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南京(一)誰造就了誰

作者: 無邊落木蕭蕭下

導讀南京並非我心目中理想的旅行目的地。幼時從北京回南,父親帶著我們取道南京,待了短短的一夜,帶我們看了長江大橋,去了中山陵。當時不滿7歲,所以沒有太深刻的印像,只記得長江大橋很高很高,中山陵前的台階很長很長,中山陵裡給我的感覺很怪很怪。 南京從來就不是以旅游業聞名的,但她在中國卻是那麼出名。而不知為何提起南京,最先出現在腦海中的,總是“ ...

南京並非我心目中理想的旅行目的地。幼時從北京回南,父親帶著我們取道南京,待了短短的一夜,帶我們看了長江大橋,去了中山陵。當時不滿7歲,所以沒有太深刻的印像,只記得長江大橋很高很高,中山陵前的台階很長很長,中山陵裡給我的感覺很怪很怪。

南京從來就不是以旅游業聞名的,但她在中國卻是那麼出名。而不知為何提起南京,最先出現在腦海中的,總是“金粉世家”、“六朝古都”幾個字。《紅樓夢》裡有一回非常出名的寶玉挨打,賈母聞訊趕來,見寶玉已經是皮開肉綻幾乎昏死過去,賈母立刻與兒子不依起來,嚷嚷著要回南京去。從大觀園裡一眾女子的超凡脫俗來看,賈母年輕時必也是一清麗女子,而能孕育出這等人物來的,應該是一如蘇杭一般,是“東南形勝”、“自古繁華”的。只是蘇杭在歷史上並沒有做過真正的都城,因此相比起南京來,多了那麼點小家碧玉和和民間的書卷氣,可能也是今天蘇杭的旅游業比南京繁榮的原因之一吧。

六朝古都的六朝中有四朝是南朝的宋齊梁陳,而南朝是中國歷史上或動蕩或奢靡的年代,至少它總讓人有點兒政權是偏安於一隅的感覺。但是在這種政治模糊的年代,卻往往容易出很多故事和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如果不是因為想見一位住在南京的多年相交卻又有5、6年不見的知交好友,可能我也不會去南京。正如我所說,南京並非我心目中理想的旅行目的地,我不會僅僅為了旅行而去南京。幸而有了友誼的存在,給了我一個品位南京情韻的機會。

(一)誰造就了誰

提起南京,不能不背誦那些詩句,不能不想到那篇著名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很多次我的旅行,都是跟隨著前人的腳步,去追尋那些曾經的感時傷懷。

朱自清先生寫道:“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了。我們終於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麗過於他處,而又有奇異的吸引力的,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像使然了。”

正是如此。

秦淮河,可能是因為“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緣故,總帶著一點曖昧的金粉味道,讓人不自覺地想像著河旁滿滿停泊著畫舫、河上飄蕩著歌女的樂音,無論游者中是否有真正只是雅賞清音的高者,與秦淮河親近而糾纏在一起的,似乎總是一些柔靡的低語和幽暗的暈黃的燈光。

我當然不會指望今日的秦淮河依然如此,特別是在這樣清冷的冬季。我以為今日的秦淮河,也許早已是一條安靜寂寞的河流。而當我來到秦淮河邊時,當然就被那熙熙攘攘的熱鬧所驚異了。岸邊還是停著大大小小的畫舫,偶然也有一葉小舟載著游客飄飄搖搖地經過,留下一波長長的無聲的水紋。只是這一切都比我想像中過去年代中的樣子要明亮了許多,少了吳儂軟語的歌聲,多的卻是一派和平籠罩下的熱鬧。

雖然游人既多且雜,我卻不像在其他地方那樣覺得心浮氣躁。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熱鬧、這樣的明亮,讓我心中原本因為那些詩句而總為秦淮河所感到的憂郁被驅散了吧。

晚上好友請我在晚晴樓吃小吃,我選了一張靠窗的桌子,能看到晚間秦淮河上的燈光。在坐下的一剎那,我恍惚回到了若干年前的某個時刻,在烏鎮,也是一個夜色初降的時候,也是坐在河邊的窗下,只是我不是那個時候的我,和我在一起的不是當時那個人,情境也不是那個時候的情境了。

沿著秦淮河走去,在不提防的時候突然看到一條小巷,上書“烏衣巷”。這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正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條烏衣巷,也確乎有些古風,進去之後有王導、謝安的展覽,游人多數從巷口的一家小飯店穿過去了,因此整條小巷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靜靜的。雖然沒有看到夕陽斜照,但也能想像那個境界。既然如此,自然也要去尋覓一下朱雀橋了。

於是沿著小路一路前行,看到現在的烏衣巷,很尋常的一條能走汽車的路,比剛才那條無趣得多了,劉禹錫當年所歌詠的,必定是先前那條吧。

越前行游人越少,來到了南京市民生活的地帶,而且應該是比較底層的市民。那街巷和房屋、停在門邊的破自行車,晾在房前檐下的一串串香腸和腊肉,透著如此熟悉的早先生活的氣息。小時候放學回家,總喜歡繞道穿行於這樣的街巷,捏捏坐在門前還不會說話的小娃娃的臉蛋,按按自行車的鈴鐺,甚至偷割人家的一根香腸然後拿到同學家偷偷蒸著吃掉。而今天在這條小路上,居然還有爆爆米花的老人,這是我20多年不見的場景了,仿佛乘坐著時光穿梭機在瞬間回到了童年時光……

我以為和烏衣巷一樣,朱雀橋應該是一座小小的石板橋,在一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與陪伴著它的野草花們孤標傲世著。誰知,雖然它也和烏衣巷一樣是在不經意間來到我面前的,但實在說,如果不是因為我特別留意,也許我就會錯過它了。這條橋是如此現代的一座水泥橋,肯定已不復當年的模樣了。只是,當我來到橋上,看橋下河岸邊的野草時,才會感覺到詩中隱約透出來的寂寞與清靜。這樣的南京,這樣的朱雀橋和烏衣巷,這樣的秦淮河,這樣的燈光和水聲,和這樣的詩句與文章,不知道是南京造就了這些詩人和美文,還是這些詩人造就了南京的美。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