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_________蘇軾《題西林壁》
廬山戀戀廬山
一旦文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融彙在自然之中,它便能夠充實和強化自然美,並產生畫龍點睛的妙趣,使其更生動,更具魅力。廬山便是這樣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幾千萬年前的地殼運動,造就了廬山於平地之間兀然拔立的塊壘式山峰,造就了廬山疊障九層、崇嶺萬仞的赫赫氣勢,伴生出峰詭不窮、怪石不絕的剛陽之美。
大自然以它的神奇偉力,創造了神奇的廬山。同時,近代波譎多變的政治風雲,也給廬山蒙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遠看,廬山有如一山飛峙大江邊;近看,千峰攜手緊相連;橫看,鐵壁銅牆立湖岸;側看,擎天一柱聳雲間。正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小我們就會吟誦蘇軾的這首關於廬山的千古絕唱《題西林壁》,但對我而言,改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未曾入山中”更為合適。雖然相距不遠,卻因為種種原因,從未去過小時時念著的廬山。機緣巧合,今年的八月一日我們開始了為期四天的廬山之旅。
滿懷憧憬的我們,天還蒙蒙亮就到了廬山車站。迫不及待的想立馬上山,但是沒有車,只能邊吃早餐邊等待。等待的時間是漫長的,我們時而不安的催促司機,可他們卻總是不緊不慢的敷衍我們,因為他們對廬山已經產生審美疲勞,沒有吸引力了。
終於要整裝出發了,想著廬山的神秘面紗即將緩緩拉開,我們不免激動不已。或許是“近鄉情更怯”的原故吧。
近了,更近了……
廬山的真面目開始呈現在我們眼著,忽然覺得有些失望,發現沒有想像中的神秘,美麗,秀氣,獨特。或許是期望太高惹的禍吧。坐車盤旋而上,也沒發現任何特別之處,沒有看到蒼天大樹,沒有險峻的地型,更沒有漫山的野花,心情不免一點點失落起來。原來廬山不過如此而已。
安頓好一切,稍事休息,便開始深入廬山,開始與廬山第一次親密接觸了。
我們打車去牯嶺街,原來是夫妻車,妻子忙不喋的說價錢,說15元。我們不知道有多遠,也沒與他們討價還價。坐定後,他們又開始拉生意,說今明兩天帶我們出去玩只要200元,看司機笑意融融,我們還以來碰到了好人,車沒過十分鐘就到了,才知道原來是笑裡藏刀,對他們的好感傾刻間化為烏有。又一次被宰,不過吃一塹,長一智,算是廬山初體驗吧。
吃飯時,我們想點點平時吃不到的廬山特產,菜單上列了一長條,什麼廬山石雞、石魚、白菜、筍……看得我們眼花繚亂,便點了廬山白菜、石魚爆蛋等。等菜一上來,我們才又驚呼不過如此。不過也算嘗了廬山特產聊以自慰。
幾天的行程,我們幾乎游遍了廬山的主要景點,但是有些只是走馬觀花,看過即忘,而有些卻讓人流戀忘返。
觀兩湖
我們住的離廬林湖最近,可是我們卻舍近求遠,先游廬琴湖。
其實在這之前,我沒聽說過廬琴湖,只是上了廬山看了地圖才知道還有這一絕代雙驕湖。
午後的太陽有些火熱,連避暑聖地也難逃太陽的炙烤。怪不得許多游客不停的抱怨避暑聖地不避暑呢。
我們邊聊邊不停打聽去廬琴湖的路,有了伴的路再長不覺得累,雖遠猶近。
關於廬琴湖的傳說,我沒聽過,也沒看過。有人說是從高處看像一把琴,因此而得名吧。
看過大氣西湖的我,以為不會再愛上任何湖。但是看到廬琴湖的剎那,我還是覺得它有西湖所沒有的東西,如果說西湖是大家閨秀,高貴而富麗的話,那麼廬琴湖就是長在山野的村姑,單純而自然,更少人工的修飾,更多天然的原素,更讓人心曠神怡。
觀兩湖
我們住的離廬林湖最近,可是我們卻舍近求遠,先游廬琴湖。
其實在這之前,我沒聽說過廬琴湖,只是上了廬山看了地圖才知道還有這一絕代雙驕湖。
午後的太陽有些火熱,連避暑聖地也難逃太陽的炙烤。怪不得許多游客不停的抱怨避暑聖地不避暑呢。
我們邊聊邊不停打聽去廬琴湖的路,有了伴的路再長不覺得累,雖遠猶近。
關於廬琴湖的傳說,我沒聽過,也沒看過。有人說是從高處看像一把琴,因此而得名吧。
看過大氣西湖的我,以為不會再愛上任何湖。但是看到廬琴湖的剎那,我還是覺得它有西湖所沒有的東西,如果說西湖是大家閨秀,高貴而富麗的話,那麼廬琴湖就是長在山野的村姑,單純而自然,更少人工的修飾,更多天然的原素,更讓人心曠神怡。
我們面對面坐在湖邊,完全回歸了大自然。盡情的放松身心,海闊天空,毫無顧忌毫無顧慮的大聲說笑,感覺又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自然的是美的,是快樂的,是安祥的,是愉悅的…..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該多好,沒有紛擾,沒有戰爭、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彼此和平相處。也許人們會笑我們太理想主義,太賦浪漫色彩,把世界想得過於簡單,可是我們寧願通過自己的努力過簡單的生活,實現這簡單的理想。
所住的地方離廬林湖近,在廬山的每次晚飯後,我們都會繞湖漫步。
從住地沿馬路上行約10分鐘,便到蘆林大橋。一路密林蔽日,樹干高聳挺拔,夏日人行其間頗感涼爽身輕。蘆林大橋高30米,橋壩一體,攔水成湖,湖水如鏡,似發光的碧玉鑲嵌在林蔭秀谷之中,在縹緲的雲煙襯托下,猶如天上神湖。二、三百萬年前,廬山處於第四紀冰期,這裡是一個典型的冰窖,是當年廬山最大的屯積冰雪的谷地。 1954年在此築壩蓄水,於是高峽出平湖,青山綠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為廬山添一勝景,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於湖中游泳。廬林湖猶在,毛主席安在???
不知何故,白天絡繹不絕的游客晚上都不見了,只有幾對有閑情逸致的情侶在欣賞夜景。或許是太累了,已回房休息,或許是早已下山,到家享受天倫之樂,又或許是對夜景不感興趣吧。
我們站在橋中間,微風輕拂,白天的疲憊,燥熱消散殆盡,感覺無比的清涼,舒爽。白天車來車往,繁忙無比的橋在燈光的照耀下變得安靜了許多、神秘而美麗。真是湖光山色、月影朦朧,美不勝收。
廬林湖面平靜、無語、安詳、沉寂,廬林糊是廬山的一個閃光點,不僅因為湖水波水蕩漾,閃爍銀光,更因為它有著諸多的傳說,每一段關於它的傳說都圍繞著神秘的光芒。
享受著這安靜,這明月,這清風,我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地點,忘記了自己,只是一味的陶醉其間。所有的煩惱都被洗滌殆盡,所有的不幸都被拋之腦後,所有的悲傷都變得無足輕重。我看,就把這湖叫做忘憂湖吧。
望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___ 李白
到了廬山不看瀑布實是一大遺憾。廬山瀑布是最詩意的瀑布,讀小學時便耳熟能祥李白大詩人的《望廬山瀑布》,對廬山瀑布更是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來到了廬山豈能錯過。 廬山瀑布群是有歷史的,歷代諸多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贊頌其壯觀雄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
可是看瀑布的過程卻是漫長而艱難的,李白這個“望”字,我看是望穿秋水的望吧。真可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瀑布盡在鋒回路轉處。
早就聽說三疊泉是一幅分成三截的瀑布,落差大約兩百米。本以為買了門票,進去就能看到瀑布了,一路走去,左邊樹叢外嘩嘩水聲不絕於耳,聽那聲響,就知道水流甚急。走了十分鐘左右,感覺像進了一條村,左邊是一排攤販兜售各種小吃,也有新鮮蔬菜賣,右邊是簡陋的飯館, 還有專賣廬山雲霧茶的茶館。恍惚間覺得向武俠小說裡提到的小山村。過了小村,路勢突變,開始走下坡路,過橋,下台階,都是林間小道,水流依然不離不棄地在旁邊嘩嘩流淌。開始路並不難走,又有水流在身旁,很涼爽,也不累。各個方向都有山泉彙流而來,成了一 條水流很急的河。因為流得急,河中間又有很多大石頭,所以並不像真正的河,隨時可以蹚過去的。要是深一些倒可以考慮漂流。沿途不時可以停下來戲戲水。走走停停,很是愜意。走了半個小時下坡路,開始出現往下的台階,而且越是往前走台階越陡,越長,有時上百級台階連在一起,腳步不得不放慢。想想回來的路,也不禁有些心虛。路勢越險,水聲卻越來越大,形成瀑布必要的落差已經形成了。兩截長台階的連接處,有一個石頭砌成的廁所,很險地建在山崖邊。想進去洗洗手,抬眼往窗外一看,卻見一幅瀑布赫然在望!出門來,拐個小彎,果然有條瀑布從對面山崖上懸掛而下,勢甚凶猛。這就是“一疊”。我們沿著陡峭的山階,小心翼翼地一邊走一邊尋找,尋泉之路充滿艱辛和曲折,雖說是樹林蔭翳的曲幽小徑,但一次次上山,又一次次下山,山高路窄,氣力消耗得厲害,最後完全是麻木地重復著一個習慣動作——抬腿放腿。四面的山峰一個個被拋到身後,心中無數次地產生對此行的後悔,終於連後悔的力氣也沒有了,只得在默不作聲中磕磕絆絆地行進。
不知何時,驚人的景像已展現在人們面前:赫赫有名的三疊泉瀑布給人的感覺如置身於仙境一般,舉目觀望,四面峭壁,十分雄偉壯觀,瀑布從南側雲霧中飛速而下,濺起3米多高的水花,像天上嫦娥的絹絹絲帶,溫柔中又帶幾分剛毅,突出的岩石,把從天而降的泉水像扯布一樣從中分成三道水簾。第一道,泉水如雲朵一般,噴薄而出,忽隱忽現,水撞擊岩石,回旋翻騰,猶如珠玉迸碎。泉水落到第二道石嶂上,彙成浩浩蕩蕩的巨流從懸崖上飛瀉而下,飄灑的飛瀑如白雪一般,瀑布四周水霧籠罩,半途離開巨流的水珠卻如冕飾前的垂玉。泉水落到第三道岩石上,水流更急,瀑面增寬,像一道銀白色的簾子,直垂向下面不可見底的龍潭中。站在池邊,水霧撲面,涼絲絲的,十分清爽,心情更舒暢,細細品味著飛瀑,看水擊石面,分散聚合,翻滾飛舞,不斷形成千奇百怪的形態,水花時而聚合成一頭雄獅,時而又激起一條巨蟒,不一會兒又見兩股巨流相撞,然後分開,形成一只矯健的雄鷹。但這一切來得突然去得迅速,真像奇妙莫測的神話傳說。
站在三疊泉瀑布前的觀景石台上舉目望去,但見全長近百米的白練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白練懸掛於空中,三疊分明,正如古人所雲:“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而在水流飛濺中,遠隔十幾米仍覺濕意撲面。
瀑布下有一深水池,我們租了一條船,在裡面縱橫馳騁。開始我很害怕,因為怕掉到水裡面,成為落湯雞。而且還沒有劃過船。可是他一直在給我壯膽,而且看他胸有成竹的樣子,也放心了許多。不小心,船進了水,他的褲子後面全濕了,可是我們並不在意,在水裡在船上忘我地劃,忘我的叫,忘我的戲水。
下水後才對瀑布有了更深入的接觸,越是往瀑布下,水流越急,水越清涼,而且有一種“到瀑布下激水,浪遏飛舟”的感覺。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代詩人李白的豪邁之言真讓人嘆觀止矣。如此壯美的景觀,深藏於廬山之中,更顯出廬山內在的深邃清幽之美。在這青山碧水的人間淨地沐浴著瀑布的浪花,感受著大自然的氣息,心靈得到了洗滌,而旅途的疲憊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