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鷹在加速滑行,離開地面的那一刻,我的思緒也隨之騰空而起,飛回到幾年前,與我的同學們踏出國門經歷的 歐洲之行。
一、
到達法國巴黎是早晨7點左右,一夜的飛行使我們感到疲憊,呼出的又是團團白氣,在列車候車廳,大家迫不及待地打開行李搜尋御寒衣物。
轉高速列車到裡昂市已是下午2點多,飢餓寒冷一陣陣襲來,安排好住宿,同學三三兩兩地外出找商店,很快又陸續回來了:因為是休息天,商店歇業,沒有東西可以買。得到這個消息後,大家乖乖地呆在房間裡,還是有的同學海外經驗豐富,出國帶上了電水壺及適用於法國的轉換電插座。這裡自來水龍頭裡的冷水是可以喝的,而熱水是用作洗漱的。
當方便面的香氣飄滿整個房間的時候,心都醉了。
民間有一笑話:有一次朱元璋落難,飢寒交迫時遇到乞丐相助,得到乞丐討來的食物,他填飽肚皮後一下子神清氣爽。以至於後來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吃著山珍海味時,仍念念不忘當年乞丐們送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第二天清晨,到餐廳用早餐,面包、牛奶、果醬、飲料、奶酪等等,看著豐富的品種,胃口大開,正吃得歡,G同學挑了些食物,端著托盤,坐到我對面,打了聲招呼就靜靜地埋頭用餐。我吃完了,要與他道個別,他抬起頭微微一笑:“嘿,西餐的刀是不能放在嘴裡的;面包要用手掰成一小塊一小塊,不能拿著整個咬...... ”
一下子我感覺到自己的臉熱辣辣的。
“剛才見你在吃我沒說,如果剛才說這話,估計這頓餐你是吃不好了,所以等你吃完再說。”見我一臉的尷尬,他連忙補充道“哦,沒關系,沒關系,我第一次到歐洲也與你一樣的,以後就知道了,要學會入鄉隨俗嘛。”
我的心裡湧起一陣感激。
在以後的歐洲行程中,我也開始有意識的注意自己形像。在歐洲,遇到中國人是非常平常的事,尤其這幾年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國游的人劇增。
我們居住的一家旅館,有天晚上警鈴大作,衝出房間下樓到服務台詢問,告知有人在房間抽煙,煙霧報警器才自動啟動。我心裡不放心,在底樓的大堂裡閑逛,正巧有一個旅行團辦入住手續,大堂裡熱鬧非凡,煙霧繚繞,熟悉的語言一浪高似一浪,就像身處菜市場。
還有一次,在巴黎的大街上行走,聽到身旁不遠處一聲咳嗽,一轉身,一口痰從一位同胞嘴裡彈到了地上,見到這一幕,當時我恨不得找個地洞自己能鑽進去。
在意大利去希腊的郵輪上,幾個女士相約到船上的咖啡廳喝咖啡,沒多久卻慌慌張張地回來了,後來得知:她們在那裡遇到個外出度假的高鼻子藍眼睛的老頭,知道她們來自中國,就湊過來要請她們喝咖啡,沒想到那幾個女士驚恐地四散開,其中一人還用英語罵那老頭“十三點”(滬語:腦子不正常)。
“啊,有這種事?人家請客是友善地表示,要是我,高興都來不及。又不是十七、八歲的小姑娘,人家能怎樣?”一男生調侃道。
“沒有教養,坍我們的台。”一女生憤憤不平。
我在一旁默默無語:如果是來自窮鄉僻壤,未見過世面,別人請客,膽怯尚在情理中;而那幾位,是商場上應付自如、事業有成的女性。同時,我也為那位熱情邀請卻被中國女士無禮拒絕的老外擔憂:假如他弄懂了她們對他的態度,明白了說話的含義,想必他以後對中國的女士們要退避三舍了。
英語裡有一句:Do in Roman, as Romans do 中文最貼切的解釋莫過於“入鄉隨俗”了。
摘自www.zqlh.cn心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