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眾神間(之十三)――――羅洛士群的原始風貌 羅洛士群(Rolous)建於九世紀,這裡曾是高棉王國的第二個首都,70年後,直到905年,高棉王國才遷都到現在的吳哥區域一帶,因此,羅洛士建築群被人們稱作高棉藝術的開端。這裡現存的三座主要建築是:羅萊寺、神牛寺、巴公寺。
羅萊寺(Lolei)是遷都吳哥前的最後一個寺廟,建在高棉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湖的中心島上,只是現在這人工湖已完全干枯,不見蹤影,僅存的三座黃磚牆砌成的塔廟就那麼孤單地立在那裡,殘破而簡單,除了門楣上刻著的敦厚結實、手持長矛的武士外,沒有留下過多的雕刻與裝飾。但其雕刻特點確實不同於大小吳哥景區,簡單中透著一股原始、粗獷的美。外表看羅萊寺是孤單的,其實卻也是充滿活力的。而今,人們在寺廟周圍建起了高腳屋的佛學院,僧侶們雲集於此,橙紅的袈裟給這裡帶來了一片亮麗的色彩,為這裡注入了生命的力量。
神牛寺(Preah Ko)距羅萊寺幾分鐘的車程,建築風格與羅萊寺同出一轍。其名字的由來源自寺前三座聖牛Nandi的雕像,小牛犢大小的石牛靜靜地臥在那裡,守衛著身後高高塔基上的六座塔廟。前面的三座塔廟供奉著印度教大神濕婆及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父親、外祖父、先王阇耶跋摩二世等男性祖先,後面的三塔供奉著女神和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的母親、外祖母、先王阇耶跋摩二世的王後等女性祖先。父權、夫權的思想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看過了占據池中心的羅萊寺,Nandi守護的神牛寺,在我的判斷中,數百米外的巴公寺一定也如同一時代的那兩個寺廟一樣,原始、簡單、粗獷且殘破,這裡的單塔結構的建築風格與這些天來看過的任何寺廟與雕刻相比,似乎真的算不上什麼了。冒著炎炎烈日,周身的所有毛孔都在向外湧著汗水,於是潛意識裡也開始為自己尋找放棄的理由了。但當我真正面對巴公寺時,僅是短短的一瞥,就已自感慚愧了,我確實大大地低估了高棉人民的想像力和建築才能。可以說,巴公寺是柔美與雄偉的結合體。連接巴公寺主體的小道兩側,郁郁蔥蔥的熱帶植物樹影婆娑地蕩漾在清澈見底的湖水中,白色,粉色,紅色的三角梅一路綻放著,展現著一股江南水鄉詩畫般的秀美而靈氣,讓人在酷熱的天氣中瞬間就有了神清氣爽的感覺。路的盡頭,景色極其突兀地來了個180度的轉彎,曾經柔美的線條頃刻間就消失殆盡了,一座高插入天空的方正大寺重新把我們拉回到了吳哥那個滿是巨石的世界。除去四周四座黃磚牆小塔外,巴公寺主體實際上只是一座矗立在高聳的五層正方形石台上、青石構成的高大石塔,但偉岸的巨塔、塔上飾邊的層層如烈焰般地衝天而上的蓮花瓣及二至四層平台上昂首挺立著、凝重莊嚴的四頭雄獅、八頭印度神像,卻帶給我們強大的視覺衝擊,足足驚得人目瞪口呆,難以言表。站在高塔邊,遠方是蒼茫大地,頭頂是湛藍的天空與大朵的白雲,那種豪情怎是了得,似乎天地萬物盡在掌握中。
這裡是我在吳哥參觀的最後一個寺廟,感謝巴公寺給了我一個近乎完美的結束,讓我能夠在短暫的旅途中,自始至終地、每時每刻地感受到無窮的驚喜、震撼與感慨。
(巴公寺的主塔)
(駐守的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