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歐洲(6)----語言困惑

作者: 1152039393

導讀六、 去巴黎聖母院參觀的時候,天空飄起了小雨。這所著名的建築,始建於1163年, 182年後才建造完工,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而對於我,最早知道它則是因為根據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巴黎聖母院》。 走出這座教堂,天空開始放晴。獨自在街頭漫步,這時,一位身著修道院服飾修女模樣的人問我:“Vous parlez fran&cced ...

六、


去巴黎聖母院參觀的時候,天空飄起了小雨。這所著名的建築,始建於1163年, 182年後才建造完工,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而對於我,最早知道它則是因為根據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巴黎聖母院》。

走出這座教堂,天空開始放晴。獨自在街頭漫步,這時,一位身著修道院服飾修女模樣的人問我:“Vous parlez français?”(法語:您會說法語嗎?)

看著她的表情和裝飾,我心裡一驚:莫非她要向我宣傳宗教?趕緊連連搖手。

“Le métro. ”(法語:地鐵),見我怔怔的樣子,她放慢語速重復了一遍。

哦,原來是找地鐵問路啊!我指著馬路斜對面:“Voilà!”(法語:那是),終於松了口氣......

去法國前我們參加過法語培訓,有的同學還將法語標以相近的中文發音,比如:Bonjour(法語:您好),發音用中文“綁豬”;Saluer(法語:致敬),中文發音“殺驢”;Meric(法語:謝謝),中文發音接近“沒戲”等等,對幫助記憶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到了法國,還是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

平心而論,學法語相對於學英語,進步要大得多。說到學英語,我們這個年齡或再大些,感受最深的恐怕是“學英語十幾年,對語法、句型很熟悉,但是一旦要與老外用英語交流,卻是聽不懂、不會說。

像我這樣的人,是有一定的語言天賦的,在學習語言方面也比較用功,但始終收效甚微:從小學學英語,認字母、背單詞、學語法,開始了漫長的道路,卻忽視了掌握一門語言的主要目的不是用作語言研究,而是交流溝通的工具,忽視了語言發展的規律:聽多了說,說多了才閱讀、寫作,嬰幼兒的呀呀學語就體現了語言發展的過程。而我們卻與這個規律背道而馳。

哎,等悟出這個道理時,已是“鄉音難改鬢已衰”了。英語,想說愛你不容易!

摘自www.zqlh.cn心之橋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