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眾神間(之四)――――日落巴肯山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去巴肯山(Phnom Bakeng)看日落,這已經成了一個固定的節目。今天的天空晴的一覽無余,相信日落也該輝煌璀璨,像我這樣貪戀美景的人當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驅車趕到吳哥景區的售票點,花40$買了3天的門票,就迫不及待地向巴肯山進發。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古樹粗壯而挺拔,一切與暹粒城內截然不同。似乎離古跡越近,離現代社會越遠,穿越時空的感覺越深。瞪大了雙眼,懷著十二分的憧憬,期待著與吳哥古城的首次親密接觸。倏然間,一片開闊的水域躍然眼前,陽光從側面打在靜靜的河面上,將這河-吳哥窟的護城河耀得格外生動亮麗,三三兩兩的游人悠閑地坐在河邊小憩。往前行,吳哥窟蓮花蓓蕾般的尖頂、圍廊、石橋紛至沓來,驚得我大喊一聲:“Oh,Angkor Wat!”是,這就是陽光下的金色小吳哥,我曾經千百次魂牽夢縈的地方,如今,我終於來到了你的面前。但今天的目的地是巴肯山,只能把這裡留待明日再見。當護城河的橋越來越窄,幽深的圍廊變得模糊不清時,我們便到達了巴肯山腳下。巴肯山位於吳哥窟北面1300米處,其實不過是一座67米高的小山,但卻可以算是吳哥景區裡為數不多的制高點了,所以大部分游人會把這裡選為看日落的最佳地點。山腳下,幾頭大像甩著鼻子慢悠悠地馱著游人向巴肯山爬去,而我則和大多數人一樣,選擇自己上山。雖說山不高,但上山的路卻是並不十分好走,窄窄的崎嶇小路上黃土、石塊與樹根交織在一起牽絆著雙腳。為趕上17:30的日落,我拼命向山上奔去,終於在幾分鐘後來到了山頂。但真正看日落的地點並非這裡,而是在山頂上的巴肯寺。巴肯寺是山頂一座廢棄的神廟,最初這裡是整個吳哥王城的中心,足以證明高棉人對山的崇拜之情。神廟共分七層,像征七重天國,上面建有109座塔。每層台階上,殘損的丟了尾巴的雄獅依然傲立守望著這古老的神廟。這裡比我想像的要壯觀雄偉宏大。遠看巴肯山那級級台階上,人猶如螞蟻般附著在上面,緩緩而行。我也加入了攀爬的行列,30-40釐米高、半腳寬的陡峭狹窄筆直的台階是整個吳哥古跡的特點,不手腳並用是根本無法爬上去的,但確也沒有別人描述的那樣艱難。衝到寺頂,在滿地橫七豎八的神廟殘垣中,早已是人潮如湧了,各色皮膚、各種語言的人們占據了有利地形,架起了長槍短炮等待日落的到來。此時紅艷艷的太陽仍高高的掛在天際,耀得巴肯寺的每塊石頭、每個游人一片燦爛。繞到巴肯寺後身,舉目四望,東南方的莽莽叢林中,小吳哥的尖塔再一次映入眼簾,它靜靜地坐落在那裡,幾乎被周圍的林海淹沒,與剛剛看到的磅礡氣勢有著天壤之別,不知當初亨利.穆奧第一眼看見它時是怎樣的感受?巴肯山的夕陽每分鐘都在變化,比較中意的觀日落的角落早已是人頭攢動了。我也只好擠進人群,和某國際友人共踏一塊吳哥古石。還好,在這裡的人們都是友善的,國際友人並未在意我的介入。遠遠望去,天邊彤雲片片,殷紅的太陽正慢慢向地平線劃去,像極了駿馬形狀的紅雲面向著落日,隨著日落不斷變換著色彩,由淡及濃。就在短短幾分鐘內,太陽已不再耀眼,但卻顯得更大更紅。此時,不僅僅是雲,半個天空、綠色的叢林、腳下的青石、游人的眼睛裡都飄著那一抹紅霞。周邊除了“喀嚓喀嚓”的相機聲外,靜得一塌糊塗,連蟲兒似乎也沉沒其中了。最後的夕陽唐突地跳下了地平線,對面彎彎的月亮也露出了淡淡的光澤,游人們爆發出一片掌聲,為落幕的輝煌喝彩,一直以為那一種落幕像極了吳哥本身。我靜靜地站在那裡,只希望能盡情地放縱雙目,讓記憶抓住每一個精彩時刻。
沒有了太陽,天色說暗就暗了下來,再次順著人流手腳並用的爬下巴肯寺,連走帶跑的衝下巴肯山。天已大黑,無數的旅游大巴、摩托車、TUTU開著車燈向暹粒城內奔去。整個吳哥王城也褪去了光澤,變成灰黑的城堡淹沒在黑暗之中,似乎又回到了千年前的寂寞裡。
(巴肯山輝煌的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