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馬,劈柴,周游世界——越過尼印邊境

作者: Yun在雲端

導讀辦好了三個月的印度旅游簽證,也是該出發的時候了。這簽證的有效期和停留期是重合的,到目前為止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到還沒有見過有其它國家也這麼干的。幸好現在給了三個月,要不然都要跟趕場似的了。關於如何在尼泊爾辦理印度簽證,請參見:《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尼泊爾(下)》。 從加都出發去印度,蘇那利(Sunauli)是最常用的關口。不過一般要在離蘇那利 ...

辦好了三個月的印度旅游簽證,也是該出發的時候了。這簽證的有效期和停留期是重合的,到目前為止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到還沒有見過有其它國家也這麼干的。幸好現在給了三個月,要不然都要跟趕場似的了。關於如何在尼泊爾辦理印度簽證,請參見:《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尼泊爾(下)》。

從加都出發去印度,蘇那利(Sunauli)是最常用的關口。不過一般要在離蘇那利四公裡左右的白哈瓦(Bhairawa)換一下車。距離白哈瓦二十二公裡是藍毗尼(Lumbini),釋迦佛尼的誕生地。這麼有名的人物,當然要去看看了。不過要買從加都到藍毗尼的車票倒是費了一番周折:有的旅行社說沒有直達車,有的說有;說有的還分Golden Bus和Local Express Bus;報價從四百多到六百多。幸好不久前有高人指點可以直接去位於加都Balaju的中央汽車站坐車(在泰米爾區背面四五公裡處)並可以講價,9到10個小時。6:45從泰米爾打車80Rs到了中央汽車站,這裡有發往博卡拉,白沙瓦等地的長途車。去售票窗口問了問:7:10有Mini Bus可以到藍吡尼;7:30有一輛大車到白沙瓦,從那裡要換車。說是Mini Bus,也能坐20多人,比我們常見的中巴還大一些。從來沒見過在長途汽車售票處能夠講價,裡面的人一邊說我們這裡不能講價一邊把Mini Bus票價從450Rs降到360Rs。考慮到7:10快到了,而且不用換車,就它吧。大車開價280Rs,估計還有空間吧。360Rs後來看起來多了些,還能少50Rs-80Rs?到達藍毗尼之前車在Butwal和Bhairawa車站都停了一段時間上下客。不到17點到了藍毗尼,一路上風景不錯:油菜花正盛。看過很多油菜花,就是還沒有看到過怒放在椰林樹影芭蕉葉下的。藍吡尼周圍沒有什麼工業,很靜謐很安詳,倒是很符合人們期望的樣子。

LP的地圖不是特別詳細:本來停車場正對著大門,住宿的那個鎮子距離大門50米左右在來路方向上。它的圖上好像大門正對著鎮子,結果很多人下了車就在停車場裡找來找去,找不到住的地方。而在鎮子上停車下來的人卻找來找去找不到本該看到的大門。第二天一早同一輛車七點發車回加都。LP還沒有提到的是:在LDZ(Lumbini Development Zone)裡有各國建造的佛寺,其實有的還可以提供住宿。最廣為人知的是韓國寺,就在中華寺的對面。在加都就聽到過關於中華寺的“事跡”:當時尼泊爾政府撥出這塊地方建了個開發區給世界各國佛教徒建佛寺。建中華寺的時候由於怕完成後最終為別人做嫁衣而被尼政府收了去,就蓋了個小小的。後來發現尼政府根本沒有這個意思,這才大呼後悔,不過木已成舟。看樣子即使是出家人也還有太多人心魔很重啊:佛祖說其實大家都是佛,隱含著一句:如果修行到了的話,如果真正悟道了的話。所以這世界佛很少,你見過嗎?

坐人力車(Rickshaw)50Rs一輛到了韓國寺。一路上夕陽慢慢下沉,天空逐漸被染成了紫紅色。進韓國寺先登記,它的房間有些像青旅,男女分住,四人一間,帶衛生間,干淨整潔。這裡免費吃住,當然臨走的時候你可以布施一些錢。登記室裡有一個大的捐款箱,並不透明,所以放起錢來也沒有壓力,很人性化。這裡應該比青旅安靜,因為不允許抽煙、喝酒、跳舞、唱歌、打牌等,當然你也不能穿太暴露的衣服。吃飯時間是6:00;11:30和17:30,各半小時。基本食物是米飯,泡菜和素菜咖喱;去得早的話還可能有粥,小蛋糕或者餡餅;不過需要讓這裡的出家人先吃。現在這裡住了不少人,東方的,西方的;晚上還來了一車學生,不過他們是自己埋鍋造飯的。

第二天早上6點多吃過飯,晨霧正濃:大家有的接著睡覺,有的開始練瑜伽,有的抱著相機四處轉悠。這韓國寺的大殿可修的真高,後來出去轉時,在哪兒都能一眼看到它。據說已經修了七八年了,可是所有結構還都露著水泥,日間裡尼泊爾工人還在裡面丁丁當當的干著:習慣了中國速度,還真一下子不能適應。對面的中華寺裡倒是金碧輝煌,看樣子是一氣呵成的,不過影壁啊,長廊啊被人塗畫的有些慘不忍睹,還好的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小。不過,人比人要死,貨比貨該扔:和對面的韓國寺比起來就像孫悟空在二郎神眼前變的那座小廟了。又聽說中華寺的方丈很小氣,一般不留人住宿,就算蹭一頓飯也是等他不在的時候。不過他卻有七八個相機,五六台筆記本,寺裡還有三輛車……,整個LDZ裡最富的了。

參觀Maya Devi Temple要門票50Rs,照相機另需交費。Maya Devi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怪不得尼泊爾很多村子都用她命名。這裡也是世界遺產之一。有那棵著名的菩提樹和阿育王的石柱,不過看上去卻像水泥做的,原來是砂石質地。中華寺後面的德國寺是一個藏傳佛教的建築,裡面很漂亮,值得去看看:看歐洲人如何建一個佛寺。

從韓國寺40Rs坐人力車出來到大門口。30Rs坐當地公交到白沙瓦,使勁砍能到25Rs,四十分鐘左右。為了一早過關,每人8Rs從下車的地方坐當地公交到蘇那利,四公裡的路開了差不多四十分鐘,坐過國內長途汽車的人都知道為什麼,先多拉然後才是快跑。車停在公路邊,再往前就到印度了。往回走一點兒都是些小旅館和飯館。滿街換錢的地方,開得很早關的很晚:不過這裡的規矩是100尼泊爾盧比兌換60印度盧比;用印度盧比消費的話,就又變成了62.50盧比只能抵100尼泊爾盧比了,反正去換錢的沒有坐在那裡等著換錢的精,人家就是靠著這差價來吃飯的。可以在離境的最後一刻換。如果在樟木以合適的比率用人民幣多兌換點尼泊爾盧比,估計能減少些彙兌損失 :)

當晚窗外車聲隆隆,這個口岸還真是繁忙。等凌晨沒車了,四點鐘左右開始雷聲隆隆:開始不相信,尼泊爾人再大的本事怎麼能弄出這麼低沉並巨大的動靜?後來雨聲唰唰,才知道原來是打雷啊。在干季能遇到這麼大的雷雨可真是覺得稀奇。再後來四點半樓底下開始放歌,很大聲地:上班了?為了招攬一早過關的司機?最後一陣雷聲過後,沒電了,這個世界終於安靜了一些。六點鐘不到,聽到有人大聲拍著隔壁幾間的房門,原來是趕班車去加都,博卡拉的該起了。

打聽了一下從邊境到瓦拉納西(Varanasi)早上有三班車:5:30,7:00和8:30。准備去趕8:30的那班。吃好了早飯,打包了幾個煮雞蛋做午飯和充飢之用就沿路向前走去。馬上就看到兩座拱形大門緊挨著:第一座是尼泊爾的,左邊就是出入境的辦公室。填了出境表,蓋了章,與尼泊爾官員微笑告別;冒著大雨向前走幾步就是“Welcome to India”的大門了。沿街走150米左右,先經過右手邊的一個海關,不用進,接著走一點就到了左手邊的出入境處。接著填表蓋章,很快就辦好了入境手續。後面的牆上還貼著從這裡到德裡和瓦拉納西的公車價格,並寫著往前走二百米就是車站。冒雨接著前進,這裡已經是印度的土地了,告誡自己說:從現在起要一切小心了;小心吃的,小心喝的,小心各種各樣的人,總之繃緊神經萬事謹慎,誰讓所有人所有書都這樣說呢。

聽到有人喊“Banana,Banana。”,這就是去瓦拉納西的車了。英國人統治的時候,這裡叫Banaras(貝拿勒斯),聽起來就跟香蕉的發音差不多了,印度建國後改為現在的名字。可能為了游客的方便,很多地方仍然發原來的音,比如它的絲綢就是Banaras Silk。入境處標示到瓦拉納西的車費是172印度盧比(Rs)。提前十五分鐘上的車,居然只有早我們一會兒的兩個外國人,於是坐到第一排,正好利用發動機旁的空間放大包。車外的雨慢慢小了,不過車內還在下,特別是司機每次用力關他那邊的車門時就會有黑泥點飛濺,防不勝防。8:30准時發車,看樣子用的是尼泊爾時間。把表調慢15分鐘,開始用印度時間了。

售票員大叔開始賣票。每個人交給他錢以後就開始在一張紙上算啊算,然後遞給你一張車票,如果需要找錢的話,上面有應該找的數字。乍一看以為是廢報紙的一角,還有關於艾滋病的宣傳廣告,仔細再看原來就是車票,於是小心收好。開始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所以很快又回到我們身邊開始找錢了。接過我們的車票,大叔又開始算,算啊算,大有愁眉苦臉,抓耳撓腮之勢,反正看著比較痛苦,讓我都有些自責起來:為什麼不准備好零錢呢?不過確實沒有啊。我們倆個人交了400Rs,找回來56Rs,大叔把票上的數字摳去,表示完事了,轉向坐在左邊第一排的那兩個外國人。算啊算,也找了56Rs。可是大叔又好像覺得哪裡不對,撓了撓頭又轉過來問我:給了300Rs?我說:No,400Rs。大叔仰天對著車頂想啊想,終於又轉向那對外國人,便說邊做出動作,要他們把剛才找的零錢還回來。那對外國人很茫然,還了錢,大叔鄭重的對他們說:你們只付了300Rs,還不夠,還要再給100Rs。外國人也想了想,好像明白了過來,又給了100Rs,拿回了還沒捂熱的零錢。這時可能一直在一心二用而默默關注的司機和售票員大叔說了幾句話,滿車的尼泊爾人都哄笑了起來。售票員大叔也跟著憨憨的笑,不知道是不是他今天第一次上崗?

客車一路向南偏西行駛,路過的地方都是平原,種著不同的莊稼。基本上沒有看到中國意義上的鄉村,有人居住地方就很熱鬧: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鄉鎮與城市的區別在於喧囂程度的高低,人口的多少,區域的大小和部分車輛的好壞。並不覺得有什麼太特殊的樣子:大概我是從尼泊爾過來,反差沒有坐飛機過來的那麼大。其次我也是來過印度的,盡管是出差,從車窗裡,在酒店裡窺視過印度幾天。也是印度面積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不過可利用面積的比率比較大,所以即使人口相近,還是覺得可承載的面積還有很多,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擁擠。但是誰要是反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就把這些人發到印度來呆些日子,再交個報告說明一下現世的生存權與來世的生育權之間的關系。如果還有美國人跳出來說三道四,鄧小平早就有回答:如果美國人給簽證,中國政府開軍艦護送一兩億人移民過去。看他們閉不閉上鳥嘴。站著說話的都不腰疼,美國人口剛過三億,等墨西哥等兄弟再努把力,給他們些時間,我在有生之年樂見美國采取什麼政策來對付。

印度客車的座位就像國內火車綠皮車廂座位的樣子,不過呢寬度要比國內一般客車的少三分之一。兩三個小時過後我就開始扭來扭去,上下移動,開始明白為什麼很多人不會選擇超過五個小時以上的長途汽車。以後有披肩的,有軟東西的都拿出來墊著點,應該會舒服些,不會一兩天後還覺得痛。不舒服都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這輛印度汽車的喇叭聲音大得恐怖:完全不像對外,倒像是衝向車裡的。我們司機還勇武無比,休息的時候倒也罷了,一上路就見不得別的車開在前面。很多時候連超兩三輛車,喇叭就一直按著長達幾十秒鐘,這時候我就只得張開嘴保持鼓膜內外壓力平衡省的剛進印度它就破掉,我想那個時候從正面看過來的話應該表情有些恐怖。不過不會有人看我,身邊的人都緊張的注視著前方,因為很多時候都是迎著對面呼嘯開過來的車,在最後零點五秒鐘從前車和後車同樣響亮的笛聲之間斜插過去。後來注意到大多數印度客車卡車都沒有反光鏡:不是已經碰掉了,估計就是嫌那玩意太礙事。一個反光鏡的寬度已經夠很安全超車距離的幾倍了。心理暗想下次坐車的話要到後面一點:希望前面的印度人能擋著一點,他們好像已經有了很好的耐受力,現實決定存在吧;還要盡量坐在左邊,似乎危險性小些?不過可能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晚七點多,客車終於開進瓦拉納西汽車站,天也全黑了,但是現在瓦拉納西的夜晚還比較溫暖。2006年12月11日,進入印度第一天。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