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上的歌者的BLOG漫,乃漫無目的之意。初入一地,逗留不長,所看所聞,難免了無頭緒。然就這懵懵懂懂之印像,才是旅行中最寶貴之財富。是以記。
羅湖警察
深圳羅湖入關,最先見者,即香港和藹可親之警察。證件交付之間,一問一答之刻,感受最深者,服務社會之態度也。蓋海關,乃一國家地區之門戶,海關警察,此國家地區政府之代表。其對過關者之小態度,乃其政府對民眾之大態度也。大態度陳意甚高,也需體現在政府雇員日常工作之小態度中。
重慶大廈
此乃吾等在港之居住地。一樓之內,各色人等混雜,香港本地人、印度人、中亞人、韓國人、歐洲人,雜處其間,實乃小小一聯合國。而此樓亦香港社會一側面反映。無論步行於繁華街區之尖沙嘴、中環;亦或是徘徊在淺水灣偏僻之海灘,隨處可見來自五湖四海之國際人士。於此,吾斷言之,香港乃一真正國際化城市也。再以北京觀之,隨處可聞者,乃東南西北華夏九州之方言也,因此現階段之北京,尚乃一國內大都市也。
維港
香江維港,橫分九龍與香港兩島,譬如上海黃浦江兩側也。於九龍島一側遙望香港島內高樓巨宇,自然讓人聯想起黃浦江一側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樓群也。乍一看去,二者各有特色,皆有大都市時尚前衛之特點。然若言香港樓宇為立體,上海樓宇則為平面。香港樓宇立體之處有二,一是其自身山地之特征,使得樓宇建設不得不突破平地之限制,建在四周山地之上,因此縱向上,其是立體的。二是香港作為國際貿易、金融之自由港,自開埠以來,寸土寸方無不受到國際資本之見縫插針之青睞,造就了香港樓宇密集,離街道只有一步之遙的獨特布局。從橫向上來看,其樓宇摩肩接踵,因此也是立體的。而上海則不然,略去晚清洋務運動在外灘上的遺留,陸家嘴建築多是近些年開放後新建而成。幾十年之歷史斷代,反映在建築上,就是那些作為櫥窗效應之高樓,不單與城市早先之遺留建築缺乏歷史銜接,更缺乏與其身後資本之對應。於此說,上海建築從布局上,還難顯密麻之勢,因而是平面的、單薄的。
再回到維港兩岸的建築上來,其摩天接壤之樓宇,與內地最大之不同在於,各有特色,絕不雷同。建築,是帶有設計藝術之建築,非內地熙熙攘攘之“火柴盒”可比。深咎其因,與其說香港樓宇成就於著名設計師,不若說其成就於國際金融資本。蓋香港之高樓大宇,多為國際著名財團、跨國公司駐足之所。各公司追求自身不同特色,維港四周各異之樓宇由此而來。資本追求效益,何地可為資本帶來效益,則資本必聞風而至,資本至,特色高樓由此而起。
新年之夜
香港的新年之夜,是全民的狂歡,更為青年人的狂歡。入夜,才是港人生活之開始。而早晨十點以前,是所有香港商店的休眠期。香港的新年狂歡,主要集中在中環與尖沙嘴一帶。是夜,拍拖之男女,攜小之父母,玩樂(yue)之青年,皆被新年之鐘聲喚起自己體內之熱情,徘徊於上環往中環、中環往尖沙嘴的道路兩旁。不眠之夜所追求的,是做人之快樂。
而隨不眠之夜無眠的,亦有兩種人和一種事物。一種人即香港警察,公務員之職責剝奪了他們與家人歡度新年之權利,而迫使他們走上香港大街,與民同樂。另一種人則為公交公司全體人員。是夜,在港公交全部24小時服務,所念者,市民狂歡之方便也。巨細小事,盡現政府服務市民之理念。不眠之事物,乃香港街頭之交通燈,此乃在香港窄小街頭之上保證交通有序之法寶。然真寶實乃港人心中遵守交通之意識,不然,空有現代化之設施,而無現代化之國民,皆空也。
向左望
“向左望”乃書於香港每一交叉路口地面上之交通指示語,蓋因香港交通沿襲英制,駕駛艙在右,車向左行。大陸不明之游客,慣於過馬路向右張望,而不知在港車輛於左側駛來,故有事故隱患之虞,香港政府特提醒之,此乃其人性化社會、服務化政府之又一體現爾。
港深交界
人概言特區發展之快,幾於香港無異。然若細觀之,此言詫異。舉一例即可證之。由九龍火車站往廣州東站行駛之途中,一過羅湖,感覺便已大為不同。鐵道兩旁衛生景觀暫且不提,單論余在深圳鐵道旁所見之宿舍樓查。此宿舍樓陽台構造便知為筒子樓,其陽台之上曬涼衣物,紅紅綠綠不可盡數。推知必為工廠女工之集體宿舍。其樓宇之破舊,環境之惡劣,居住之擁擠,一望盡打破香港奢華之夢。方知此乃內地真實之情況也。內地經濟翹首之廣州,尚未走出勞動密集加工代銷之階段,產業工人條件尚且如此,何況其他地區乎?蓋內地城市與香港之差異,實乃所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差異。內地資本積累之痛苦階段,尚在進行之中。
感言
五天六夜香港之行,有所感者頗多。然最甚者,莫過於念及國人往往談及吾國地大物博,人多事雜,故難於治理雲雲。然念百年前之大英帝國,所轄之地不謂不廣,人口不謂不多,事無不謂不雜,尚能將遠在萬裡之外之香港,井井有條而制之。吾等不可不由是思之,所異者何在?吾常思之,乃制度之異使然也。(裝載請注明:絲路上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