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8日跟團游(下):都江堰,樂山,峨眉山,成都

作者: 長空雁叫

導讀這幾年雖常外出,但多為自助或自駕,跟團的機會不多。前些年去四川,才算是真正體會了一把“跟團游”的滋味。那年單位效益不錯,決定安排全廠公費旅游,目標鎖定於九寨溝,黃龍溝,都江堰,樂山大佛和峨眉山。自助游的最大好處就是一切都可自己做主,玩得瀟灑自在,但途中所有大小事都也得自己解決,要費去不少心機。跟團游則正相反,一路的吃、住、行都有導 ...

這幾年雖常外出,但多為自助或自駕,跟團的機會不多。前些年去四川,才算是真正體會了一把“跟團游”的滋味。那年單位效益不錯,決定安排全廠公費旅游,目標鎖定於九寨溝,黃龍溝,都江堰,樂山大佛和峨眉山。自助游的最大好處就是一切都可自己做主,玩得瀟灑自在,但途中所有大小事都也得自己解決,要費去不少心機。跟團游則正相反,一路的吃、住、行都有導游安排,非常方便,舒適,但也正因為有導游,會遇到一些十分無奈的事情。8月2日飛成都。3日從成都出發,行車12小時抵九寨溝。4日安排九寨溝一日游。8月5日游黃龍,游畢驅車至茂縣,當晚宿“羌寨避暑山莊”。

8月6日天剛亮就吃早飯,然後出發赴都江堰,途中又把很多時間消耗在一處水晶銷售點及一處中藥材商場。中午在都江堰市吃午飯,“東坡肘子”是當地名菜,周蘭守在餐館門口,笑眯眯地逢人便說:“中午有東坡肘子”,足見她對這道菜的推崇。不過,“東坡肘子”的確名不虛傳,肥而不膩,很是好吃。

飯後游覽“都江堰”,景區大門位於岷江邊的半山上,可以乘車直接抵達。李英和周蘭完全有能力勝任導游任務,但景區管理部門要求必須雇用當地導游,李英說,這是地方保護主義在作怪。我們只得再聘用一位當地導游,購票進入大門後,他把我們領到一座壯觀的閣樓中,站在寬闊的觀景大廳裡,可以俯覽山下的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導游說,“都江堰”是秦國的蜀郡守李冰及其兒子主持修建的,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目前仍灌溉著川西平原上一千多萬畝的土地。整個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項目: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狀如魚嘴,它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川西平原;寶瓶口是內江通往川西平原的出口,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當岷江發大水時,它的有限寬度只允許適量的水流通過,可使川西平原免於洪澇;飛沙堰建於寶瓶瓶口附近的內、外江之間,湧入內江的多余洪水可以漫過低平的飛沙堰,進入外江宣泄。此外,洪水還會在寶瓶口前回旋、翻滾,這又卷起了江底的泥沙,使他們隨著洪水,“飛過”低低的飛沙堰,排入岷江主干道。總之,兩千多年前的李冰父子用簡單的方法,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和自動控制輸水流量的問題,令許多國際水利專家至今驚嘆不已。本世紀初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鳥瞰“都江堰”過後,導游帶領我們沿小道下山,途中順訪“二王廟”。二王廟是祭祀李冰父子的廟宇,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故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層層而下,宏偉秀麗,四周古木濃蔭,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父子塑像,下山石階路旁有一面牆,上面用藍色磁磚裝砌成六個大字,“深掏攤低作堰”。眾人都看不懂是何意思,我給大家解釋說,此六字應讀為“深掏攤,低作堰”,可能是李冰治水經驗的精髓。也就是說,內江河床要掏得深,以保證枯水季節有足夠的水進入川西平原,另一方面,飛沙堰要築得低,這樣才能在洪水季節使多余的水翻過飛沙堰,宣泄入外江排放,確保川西平原旱澇保收。大家都很佩服我的高見。

下到江邊,二王廟前有座安瀾橋,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索橋。該橋始建於宋,明末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重修。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解放後在魚嘴處建立外江水閘,橋被下移100多米,並將竹索改為鋼索,乘托纜索的木樁橋墩也被改為鋼筋混凝土樁,橋身也縮成240米。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大家都在橋上拍了不少照片。 

過橋後,觀賞了魚嘴工程,導游還要帶領大家去寶瓶口,李英偷偷說“來回要走近一個小時,只是看到一個山口而已”,於是,大家都說嫌累,寧願趕快上車。此刻,汽車早已繞到江邊等候我們了。

返成都,汽車剛一開動我就睡著了,等到再睜開眼時,已經是在成都市內。入住“中北飯店”,導游要求大家放下行李後,立即再次登車,因為晚飯是安排在著名的“小吃城”旅游飯店。李英說,該飯店生意非常好,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團,去晚了很難找位子。但我們這些廈門人是不願意灰頭土臉去吃飯的,李英只好答應讓大家簡單地梳洗一下。我很守規矩,洗了把臉就匆忙下樓,但大堂中只見到導游和司機,多數團友還要痛痛快快地洗個澡,女士們也要補補妝。耐心等待時,我們的司機主動對我說,他是成都外縣的車,很少有機會來成都接團,這次很慶幸跟上我們這種“好團”,還能吃到成都老字號的“小吃城”美味!他以前跟的幾個團都吃得很差。

風風火火地趕到“小吃城”,果然已是座無虛席,而且,還有很多人在苦苦地守候。李英氣得直跺腳,連聲指責說,“這可怎麼辦?你們這麼多人,又不肯聽招呼,現在叫我如何找位子?”。然而,我們根本不需煩她“李大小姐”出手,在廠裡兩位采購員的指揮下,40余人很快組織起來,分兵把口,有人負責偵察並與即將吃完飯的團隊拉關系,有人負責擋在路口防止其它團隊滲透,還有人負責收攏已經空出來的椅子,很快就搞到了足夠的桌面,李英和周蘭等也可以放心地去吃“導游餐”啦!這家“小吃城”確實頗有特色,我們都吃得很滿意。

8月7日早飯後由成都開車赴樂山,汽車奔馳在肥沃的平原上,偶爾穿越幾座矮小的山丘,高速公路平整寬闊,映入眼簾的都是富饒的田園。出發前,應群眾的要求,兩部車的導游進行了對調,周蘭登上我們這部中巴車。她的作風比李英潑辣,話也比較多,只是有些講話稍嫌出格。例如,她說成都的男人多是“趴耳朵”(怕老婆),還毫無根據地說我們開放地區的男人多是“家裡紅旗不到,外面彩旗飄飄”。團友們也毫不客氣地回敬她說,成都的女人多是“在家為不倒的紅旗,在外是飄飄的彩旗”。不過,車中的氣氛倒是被她搞得很活躍,這一點她比李英強。李英的帶團風格就好像是一只“老母雞”,帶著一大群不怎麼聽話的“小雞”,雖然對“小雞”們的服務盡心盡責,但遇到不順心時,也會發點小脾氣,因而,她就不如整天都是笑眯眯的周蘭那樣,能夠深受團友們的歡迎。在車上,周蘭還介紹說:“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城南,凌雲山前,面臨岷江、大渡河與青衣江的三江交彙處,是唐朝初期,一位工匠家的幾代人,花費了整整九十年工夫,依山開鑿,就山勢而建成的一尊彌勒佛像,總高71米,是我國最大的佛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樂山也實行地方保護主義,不准旅游團自己的導游在景區內帶團講解,於是,一位當地男青年充當了我們的導游。我們沿著窄窄的小路拾級而上,不一會兒便登上凌雲山,進入一座寺廟。然而,我們的這位導游顯得很不夠專業,雖然廟宇各大殿中有十分豐富的展品,樂山大佛的古往今來也有很多趣事可說,但他口中津津樂道的唯一主題就只是這尊大佛如何靈驗,不厭其煩地列舉了很多例子,還帶領我們來到一處展板前,指著照片證明,每逢亂世(三年災害和十年動亂),大佛就會閉上眼睛,盛世來臨後(三年災害過後和改革開放以後),大佛的眼睛就會張開,很多同伴都驚嘆不已。我仔細看了看圖片後發現,其實道理很簡單,大佛的五官是用重彩描繪的,亂世無人管理,色彩脫落,不但眼珠看不見,就連眉毛也沒有,盛世年代對大佛重新描繪,眉毛,眼珠自然就都會出現了。寺院中幾乎見不到僧人,我乘導游正在胡說八道時,獨自把各殿都走了一遍(多數展殿導游根本不帶大家進去)。不少展覽的內容都是非常有趣的,例如,在一個展廳中就以縮小了的模型表明,古代大佛頭上還曾存在過遮陽擋雨的巨大的屋頂。

匆匆轉了一圈,回到團隊,導游的神侃已經“圖窮匕首見”,正在唾沫橫飛地勸大家燒高香,還說,這種巨大的棒狀“高香”若我們自己去買,每根要200元,若由他去代買,每根只需99元。有些女士不禁心動,托他代買了“高香”,在寺廟大院的香案上焚燒。然後,這位導游帶領我們走到大佛邊。

大佛背靠凌雲山,氣勢雄偉,體態端莊,雖歷經千年風雨,至今仍然安坐江畔,靜觀人世間的滄海桑田。導游簡單地講解了幾句後就宣布,讓我們自由活動,一小時後再回到這裡來來集中。大家立即開始瘋狂拍照,但我們所處的位置與佛像的頭部等高,在這裡只能拍到一個巨大的佛頭,想要與完整的佛像合影,必須順著古棧道下降到與佛胸等高的一處平台上。時近正午,氣溫奇熱,我和DJH兩人冒著酷暑,耐心地排隊,沿著崖壁上的陡峭棧道緩緩地蠕動,過了許久,終於下到那處平台上,拍到一張頗佳的照片。拍照時看到崖壁上有很多方形的石孔,估計這就是古代建造巨大屋頂時,在崖壁上開鑿出的木梁樁腳洞。繼續下行,崖壁有眾多佛龕不時從身邊擦過,走到大佛腳下,非常吃力地抬頭仰望,這時才能真正領略到大佛的巨大。大佛之巨,也可以從佛腳看出,佛像的雙腳大如一個球場,一枚腳指甲上都可以坐下三個成年人。正在觀賞、感嘆時,突然發現LDB就站在我在身邊,於是,又請他為我拍下了一張站立於巨佛腳下的照片。

團隊集合後,樂山導游帶領我們來到一處喝茶攤點,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茶(價錢頗貴),但無奈我們每人手中都有一瓶李英預先發給的礦泉水,並無須喝茶,導游的臉色從此就變得很不好看。繼續前行,來到一處三岔路口,直行是下山,岔路是上山。導游走上岔路,要求大家跟上,但我們都已熱得無法忍受,紛紛直行,急於趕回空調車上去消暑,留下導游一人站在岔路口上大聲罵街,指責我們不按規矩辦事。後來才知道,山上還有一座寺廟,可能那裡也有“很靈”的菩薩,導游還想“故計重演”,騙我們再買點什麼。

午飯後驅車赴峨眉山市,旅程只有38公裡,下午的時間很充裕。峨眉山是天下名山,自然會有關於“峨眉山寶石”的商業炒作,於是,我們在沿途又被安排光顧了一處水晶銷售點。傍晚抵峨眉山市,宿“嘉亞美大酒店”,在酒店內用晚餐。賓館附設一間中藥材商店,導游建議我們不妨去看看。我本想買些川貝母,但某團友打電話咨詢他在廈門藥材商店的親戚後得知,這裡(產地)同一級別川貝母的售價,竟然比廈門的價格更高,其中的貓膩可想而知。



8月8日早餐後退房,出發,赴峨眉山。山上的公路不准外來車輛使用,我們必須先到報國寺客運中心換乘峨眉景區自己經營的“登山小巴”,方能登山。沿途林木蒼翠,風光秀麗,然而,登山公路避開了峨眉山上的所有景點,一路上山,我的感覺就好像是走在福建的山區公路上一樣。

“登山小巴”的終點是雷洞坪停車場,這裡海拔2430米,距頂峰(萬佛頂)尚有有670米。山上陰雨綿綿,一下車就感到其冷無比,為了避寒,也為了遮雨,花10元錢租了一件厚布的長袖雨衣。

沿石階路爬山,徒步前往“接引殿”,那裡是“金頂索道”的起點,可以搭乘纜車直抵峨眉頂峰。沿途見到很多猴子,它們在等待游客的喂食。這些猴子很有靈性,想要與之合影,必須先付小費(喂食)。我們都沒帶食物,一位團友想與猴合影,但被猴子張牙舞爪地拒絕,隨後,一個小姑娘給這只猴子不少食物,等到父親要為女孩拍照時,那只猴子居然自動走過去,乖乖地蹲在女孩身邊。

走到“接引殿”,乘纜車登山,我終於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峨眉山金頂。然而,頂峰不但風大雨大,氣溫也比雷洞坪更低,而且,滿山濃霧,能見度極差,20~30米開外就是一片白茫茫,什麼也看不見。峨眉山導游帶領我們在山頂轉了一圈,大霧之中,我絲毫也感覺不出是站在高高的山頂上,就連金頂上的幾座大殿,也只是走到跟前時,才能“破霧而出”。勉強拍了幾張照片,就感到一件雨衣已經難以御寒,眾人紛紛乘纜車下山。

峨眉山游是我此行中最乏味的經歷,唯一的成就,也就只是“曾經登上金頂”而已,除此以外,山上的猴子也給我留下較深刻的印像。人稱“峨眉天下秀”,我登上峨嵋山,除了被搞成一頭霧水外,根本就沒看到峨眉山“秀”在何處。回到雷洞坪停車場,在附近的一間小飯店安排了午飯,李英好像是這裡的常客,與老板娘打得一團火熱。

飯後再乘“登山小巴”下山,蹲在山腳下的公路邊等候了約半小時,下午三點左右,團隊的中巴來接,直接返成都,住進雅都大酒店。晚飯安排在一家火鍋城,吃鴛鴦火鍋,這是一間很大的飯店,來吃火鍋的主要是本地人,到處熱氣蒸騰,人聲鼎沸,但室內的冷氣也開得很足,先不說火鍋如何,就是領教一下四川人的“火鍋飲食文化”也是滿有趣的。

飯後與老友WZS取得聯系,相約次日9點來酒店找我,他原是某大型國企的高級工程師,後來下海,開設了一間小型的高科技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8月9日早8點,全團撤離酒店,開展“成都一日游”,我獨自留下,李英退房時為我保留了一個房間,允許逗留到中午12點。10點左右,WZS開車來酒店接我,出發後又在中途拉上他的大兒子,父子二人陪我參觀文殊院。這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古剎名寺,門票只收5元,敬香免費(香案上備香供游客自取),而且,院內只見僧人,沒有導游。寺院經常舉辦為亡者超度的“盂蘭盆”法會,我看了看價目表,超度一位亡靈只像征性地收費30元,而且,還可為亡者家庭(四人)提供一頓免費素餐。這種氣度才是真正的“佛國淨土”,與前幾天見到的那些“旅游寺廟”相比,簡直是有天壤之別。

游畢文殊院,已是正午,W總招待到一家古香古色的餐廳吃“高檔小吃”(78元/人),店內顧客稀少,好像還沒服務員多,而且,餐廳中還有一組樂隊,不時彈奏一曲“國樂”助興。我與W多年未見,飯後依舊長談不休,直至突然發現大廳內已經只剩下我們三人,服務員都靠牆站成一排,正眼巴巴地盼望能夠早點休息,這才趕緊起身,買單,走人。

返廈航班19:10起飛,時間還早,午飯後又去武侯祠。武侯祠是為紀念諸葛亮的祠堂,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我們慢慢地行走、拍照,如其說是在參觀,還不如說是消磨時光,反正老朋友多年未見,有說不完的話。好不容易耗到又可以安排晚飯的時間,WZS請我到“巴國布衣”吃成都風味菜,W的夫人和小兒子也趕過來作陪。“巴國布衣”是全國連鎖公司,這間餐廳是他們的總店,因此菜肴制作特別精致,吃出了最正宗的川菜風味。。

飯後由W和他的大兒子送我去機場,緊趕慢趕,總算沒遲到。找到團友時,全陪導游朱靜已經在候機大廳“整隊”。飛機正點起飛,經停張家界,晚上10點多回到廈門。


精選遊記: 都江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