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輛N518次,沒有餐車,有的依舊是擁擠的人流,只不過物是人非。同行的三個女孩最終踏上行程的只有兩人,老王和小吳。另外一位不但沒能趕上火車,還讓我體會了什麼叫做心跳的感覺,只因她的車票在我手中,還再三保證不會遲到。我的耐心守候最終沒見她的身影,而事後得知她誤點的原因是由於加班的緣故,人在社會,身不由已。這點聽上去很正常,而接下來的說道就有些可笑了,為了趕火車舍棄便捷的地鐵不用而打的上高架,最終堵在高架動彈不得,而她的單位離最近的地鐵站步行只有區區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樣的解釋,做為老驢的我還是第一回聽說,有些人注定是新驢,永遠是菜鳥。
坐在我們對面的是一對情侶,同時也是一對資深的背包客。驢友的聚集之處永遠充滿著愉快的交談和開朗的笑聲。他們的目的地是黃山,其實從上海上這輛車的乘客大部分都是去黃山游覽的,就連坐在我們身後那一大群人,大包小包帶著睡袋,一度讓我們產生了殊同道歸的錯覺。上海去績溪需要9小時左右的時間,有了驢友的相伴,臥鋪顯得有些多余。
列車早7點38分准時停靠在績溪車站,偌大的車廂只下了我們三人,也許這樣的開局注定今天的徒步只有我們三人在古道上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免不了俗套,各自在那塊標有績溪的站牌前拍照留念,就如幾年去黃山的途中看到那一幕的重演。不遠處的列車員對此也見怪不怪,還不時調侃著幾句,指導著每人的拍照姿勢。同行的老王和小吳臉上都掛著笑容,雖說一晚上沒好好睡過,接下來還要進行自虐的徒步。真正的驢友,都會有這樣樂觀的天性。恐怕誰也沒有想到績溪這樣一個小小的縣城會因徽杭古道而漸漸名聲在外,就連火車站門口那些拉客的面的司機見到我們,湊上來第一句就是“去徽杭古道吧?”當然,他們是不會把我們直接拉到古道入口的,他們送我們去的目的地是績溪汽車站。不知他們一天能做成幾筆生意?去古道徒步的驢友想必是不會介意走上20分鐘的,權當是熱身了。出火車站直行到路的盡頭左轉,之後一直前行,過橋後路的右側就是了。身背大包的我們成了街上一道流動的風景,迎面而來的一位大媽很熱情地與我們打起了招呼,可惜當地的方言成了溝通的最大障礙,依稀好像是問我們從哪裡來的?只能報以微笑,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前行者提及汽車站對面有美食城可以吃早飯,留意一下,沒有美食城,只有美食廣場,也就是家點心小鋪子而已。地理位置沒錯,汽車站對面。一路行來,路邊早點攤比比皆是,不必刻意去尋找這個美食廣場的,早點,各家供應的大同小異。進美食廣場,打聽價格,豆漿5角1杯,大餅1.5元1個,大餛飩2元1碗,小餛飩1元1碗,餃子價格不一,最便宜的是2元1籠,豬肉豆腐餡,和大小餛飩是一樣的,只吃出豆腐味,沒吃出肉味。一結帳,總共花了8元,三個人已經吃得很飽了。
美食廣場這邊也有一個汽車站,不過那裡的車是跑長途的。去魚川是乘坐往胡家的車在中途下車的。常見的郊縣中巴,到魚川5元1人,上車買票。9點准時發車,每隔半小時發一班。坐在後排,望著窗外的風景,車內放著從未聽過的網絡歌曲,當地人用自己的方言不知在談論著什麼,這一切,讓我很是熟悉,喜歡這種在路上的感覺。臨近中秋,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孩手裡捧著一袋中秋月餅,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不經意間看到袋上的標價,20元,快樂是不能用金錢去衡量的。1小時後車停魚川,確切說是停靠在魚川某雜貨店門口,這家雜貨店雖然很是普通,但是在驢友圈中卻赫赫有名,只因他店裡出售的地圖,2元1張的手繪古道地圖,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獨家供應,探路留念兩相宜。古道入口就在店的旁邊,沿著台階而下。在魚川這邊進入古道,不用擔心找不到路摸不到北這種情況發生,牆上刷的指路標志非常顯眼,而且很人性化地做了雙向設置,就算你從永來村那邊反向穿越,也不用擔心到了這裡會有找不到出口,找不到車站這種窘境的發生。
穿過田埂前行不遠就是古道飯店,門前有石拱橋,稱之為江南第一石橋。再往前走,手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裝飾物品了,就算站在古道飯店門口,信號也是時有時無,不是很好。看店的老婆婆太過於熱情,而且很會做生意,電池,手電,飲用水凡是和徒步能沾上點的邊,都往我們這裡推銷,看她的架勢,恨不得把整個店都盤給我們。三個人在門口或發短信,或打電話,給朋友家人報個平安。11點離開古道飯店,我們進山了!
前行不遠,路邊有水電站,電站邊還有派出所,真是麻雀雖小,五髒倒俱全。今天的氣溫預報說最高是28度,可實際的溫度估計遠遠高於這個理論數值,總而言之一個字:熱!從古道飯店到第一個地標點江南第一關雖說只走了半小時的時間,但已很明顯感覺到如果不多喝水,脫水恐怕是早晚的問題。所謂的江南第一關其實就是兩塊石頭當中一條路,外加頂上一塊硬木板,上書“江南第一關”五個小字,不知是誰把一個很普通的東西搞得如此懸乎,動不動就冠以第一字樣,如同古道飯店門前的那座石拱橋。
到達第二個地標點施茶亭依舊只花了半小時的時間,依舊是蜿蜒向上的山路。古道飯店的老婆婆提醒我們這一路的徒步有些路段會很陡峭,旁邊就是萬丈懸崖。行走時沒有感受到,只關注了天氣的炎熱。回來看照片時才發現從古道飯店到黃茅培村這一段,我們完全是行走在半山腰的山路上,一邊無遮無欄,萬一失足時能否找到全屍都成了問題。施茶亭從字面上來看是一亭子,實際上是石屋一座,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呆在屋內很是舒服。12點到的,正好趕上吃午飯時間,把背包打開,八寶粥,壓縮餅干翻出一頓狂吃。老王從包中找出遞給我的德芙巧克力都成了巧克力醬,也好,吃起來省事不少。亭內的牆上密密麻麻寫著眾多前行驢友提下的筆墨,基本都是到此一游之類的,偶爾也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肉麻情話,很是浪漫。看了半天,豪性大發,四處找尋工具打算胡亂塗鴉幾筆,竟發現四周無落筆之處,唯一還算干淨的就只剩屋頂了,只能作罷。
從古道飯店進山只有我們三人同行,下午1點從施茶亭出發,發現古道上依舊只有我們三人。到古道飯店前接到逍遙人家方嫂的電話,告之在我們之前還有一位獨行俠,如果方便的話可以讓我們與他同行,可他的速度實在快得離譜,直到逍遙人家也沒見這位仁兄的身影,按照他這樣的行進速度,應該是一天走出徽杭古道的。強人一個!吃飽喝足,感覺就像機器上了發條,走起路也輕松不少。都是平路,一直通到黃茅培村。行走了將近2小時的時間,總算見到同類,有種莫名的親切感。村口有向上的岔路,通往村內的,還有村民在岔路口豎塊木牌,上寫在村內哪裡可以買到飲料之類,真是精明的生意人。一路向前,穿村而過。路邊也有村民擺個小攤買點飲料之類做點小本生意。看攤的小孩見到我們,興奮地直嚷嚷“媽,來人了!”,可惜我們不缺什麼也不想買什麼,從他的小臉上不難看出失望之意。過村之後依舊還是平路,不經意間我們已到山腳下,看來我們走的還是盤山道路。沿著大路行走,這樣的路況一直延續到清涼峰橋,之後才會有上山的路。腳蹬徒步鞋,感覺這種布滿沙石的道路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好走,看著同行的兩位,有些羨慕,早知我也穿高幫登山鞋了,唉,現在嗎,只當是免費足底按摩了。
清涼峰橋還是一座很普通的石橋,在路的右側,斑駁得有些有歷史感的石橋上刻著“清涼峰橋”四個紅色小字,還算顯眼。清涼峰橋是繼黃茅培村之後又一處地標。過橋的路是通往逍遙人家和逍遙山寨,反之不過橋依舊前行則是通往逍遙村的。有點不太明白,為什麼這裡所有的村落還有住宿地都冠以逍遙兩字呢?去逍遙人家的路是過橋後右轉向上,這是大路,比起小路大概要多花上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所謂的小路其實倒是真正的徽杭古道,快到清涼峰橋時,路邊會有一條向下的岔路,路邊有“徽杭古道”的小木牌指路,聽前行者說走小路的話是直接翻山進入下雪堂,那能節約這點時間是正常的。望著不遠處的獨木橋,小破屋,還有蜿蜒向上一眼望不到頭的沙石路,心中暗暗叫苦。和二個女孩一合計,達成共識,走大路經清涼峰橋到住處逍遙人家。趕時間的驢友不妨走走這條小路,走走真正的徽杭古道,體驗一把當年徽商趕路的艱辛。
過清涼峰橋往逍遙人家的路是平路,但也是蜿蜒向上,不過還算好走。生平第一次對於走平路有所恐懼,總感覺這路永遠走不完,不知何處是盡頭。跑在最前的老王發出了歡呼聲,應該是看到住處了,噩夢總算醒了,半小時的時間,竟過得如此漫長,也許真是累了,這該死的炎熱天氣,真的太消耗人的體力了。記得來之前看過一位女俠的游記,40度的高溫下,一人獨自走通徽杭古道,當時不發為然,現在想來,真是佩服之至!方嫂站在路邊迎接我們,那一刻,有了游子回家的感覺。
在逍遙人家住宿的除了我們三人之外,還有的只是兩個上海的驢友,男孩。想想這裡還真的清靜,不過,這只是第一印像。等我們三人安頓好住處,洗好澡之後,坐在房內整理背包時,猛然聽見外面人聲鼎沸,出門一看,又來兩批驢友,人數不少,嘰嘰喳喳,非常熱鬧。老王見樓下的電腦能上網,忙著開QQ找人聊天,這裡手機信號全無,而方嫂家的電腦能用ADSL上網,中國電信,真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小吳在底樓逗著方嫂家的那條名叫烏嘴的狗,來之前聽說應該有兩條,前前後後找了半天,只有一條,好奇問問,方嫂說還有一條剛死不久,原來准備毒野豬的玉米沒把野豬送上西天,反倒把狗給放倒了。閑來無事,和剛來的兩批驢友,杭州驢友聊聊天,廚房內的菜香一陣陣傳來,心裡盤算著何時可以開飯,中午吃的那些干糧都不知在肚子裡的哪個角落了。隔壁的水雲間這時有了客人入住,規模不小,十幾個人,方嫂他們更加忙碌了。
先前的驢友所寫的游記中提及徽杭古道徒步時,把它的難度系數定級為中等腐敗級,走在古道時,心裡一直在嘀咕,這哪是腐敗,就是不折不扣的自虐。現如今坐在露天的平台上,呼吸著山裡清新的空氣,吃著農家新鮮的蔬菜,噴香的豬肉,喝著味道極美的土雞湯,和一旁志趣相投的驢友隨意交談,那一刻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放松,先前的疲勞早就化為了烏有。所謂的腐敗,我現在才明白他們所說的真正含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直以為這種寫意的田園生活只存在於古代,而現在當這一切真實呈現在我面前時,那種震憾,那份感動,無法用言語形容!

(古道飯店的小白)

(路邊的野花)

(路邊的野花)

(方嫂家特大號的南瓜)

(方嫂家的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