他的水(澤東,字潤之,也可泛指人民)不但要穿破蔣(介石)家的天下,而且會是“石破天驚”。那暫時無法解釋的數字8341,到了1976年他逝世的時候,終於“水落石出”:原來指的是毛澤東享年83歲(1893~1976),在位(從實際掌權的1935年算起)41年。
當然這也許是歷史的巧合,也可能是後人為了顯示五台山的神奇而杜撰出的故事。不過根據有關文獻記載,這兩位影響過中國歷史的人物,確實到過五台山。目前塔院寺內正在修建的“毛澤東路居紀念館”,則是這段神奇故事的最好注腳。可惜的是蔣介石落腳的地方,卻無處找尋。
(三)大同
(1)行程:
五台山-恆山-大同(行程約200多公裡),早上有始發班車,我們是下午遇上一大同的回程出租車,包車花了260元,不但爭取時間在大同過夜,而且不用折回忻州換車,還順便游了恆山和懸空寺。如果時間充裕,不妨連應縣的那座珍貴的遼代木塔和平型關戰役舊址,也一並收入囊中。
(2)景區
恆山、懸空寺
北岳恆山,位於大同市的東南方,主峰在渾源縣境內。名列我國五岳之一的恆山,又稱紫岳、恆宗、常山,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相傳四千年前,遠古的舜巡狩四方,北至恆山時,見這裡山勢雄險,遂封恆山為“北岳”;秦始皇在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時,恆山被推為天下第二山,並來此巡游。漢武帝也曾來恆山朝拜。唐代帝王更是著文加以贊頌。宋代皇帝也是頂禮遙望。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曾登臨恆山的天峰嶺。明清的帝王也派使者到此祭祀。
恆山的主峰海拔2017米,是五岳中最高的。分東西兩峰,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山。中間流淌著渾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一處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家喻戶曉的“楊家將”就曾經在這一帶馳騁沙場,抵御外敵。在西峰的翠屏山上,還保留著穆桂英的點將台。
游覽恆山一般從渾源縣出發(5公裡就是恆山腳下的懸空寺了),而我們是從五台方向來的,所以先游恆山,再覽懸空寺。恆山門票22元,懸空寺40元。
游覽路線:大字嶺(兩個巨大的“恆宗”書法,足有70平方米)-果老嶺(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驢兒,由此升天而去)-朝殿(北岳廟,又名朝殿,建於明弘歷年間,公元1501~1502年,是恆山最宏偉的一座。徐霞客到此,驚嘆道:上負絕壁、下臨宮廨,殿下雲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朝殿門前有103級台階可達,廟門上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兩側有副對聯: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文昌六星聯北鬥是真人才雕龍鄉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天峰嶺(從北岳廟向上,一兩小時後可抵天峰嶺上)-下山後再游懸空寺。
由於與“胖洪”的意見相左,他擔心時間太晚,另一重要的標志性景點會錯過,而不能盡興地走到天峰頂,便急匆匆地坐纜車下山,趕往二公裡處的懸空寺。一般人說起恆山,印像最深的是懸空寺,最近懸空寺的名氣已經遠遠超過了恆山了。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是這座聞名遐邇寺廟的真實寫照,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渾源縣城南五公裡處的金龍峽谷的西岩峭壁之上。創建於北魏後期(約為公元471~523年間),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的。被世人稱為“天下巨觀”的懸空寺,由三組融合了高超的藝術建築群組成。最有意思是寺中的三教殿,殿中老子像居左,孔子像居右,釋迦牟尼像居中,“三主共一堂”的奇特造像,也只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能孕育出這“三教調和”的時機。據《弘明集》記載:孔、老、如來雖三訓殊路,勿習善共轍”。相傳當時的梁武帝就曾經“少時學周孔”、“中復觀道書”、“晚年開釋卷”而集儒、道、釋於一身。
懸空寺靠西面東,殿宇樓閣共計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樓閣,依附於絕壁上,三面環廊圍抱,看起來好像搖搖欲墜,卻似虛而實,臨危而安,整個布局構思,奇妙無比,真可謂: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
當我們真正地走近這古人“鬼斧神工”築就的寺廟,踏入的一瞬間,我的整個心真的是“懸空”的,後來我還發現越偏離中原地帶的邊關、要塞,越有不一樣的景觀。
雲岡石窟
來到大同已是華燈初上的夜晚,在司機師傅的推薦下,入住空軍第一招待所。這裡離大同古城不遠,大同位於山西省北部,緊鄰蒙古,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城,也是北方重要的軍事重鎮,還是萬裡長城的九邊關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大同屬趙國的雁門郡。秦代,設平城縣。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0年冬,在平城東七裡的白登山被匈奴圍困七日,後采納陳平奇計突圍。公元398~494,鮮卑族拓跋氏在大同建都稱帝,國號北魏,直到遷都洛陽,大同作為北魏都城有近百年。北齊,大同改名恆安鎮。北周,為雲中縣。唐朝,為雲中郡。遼代,為西京。遼金時期置大同為陪都西京,有二百多年。明朝時,朱元璋封他的兒子朱桂為“代王”駐守大同。
來大同的人大都不會忘了去雲岡石窟,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合稱為我國的三大佛教石窟。雲岡石窟始於北魏建都平城的時代,由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多數石窟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當時的壯觀: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當我們驅車16公裡,來到位於大同城西的武周山南麓的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達51000多尊,其中的第三窟是雲岡石窟中最大的,洞窟前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形石孔。後室雕有一佛二菩薩像,體態豐滿,衣紋流暢自然,是隋唐時期的作品;而二十窟的露天佛像,臉型圓潤慈祥,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造像),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步入這“人煙稀少”的景區,一股空靈幽谷的寒意撲面而來。撐著雨傘,一步一步地隨著雙眼,徐徐地走向前去,默默地徜徉於這美侖美奐的雕刻藝術的殿堂,心中忽然想起了些許陌生的朝代北魏王朝,由於不是大一統的鮮卑族創立的朝代,在我們的正史中,記述甚少,卻因為遺留了眾多寶貴文物,而讓人無法忽視他們的存在。也正因為有了北魏,才有雲岡石窟、才有洛陽的龍門石窟……
提示:
1、雲岡石窟門票60元,建議請專業導游講解。大同的游程安排:雲岡石窟-上下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
2、大同銅火鍋:是大同的傳統風味餐具,外觀華麗大方,有海棠、龍鳳八洞神仙、雄獅等30多種古香古色的圖案,可供選擇。
3、大同黃花:產於大同縣,色鮮、肉厚、脆嫩、耐煮,是當地的土特產。
4、黃芪:渾源是黃芪之鄉,黃芪是中藥材,能益氣補血,還可煮蒸肉食和泡酒。
(四)臨汾
1、行程:大同-臨汾
列車班次1675(包頭-西安,途經大同),開車時間:16:30~次日3:30,硬臥:90元。只有這趟才是“夕發朝至”,既不浪費時間,又節省住宿費。另一趟到達臨汾的是慢車,要10:30到。當我們正為凌晨到達臨汾,有沒有這麼早的班車去吉縣發愁時,剛巧火車晚點,5:30才到站。汽車站最早的班車是6:30,而開往陝西延安的是6:00,而且途經壺口鎮的七郎窩黃河大橋,票價:32元。
車上遇到一對河南的中年夫婦,穿著同一顏色的風衣。經過交談也是“走南闖北”的行者,也是去往壺口的,剛好四人結伴。路上又上了一位上海的“腐敗”族,因為壺口只能坐班車,才有幸相遇。後來除了他繼續前往延安外,我們原路返回,從臨汾坐高速到平遙。
2、景點:
(1)堯廟
堯廟位於臨汾市區西南三公裡處。相傳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因城池建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和“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典故),死後人們有感其賢,建廟祭祀。創建年代已無法考證,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的。前有山門,內有圍廊、牌坊、五鳳樓(堯與他的四大臣被喻為“五鳳”,有“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之說,五鳳樓因而得名)、堯井亭(相傳為堯王所掘)、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高27米,四周設有環廊,42根石柱。可惜的是1998年毀於大火,1999年重建)和寢宮。
當我們從壺口返回臨汾,路經堯廟時,進去拜謁一下這位傳說中的人物。大家讀書時都知道,在夏商周以前的史前時期,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就有堯。眼前是熟悉的廟宇,世俗的香火,而對於這位傳說中的拓荒者,我們知道的都是神話了的故事,不管如何?在那洪荒的年代,能夠帶領大家,開辟出一塊生存的淨土,就值得我們後人的尊敬。
據說在我國原始社會晚期,在平陽西南有一個名叫“陶(音堯)唐氏”的部落,首領叫堯,又稱唐堯。他以勤勞、節儉、讓賢和愛民而流芳後世。
相傳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樹木和莊稼都被曬枯了,人們無以為生,瀕臨絕境。堯王派神箭手後羿射下九個太陽,又帶領大家鑿江取水,大地又重新煥發生機。當堯年老的時候,大家提議他的兒子丹朱繼位,堯卻對這位平時傲慢殘忍的兒子非常失望。自己走訪“四岳”(傳說中四方部落的首領),選中虞舜為自己的繼承人。經過三年的考察,和大家的認可、推舉,堯將王位讓給了舜。這就是在歷史上傳為美談的“禪讓”,後來卻成為一些朝代,篡奪君位的“遮羞布”。
(2)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於山西吉縣和陝西宜川縣之間的九曲黃河上,距宜川縣48公裡,距吉縣45公裡。瀑布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裡,是我國的第二大瀑布,上下落差20多米,寬度隨季節變化,一般在30米左右,汛期可達50米。順勢而下的黃河,在這裡被兩岸蒼山夾峙,水流收束成一股傾瀉而下,頓時浪濤翻滾,氣勢恢宏。面對此景,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寧靜在《黃河絕戀》中的經典造型,展開雙臂飛翔的意境。這會我的心兒也在飛翔,還有那回旋中的咆哮-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黃河大合唱》)
遙想“朱毛”紅軍路經這裡時,面對此情此景該是多麼的豪情滿懷,眼前咆哮的黃河,恰似那指揮中的千軍萬馬,人騰馬嘶,勇往直前,勢不可擋。
身臨其境的我,真有一種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只能站在岩石邊發呆,讓那無端的思緒隨著波濤,洶湧翻騰,傾瀉而下。直抒胸臆的呼嘯,被掩沒於轟鳴之中,一時竟熱淚盈眶,竟分不清是水霧,抑或是淚水……
3、小提示:
在吉縣車站,可坐當地人的車前往景區,每人15元,不用買門票(門票每張60元)。記住,車錢要等回縣城後給哦。
(五)平遙
1、行程:臨汾-平遙,雖然臨汾、平遙同處在山西最長的高速公路:“大運”線上(最北端的大同~最南端的運城,喜歡吉祥的人把走這條高速路叫做“走大運”),但是之間沒有直達的班次,與太原卻有每隔30分鐘一班的車次,經詢問可買到太原的票,讓司機在平遙出口邊下車,步行二公裡左右便是平遙古城啦。考慮到即可在古城過夜,又能免了第二天的舟車勞頓,於是決定到平遙去。河南夫婦趕上了晚上6:00的那趟,據說到了出口處遇上了公路局的換崗班車,好心的司機搭載了他們一程。我們還要去寄存處取行李和吃飯,買好了傍晚6:30的那趟末班車。沒想到,這一錯過竟然是“天差地別”的“待遇”,在那漆黑寂靜的高速匝道上,只有行李箱拖地時滾動的聲音,不免有些擔心,還好不遠處已是燈火通亮的出口和古城了,偶然碰到一輛出租車,1.5公裡卻被宰了30元,稍有不滿還挨了頓罵,門口好心的老板出來勸了勸,我們抬頭一看是古香古色的“復興公”客棧,馬上就訂在這裡過夜(每人50元,還提供暖氣、熱水)。巧了他們也住這裡,正在大廳裡吃飯啦。
安頓後,約好去逛逛夜城,剛出大門,一股凜冽的秋風讓大家打起了冷顫,身著單衣的“胖洪”回頭跑進了客棧。前面的市樓(平遙古城的標志)和兩旁的街道,掛滿了大紅的燈籠,沒有客人的店鋪已經早早地打烊了。經營酒吧、飯館的裡面倒是沸沸揚揚,街道上卻是夜深風冷,想一想,趕了一天的路程也夠累的,還是回去養精蓄銳吧。所以人人匆匆地掃了一眼冷清的街道,回頭一溜煙縮回了客棧,進了大廳,還個個抖抖擻擻的,引得店主雷明山的竊笑不已。
問起雷老板,與雷履泰有沒有關系,還有“復興公”與“復盛公”的淵源?說起這段故事來,他竟然沒有我們“門清”。在平遙古城,不能不說到票號,談起票號首推日昇昌(或者寫成:日升昌),而講到日昇昌票號,就不能忽略了雷履泰。關於雷履泰和日昇昌的故事說來話長,將在景點中作詳細介紹。當然來到了古城,也別忘了見識一下“平遙三寶”:山藥(又名淮山)、牛肉、推光漆器。尤為讓人回味的是一種“面食”―碗食乇(此字是合並字,念tuo,也可能是馎饦的饦,馎饦是古代的一種食物名稱),平遙碗食乇由100多年前的城南廚師董宣所創,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西逃時途經平遙品嘗過,大為贊賞,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食乇名聲大振,成了當地最有特色的地方小吃。
碗食乇的制作方法是將白面用溫水調成糊狀,再配以一定比例的鹽水、大料水和菜籽油,由稠調稀後,裝入五寸小碟內籠蒸15分鐘左右,涼切後即可食用。回家後試著做了一回,變成了面疙瘩。即便形似,風味也會大打折扣。
2、景點:
游程安排:D1上午鎮國寺,下午雙林寺及佛像彩塑、清虛觀;D2上午平遙古城牆、明清一條街及日昇昌票號、縣衙、大成殿、城隍廟,下午回太原。其實游平遙也可以一日搞掂,但別少了雙林寺、鎮國寺和古城牆,這三處地方是嚴格意義上的“世界文化遺產”,而明清一條街,包括日昇昌,只是在原址上翻建的。
平遙古城和麗江一樣是可以隨意進出的,所不同的是城內的眾多博物館、景點都要收費的,所以建議買套票:120元,處處都可通關(不含城外雙林寺的30元、鎮國寺的20元)。如果從節約角度出發,只要買城牆和日昇昌的門票,再到街上逛逛,也能代表整個平遙古城的景觀。
(1)鎮國寺和雙林寺
鎮國寺位於平遙古城東北方向12公裡處,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遺存下來的寺廟文物很少。而鎮國寺中的萬佛殿,正是建造於這個時期,大殿內現存的14尊塑像,除三尊是明代重塑的外,其余11尊皆為五代十國時期原作,堪稱稀世珍品。
雙林寺位於平遙古城西南6公裡處,據現存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姑姑之碑”記載:寺重建於(北齊)武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71年。由此推斷,雙林寺的創建年代早於北齊的武平二年。寺廟由天王殿、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大雄寶殿、千佛殿、菩薩殿組成,占地15000平方米。各殿保存著各個時期的古代彩塑2000余尊,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
一覺醒來的天空依然是灰蒙蒙的,在家裡司空見慣的艷陽天,似乎並不眷顧這方水土。有人會說,都是挖煤挖的。所以艷陽下的人們,喜歡住著喜慶的紅磚琉璃房。而這裡民居、宅院的主色調則是青磚灰瓦。
租了兩輛單車往東北方向出城,一路的青磚黑瓦顯得規整有序,據說平遙的古城構造是嚴格按照“禮”序等級制定的:國都九裡,侯郡五至七裡,縣城方圓三裡。古城方圓正好在三裡之內,東西南北分布著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巷,經緯交織,井然有序,形似龜背上的紋絡,因此平遙也稱龜城。
城外的風光,少了城內些許的嘈雜,秋收後的農家院內堆滿了收成,曬著黃燦燦玉米的露台,為這秋瑟的原野,增添了不少亮麗的色彩。
到了鎮國寺地界,眼前忽然一亮,褐紅色的寺牆,和那青翠的松柏,尤其是萬佛殿裡的珍貴彩塑、壁畫,色彩濃厚,仿佛置身於藝術的宮殿,但願這份凝聚了古人智慧的寶貴遺產,能夠永遠地傳承下去。
當我們下午來到雙林寺時,一群美術學院的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臨摹彩塑,另一邊的幾個則開始在惟妙惟肖地做著塑像,也正由於有著這麼一群傳承者的努力,我相信這門造像工藝,將會發揚光大,因為光靠保護遺產是遠遠不夠的。
(2)古城
平遙古稱“平陶”,歷史可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相傳為周代將領尹吉甫所築土城,是為了防御外敵的侵擾。到了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開始,平遙一直作為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現在的平遙古城池的規模,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的,城垣才開始由夯土構築改為磚包城牆。
古城牆周長6.4公裡,牆高6至10米,底寬9至12米,頂寬3至6米,可容兩輛馬車並行。城牆外側每隔80米左右築有凸出的“馬面”,“馬面”上建有敵樓,在突出城牆外側的敵樓上,可居高臨下構織交叉射擊網。牆頂外側同時建有2米高的垛口牆,內側則是0.6米的女兒牆。環城共建有敵樓71座,奎星樓1座,垛口3000個,寓意孔子周游列國時收授的72賢,3000個弟子。城牆四角築有4座角樓,東西南北築有6個城門,東西方各建兩座城門,據傳古城的六個城門各有像征和喻意:南門曰迎薰門為龜頭,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兩眼水井,喻為龜眼;北門曰拱極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的所有積水均經此處流出;東西四座城門和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曰永定門,下西門曰鳳儀門,上東門曰太和門,外城門向南而開,形似龜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東門曰親翰門,其外城門經直向東而開,據說是古人建造城池時,怕龜穴爬走,將其後腿經下東門拉直拴在距城八公裡的麓台塔上。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皇帝西巡路過時,在城牆四面增建大城樓,顯得更為壯觀。
當我們憑票登上城樓的時候,已經是人山人海,旅游界人士稱之為“後黃金周”時期。跟團的人群聚集在城樓上,聽著導游擴音喇叭的介紹。而寬敞的城牆上倒是清淨多了,漫步在這趟過歲月風雨的牆頭上,一時竟心情澎湃。來之前看過一篇報道:平遙城牆塌了一片,報道的標題是,古代也有“豆腐渣”工程。不知道這位老兄是否動過腦子想一想,這“豆腐渣”工程起碼也有600多年的歷史啦,能跟現在的同日而語嗎?
一位出租單車的女子,看我們是散客,熱情地推薦租車游城,說還能經過奎星樓參觀。我詢問了一下,繞城一周需要一小時左右,每小時10元。兩人一拍即合地租車上路,沿著城牆由西門出發,向北繞行,總共費時1小時20分鐘,引來一些跟團人的感嘆和羨慕。途經那處坍塌的城牆,據說有規劃讓它保存著,不要修復(2006年聽說又有一處損毀,於是開始了全面修復)。
明清街位於古城中心軸線上的南大街,是由一條鱗次櫛比的商鋪組成的明清商業一條街。街道兩旁雲集了長昇源爐食鋪、長盛源、協同慶票號、百川通票號、尉盛長票號、長泰永綢莊、當鋪、鏢局、藥堂等老字號舊鋪遺址。這些商業性的宅院,大都是“前鋪內宅”的格局,就像泉州中山街上保留的民國初期的“騎樓”商鋪一樣,只是多了一條可以避雨的走廊,在為雨天逛街的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創造了不菲的商機。在這個層面上看,“後晉商”們確實把融入血脈的“經商”理念,發揚光大了……
而位於西大街的中國票號博物館,尤其人頭攢動、游人如織,大家慕名而來,就是為了這間被稱為“中國銀行鼻祖”的日昇昌票號。票號,是在平遙繁榮的商業氛圍中出現的,隨著晉商的四處奔波,和生意上的全國開花,商業往來的巨額現銀交易,往往要靠鏢局來押送,既費時又不安全,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彙兌”在平遙應運而生,爾後波及附近的祁縣、太谷、介休、汾陽等地,至公元1670年前後,山西境內的票號發展到33家,分號遍布全國85個城市,共計400多家。這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昇昌的大掌櫃雷履泰。
雷履泰,平遙縣細窯村人(今為龍躍村)。十幾歲便入商號當學徒。四十來歲時到平遙西裕成顏料莊。先後任西裕成漢口分號掌櫃、京師分號經理。由於善於經營管理,業績卓著,深得財東賞識,調回總號委任為大掌櫃,統領全局。
他在京師分號的時候,有不少平遙籍的商人賺到錢後,要往家中捎銀時,為了安全起見,便與他商量,將款放在西裕成京師分號,然後由分號給平遙總號寫信說明銀兩款數,家裡的人再憑此信到總號提取銀兩。剛開始只是屬於鄉親幫忙,後來托捎的人一多,便商議由托彙者出點費用。受此啟發,在他出任總號大掌櫃後,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大膽地向東家建議,將顏料莊改為專營銀兩彙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經東家同意,投資30萬兩銀子,於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在他的策劃下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票號,起名為:日昇昌。
日昇昌票號成立後,在二掌櫃毛鴻翙、三掌櫃程大培的輔助下,先後在全國35個大小城市設立了分號,由於改變了傳統的押銀方式,方便快捷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日昇昌票號的業務搞得紅紅火火,迅速傳播開來。在他70歲壽誕時,平遙商號聯合會贈他一塊大匾:拔乎其萃。對於他確實是實至名歸,可是光芒背後的他也做了一件並不厚道的事情,那就是把與他同是“聰明絕頂”、相得益彰的二掌櫃毛鴻翙逼走(當然也不能怪他,是毛鴻翙首先向他發起挑戰的),這場恩怨後面的相互傾軋,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內耗。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的孫子竟然取名作雷鴻翙(同樣的毛鴻翙也以牙還牙,孫子也改名為毛履泰)。
當我和胖洪走進這座“彙通天下”的宅院-日昇昌票號,櫃台上一位身著淺藍色長袍,留著一把大胡子的老先生正在為游客書寫紀念彙票。當我坐到他身旁的時候,時空似乎又回到了遙遠的過去,在那進進出出繁忙的背後,又有多少山西商人的身影,從這座“金融中心”的古城,奔赴全國各地。又有多少山西男子,為了擺脫貧瘠的土地,拋妻別子地去“走西口”才有了這繁忙的生意景像,那首回蕩在村口、路旁的送別歌聲,總是透著一股那麼無奈的哀婉: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馬多來解憂愁。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去要多少時候,
盼你也要白了頭。
緊緊拉著哥哥的手,
汪汪淚水撲瀝瀝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早回家門口
……
2005年10月17日~23日游歷2006年12月整理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