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南京(三)滄桑的古城牆

作者: 無邊落木蕭蕭下

導讀最能體現每一座古城歷史滄桑感的,莫過於古城牆了。在平遙,我曾經騎著一輛沒有剎車的自行車沿著古城牆悠悠前行,看門洞中納著鞋底曬著太陽的老人,聽著腳下車輪駛過石板路溫柔的刷刷聲,抬頭仰望藍天,和城頭獵獵飄揚的旗幟,無法不發思古之幽情。在西安,就住在城牆下的青年旅館,每天出來進去都和那段古拙的城牆打個照面,仿佛我們也就成為了那生活在漢唐 ...

最能體現每一座古城歷史滄桑感的,莫過於古城牆了。在平遙,我曾經騎著一輛沒有剎車的自行車沿著古城牆悠悠前行,看門洞中納著鞋底曬著太陽的老人,聽著腳下車輪駛過石板路溫柔的刷刷聲,抬頭仰望藍天,和城頭獵獵飄揚的旗幟,無法不發思古之幽情。在西安,就住在城牆下的青年旅館,每天出來進去都和那段古拙的城牆打個照面,仿佛我們也就成為了那生活在漢唐盛世、每天挑著擔子到集市上賣冰糖葫蘆的普通人家。南京也擁有著自己從明朝起就矗立著的古老城牆。不過南京和其他做過都城的古城不同,她不像西安、不像北京,她的古城不是方方正正的,她內裡的道路不是橫平豎直的。南京的城牆圍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形狀,有點像七巧板,曾經的明故宮也不在中軸線上,但曾經叫做聚寶門的中華門,正位於古城最南端的中點。

走過朱雀橋後一直往南,不多久就能看到中華門和中華門前的小廣場。

走進門內,只有我一個旅人。中華門前後共有四道城牆,最後一道原是城堡,所以格外寬厚。從第一道門外向內看去,四道門洞前後靜靜站立,訴說著百年的戰火和憂傷。四道城門之間形成的院落裡是在冬日裡枯萎的野草,城牆上懸垂著的也是深褐色的植被,有點兒荒涼的光景,然而卻讓人心中平靜,我卻沒來由地想起一句詩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大概是“萋萋”二字,特別能形容這些荒沒的野草吧。不管怎麼說,本用於防御戰事的城牆如今芳草萋萋,我們總應該為這和平而欣慰吧。

最後一道城牆兩側有台階和馬道通往二層的藏兵洞和三層的敵樓遺址。台階和馬道都是青磚石鋪成,雖然每一級台階都不高,整個坡度也並不陡,但卻讓我聯想到去年攀登的司馬台長城來,同樣都是曾經金戈鐵馬,同樣都是曾經戰火滄桑,同樣都是曾經戰旗獵獵,同樣都被日本軍隊在30年代用炮火踐踏。

二層共有七個藏兵洞,深約50米,不知道曾經藏有多少兵馬。而今基本都變成了店鋪,出售著玉石字畫,只有一口洞裡擱置著一部國民黨時期的報警器,因為裡面沒有燈光,只覺得洞中深幽幽的。還有一個洞裡是南京城磚展覽。朱元璋的“高築牆”延續了20年,且這位皇帝為了保證城牆的質量,實行責任追究制,要求每塊城磚上都刻上燒磚者姓名、住地和監督官的姓名。刻有同類字樣的磚石在北京司馬台長城也曾見過。

現在的三層是一片廣場似的平地,原先是了望軍情的敵樓,明朝時建的敵樓在清嘉慶時期已經倒塌,後來重建的敵樓又被日軍在那個慘烈的1937年冬天毀滅。

站在城牆邊緣的雉堞旁,能看到遠近高低的樓房,能看到綿延的城牆,也能看到遠山模糊的輪廓,耳旁是颯颯的風聲,想到毛主席的詞:“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