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眾神間(之九)

作者: apsara0728

導讀行走在眾神間(之九)――――四面佛的微笑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七世曾留下過一塊石碑,上面除了簡單地刻有一行“高棉國宛如天堂國度”以外,沒有其他的任何文字。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作為當時吳國王朝的國都,該會是怎樣的人間天堂呢?這在我心中一直是個謎。吳哥通王城南門(South Gate)門洞上高高在上的四面佛讓我第一次真實地看到、感覺到了高棉的微笑。那面 ...

行走在眾神間(之九)――――四面佛的微笑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七世曾留下過一塊石碑,上面除了簡單地刻有一行“高棉國宛如天堂國度”以外,沒有其他的任何文字。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作為當時吳國王朝的國都,該會是怎樣的人間天堂呢?這在我心中一直是個謎。吳哥通王城南門(South Gate)門洞上高高在上的四面佛讓我第一次真實地看到、感覺到了高棉的微笑。那面向四方的佛臉淡定地看著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行人,看著面前千年來無休止地攪拌著乳海的修羅(即天神)和阿修羅(即惡魔),一切仿佛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攪拌乳海的故事在這裡被演繹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高棉人民的想像力再次發揮到了極致。兩倍真人大小的54個修羅與54個阿修羅分立在城門兩側,他們跪立在那裡,抱著蛇王瓦蘇基粗大的身軀,共同費力地攪拌著大海,以求獲得長生不老藥。看似慈眉善目的修羅最終使了小小的手腕獨吞了長生不老藥及攪拌過程中出現的女神、Apsara、魔石、坐騎,而可憐的阿修羅們卻一無所獲,空忙一場。在這個故事中,我倒是更同情,甚至有些喜歡怒目圓睜的阿修羅,因為至少他們比修羅真實、直率、坦蕩得多。穿過微笑的城門,沿林蔭路前行,不遠處一座灰灰的建築出現在我的面前。猛一看,並不起眼,更談不上驚艷,那一個個大大小小的佛塔滿滿地摞在寺廟之上,略顯凌亂。而定睛細看之下,卻足足驚得人目瞪口呆,那座座佛塔分明就是一張張微笑著的四面佛。1。2,3…,數來數去竟無法數清楚,是微笑攪亂了我的心。這裡便是吳哥通王城的中心-著名的巴戎寺(Bayon)。巴戎寺的塔共有49座,中間一座最大,高約40多米,其余48座如眾星拱月般地簇擁在它的周圍。這49座佛塔頂部均分為四面,每面刻有一個巨大的佛像,共計196個。難怪有人說過:穿行在巴戎寺裡,如游弋在迷宮式的大頭林中。眼睛雖然四處張望著寺廟前守護的武士、雄獅、那伽,腿腳卻已控制不住地徑直向微笑的方向奔去。而當經過一層殿堂時,就在不經意間,發現這裡竟又是滿牆鬼斧神工的浮雕,吸引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將微笑暫時擱置在一邊。浮雕雖遠不及吳哥窟800米長卷般氣勢宏大,但在我看來,其雕刻工藝、技法卻更勝一籌。細膩、精致、立體感極強,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慘烈、悲壯、不屈不撓的戰爭場面活生生地被記錄在石壁上,奔跑的戰像、駿馬、英勇的武士、激烈的高棉之戰、洞裡薩湖之戰就像放電影一樣一一展現在我的面前,似乎回到了那腥風血雨的年代。戰爭在繼續,生活也在繼續。高棉人民耕耘漁獵、集市貿易、生活娛樂的場景也被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神佛與戰爭之外濃濃的生活氣息。更有意思的是,在浮雕中,我還看到了從發髻、服飾上和高棉本土有著明顯區別的我國宋朝的士兵、商人的影子,足以證明1000多年前我國即與高棉國有著密不可分的政治、經濟往來了。透過殘垣斷壁,窗欞深處、石柱盡頭,四面佛時隱時現地展露著他微笑的面龐。沿著石階上到二層,抬眼間,一張佛臉對著我正笑得燦爛,與他對視之中,似乎自己也被他深深地感染了,笑意就這樣自然流露。環顧四周,才發現,其實我早已被包圍在高棉的微笑中了。目光所及之處,近處、遠處、明處、暗處、前面、後面、左面、右面、上面…鋪天蓋地的都是笑臉。一樣的方正的臉龐、寬坦的額頭、長長的耳朵、微垂的眼瞼、扁平的鼻翼、上翹的厚唇,平靜而安詳。即使一些佛像的五官已淹沒在歷史的風沙之中,面容不再清晰,但那微笑仍能跨越時空,讓人時時感受到它的無處不在。笑容或深、或淺、或含蓄、或淡然、或燦爛,每一張面孔表達著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內涵。沒有點睛的雙目似乎空洞,卻又意味深長,讓人琢磨不透。196張高高在上的佛面從四面八方注視著、守護著高棉大地上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臣民,讓人遠望之,已敬之。沉浸在天羅地網的微笑中,幾乎已游離在周圍嘈雜的人聲之外,內心比任何時刻都平靜,所有凡間塵事此刻也都消散得無影無蹤了。這或許就是微笑的力量,它撫平著每一個人的心。四面佛的微笑,高棉的微笑,早已不再只屬於刻在這裡冰冷的石像,它已融進到了每個柬埔寨人民的心裡。在這裡,你會發現,不論何時何地,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相識與否,只要與你對視,他們都會隨時隨地的給你一個或濃或淡的微笑,把淳樸寫在臉上。善良的人民選擇將苦難與不幸深藏在心,換以綻放的笑容對待未來,這是我在柬埔寨短短幾天最深的感受,也是我愛極了這片土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棉的微笑)



(高棉的微笑)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