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印度23加爾各達的輕松時光

作者: huihui9191

導讀10月26日:加爾各達住了一天適應了旅館的環境,破床也不覺得太硌人了,噪音也似乎沒那麼要命,對門就是公共衛生間,早晨起床排隊盥洗還非常有優勢。其實一樓門廳裡不帶只衛生間的只有兩間隔斷房,另外一間住著個從未碰面打過招呼的日本小帥哥,每天出出進進只能從門上的是否掛著鎖來判斷人的行蹤,經常占用衛生間的還是幾個每天坐在大廳裡的門房伙計。 今天的 ...

10月26日:加爾各達住了一天適應了旅館的環境,破床也不覺得太硌人了,噪音也似乎沒那麼要命,對門就是公共衛生間,早晨起床排隊盥洗還非常有優勢。其實一樓門廳裡不帶只衛生間的只有兩間隔斷房,另外一間住著個從未碰面打過招呼的日本小帥哥,每天出出進進只能從門上的是否掛著鎖來判斷人的行蹤,經常占用衛生間的還是幾個每天坐在大廳裡的門房伙計。

今天的主要任務是參觀印度博物館,從薩德街往西走到頭把角處就是印度博物館白色的大理石建築。短短的百十米路旁聚集著好多乞丐,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婦女帶著簡陋的家當,把牆根當成了埋鍋造飯的根據地。孩子們在路上跑前跑後糾纏著過往的游客,是乞丐大軍的主力,戰鬥在乞討的第一線。

每天清晨,這條街上還是傾倒垃圾的場所,未來得及清運的垃圾在街心堆成了小山,污水橫流腐物遍地,招來了鋪天蓋地的烏鴉。這段被人視為畏途的必經之路,過往時要以最快的速度擺脫乞兒的阻攔,為發泄沒有要到錢的不滿,他們經常會用小黑手狠狠地在你身上戳戳點點。同時你還要警惕頭頂上掠過的烏鴉,躲避隨時落下的糞便。

到了博物館,大門還緊閉著。這座印度最古老的博物館絲毫也不理會現代社會的時速,總是按部就班遵循著祖宗的老規矩10點才開門迎客。時間尚早,趁著清晨涼爽,孟加拉灣的熱風還未吹過城市上空,先去聖保羅大教堂看看。沿著加爾各達最重要的南北主干線焦龍基路一直往南,一邊是草木青青的邁丹公園,另一邊是繁華市區的高樓大廈。

過了比拉天文館行不多遠,一個綠樹掩映的大門出現在眼前,裡面精心修剪的草地平平展展,白色的聖保羅大教堂是傳統的哥特式建築,60米高尖頂直插雲天。教堂裡靜悄悄的,為數寥寥的幾個來訪者都被這種肅穆感染,輕輕放慢了腳步。教堂的牆壁上嵌滿了碑銘,已經故去的教徒在這裡默默關注著自己的親人。

坐在布道大廳黑沉沉的木椅上,眼前突然浮現出被神甫出賣的牛虻。真不知道如果宗教依附了權勢,還有多少神聖可言?生性糊塗心智未開,一通胡思亂想怎麼也整不明白,褻瀆了上帝實屬無奈。主啊,請原諒我這無知的孩子,請以仁慈的聖父聖母的名義保佑我吧,阿門。

從教堂回到博物館,正好到了開門時間。印度人民喜歡逛博物館,節假日他們總是抱著小的,牽著大的,拉家帶口把博物館當成最好的去處。印度所有的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幾乎都是雙軌制,對自己的國民都是極低的票價,對外國游客票價則要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樣博物館也就成了印度社會的大眾福利,孩子們從小就頻繁出入博物館接受教育。

想想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咱們的博物館咋就非要用票價築起高高的門檻,把渴求知識的人阻擋在外邊,這樣的民族素質將如何提高?社會的經濟將用什麼後勁發展?像我這樣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只能靠東張西望積累知識的窮人,從來都不會輕易放棄博物館免費日去參觀。博物館是人類精華的集中,歷史線索的串連,可惜到今天我還沒有走進新開放的首都博物館。

加爾各達的印度博物館不愧是印度最老的博物館,進門過了安全檢查,精美石雕首先映入眼簾,圓潤細致的雕工不得不令人佩服古代印度人民的智慧才干。樓下的陳列室裡長長的半天走不到頭,從史前到近代,化石骨骼礦石標本密密麻麻鋪天蓋地排列了一大屋子。陳舊的標簽已經發黃,生澀的英文難以認識,可憐的灰灰惟獨能看懂的是它們的年代。

孩子們成群結隊穿梭在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之間,一架架喪失了生命的骨骼,都有孩子駐足跟前在好奇的思索。二樓展廳裡陳列著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飾和生活用品,南部沿海人民的種族和生活習性衣著打扮都歷歷在目,也算彌補了一點沒能去南印度的缺憾。印度人民真熱情,身邊還不時有學生關切詢問:有什麼需要幫助嗎?

等我兩腿發酸想撤退,走到樓梯轉彎處,從下面上來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跟我迎頭碰面呼啦一下子圍了上來,一個個仰著頭爭相伸出小手,HELLO HELLO之聲不絕於耳。看著他們一雙雙明澈的大眼睛,喜得老太太慌不擇手,也顧不上禁用左手的習慣,兩爪齊伸還握不過來。拉著孩子們汗津津的小手,心裡就別提多舒坦了。

印度孩子天性活潑,性格外向,特別喜歡與人交往,尤其喜歡來自東方的外國人,可能是稀少為貴的緣故。旁邊路過的半大小伙也利用空中優勢,把手從孩子們的頭頂伸過來,一時間受寵若驚差點忘了自己姓啥。

下午回家休息躺著看書,老花鏡丟在大吉嶺,小屋又燈光黑暗,想看點東西真是難上加難。晚上出去吃了雞肉咖喱,上了一小時網就回了家。跟旅館的門房伙計聊了會天,旅館裡有好幾個伙計,每天都坐在我門外的長椅上喝點奶茶聊聊天,發發呆,也不知道他們每天都有什麼任務。我也喜歡沒事時在那裡坐會,叫一杯滾燙的奶茶,跟他們東拉西扯。

有個四十多歲的伙計住在二樓,他帶我上樓去看他的房子,邊走邊說他的房子不好。原來他住在二樓平台的一角,用木版搭了個小房,裡面只能放一張小床一個桌子,還有個老古董的鐵疙瘩電扇顫抖著狂轉不已。問及他的家人,他拿從鋪底摸出一張照片,用手摸挲著,那是他的女兒和女婿。早就知道印度出嫁女兒要陪嫁的的陋習,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嫁女兒傾家蕩產才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

跟伙計的小房一比,咱那間黑屋就好多了,頓時就有了幸福的感覺,再回到自己的小屋,怎麼看著都覺得棚壁生輝溫馨舒適。咳,真可謂:幸福在哪裡,往下比一比。



(街心廣場)



(天文館)



(聖保羅大教堂)



(印度博物館)



(博物館門前踊躍買票的印度人)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