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未能去成西安,然,搭上了末班車,在最後一個月裡,來到了廈門。因為喜歡易中天的緣故,就曾有鼓衝動想來廈門轉轉,特別是到口碑極好的廈門大學。只是沒想到會如此之快,到真是無心載柳柳成蔭。(易中天大人的書真的寫的很好,特別是品人錄,真真是大實話,比品三國更好,只是不太適合保守的中央台播放)本來出發前,還想著能不能到廈門大學找易老合張影再簽個名什麼的,哎,可恨的導游只給了可憐的一點時間。只好放棄,好在我也不是地道的追星族。
天公不作美,第一天時不時的下雨,游性大打折扣,廈門大學也是匆匆忙忙的隨意轉了轉。雖然沒有預期的那般美好,但是紅磚牆的洋房、綠意昂然的榕樹也還是獨樹一幟。
南普陀裡香煙裊裊,香客絡繹不絕。我不是香客,自然興趣不在佛堂上,後山上的石壁上有很多題詞。字跡工整,非常古樸。有的年代很久遠,就像這段說的是光緒年間的事情,那時侯大概是沒有報紙之類的傳媒,所以才刻在大石頭上以示紀念吧,不過我就沒想通過為什麼要刻在廟宇裡,什麼樣的國家大事才可以有資格刻在大石頭上。
盡管是團游,不過乘著同事們到日月谷泡溫泉的那會兒,我偷得了浮生半日閑(其實,日月谷的溫泉不錯地,同事們洗完了以後都是膚如凝脂)
在海濱大廈的PIZZA HUT,悠閑的來杯下午茶,窗外就是鼓浪嶼全景,陽光明媚,心情也大好,廈門的這番景致倒是有點像上海的外灘。
沿海的濱江大道滿適合情侶們談清說愛的,要氣氛有氣氛,很能推動感情深溫。
廈門很舒適休閑,也滿適合年紀大的人過冬。鼓浪嶼上就有不少的敬老院,每月一對夫婦2000-3000。特別適合退休人士來過冬,舒舒服服的過幾個月,連我也很心動,可惜年紀未到。
鼓浪嶼上有不少洋房,還有座基督教堂,巧的是我們正好是在周日上午10點路過教堂,正好趕上做禮拜。我本來就好奇教堂如何做禮拜,想著什麼時候起個早到徐家彙教堂或是人民廣場上的教堂裡見識一下,沒想到生平的第一次卻是在千裡之外的鼓浪嶼上。(奇怪的是明明是耶穌基督像,導游和地圖上都硬說是天主教堂,雖說是一家人,可是很好區分啊,真是怪哉)
坐在最後一排,外面陽光明媚,裡面神父用帶有濃重的口音的英文誦讀著聖經(大概是聖經上的內容吧),所以,聽的我,不自覺的就嗑上了睡眼,如果不是同伴扯我衣袖,估計這上午我就在這睡過去了。
不過,女生的清唱非常非常的好,嗓子好,英文好,唱的也極好。
在鼓浪嶼上另一件讓我沒想到的是原來林語堂的童年少年居然是在鼓浪嶼上度過的,連婚禮也是在此舉辦的。而且,靠著聰明智慧,和一份不甚完美的地圖,竟在迷宮般縱橫的小巷中找到了林語堂故居(鼓浪嶼上的路和路名真是……反正去過就知道,如果在北京住了很長時間的人肯定會一下子很難適應的)。
我極喜歡他寫的書,特別是MY COUNTRY AND MY PEOPLE。雖然寫的是二戰前的古老中國,可是風格幽默有趣,令我愛不釋手。
只是經過歲月的洗禮,故居已經是危房,破破舊舊,雜草叢生。可惜一代橫貫中西文化的大師的故居居然沒有人來修整,難道僅僅因為不同的政治觀,就被刻意的淡化?就像是兩千年前的諸子百家而今卻好像只有孔子是大聖人,只有擩家值得推崇。
廈門三日游時間雖然緊張,不過,該去的也都去了。胡裡山炮台自然也沒漏下,大炮倒是也沒啥讓人意外的,真真正正讓我大吃一驚的是炮台這個景點裡的清兵營房。我從沒想到一兩百年前的當兵的住宿情況真是不容樂觀,營房和牢房非常像似。鐵皮的門從外面鎖,窗戶也是鐵皮做的,小小的窗戶上居然還裝了鐵柵欄,大概是怕有逃兵吧。只是也太沒有人權了,萬一有意外,連逃生都很困難。
這一路上,導游的介紹詞裡總少不了鴉片戰爭那會兒的事情,估計是廈門的地理位置和那段恥辱的歲月惜惜相關吧。那段陰暗的歷史任誰聽了都會覺得沉痛,總算,過去了,我們生活在現在,現在和未來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本想上傳照片的,可是好像太大,無法傳上來,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