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才做的功課,隨便的掃了下南京的景區,心中便冒出了去靈谷寺的想法。
星期六早上才七點半鬧鈴就響了,伸手亂摸了一通,總算把噪音源關掉了,迷迷糊糊漸漸又睡了過去。只聽見“起來了”一聲大喊三魂也丟了一魂,“再讓我睡會兒吧,要不今天不。。。”話還沒說完,突然發現老婆臉色一變,嚇得我騰的就蹦了起來。
快十點的時候,晃晃悠悠的游一總算到了終點站中山陵,由於有公園卡,決定從中山陵進去繞到靈谷寺,順利的進去之後,兩人相對一陣壞笑,不用買票的感覺真爽啊!開始沒安排在中山陵的行程,兩人在博愛坊前隨便拍了張到此一游的照片就離開了。
中山景區的道路真的是很贊,是我認為南京頂級的美景之一,兩旁高大的法桐行道樹,冬日來臨之際,便褪去一身厚重的鎧甲,一如解甲歸田的武士,挺拔中透著滄桑,滄桑中又含著干練,一副閱盡人間浮華後體現的沉穩。路上很是安靜,偶有一輛車經過身旁,不覺驚嘆,這不正是想像中的歐洲小鎮風情麼。走著走著,腳步就輕快起來,多日來工作的辛苦也一掃而過,洗盡鉛華,真的從鬧市中回歸自然,返璞歸真。
靈谷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興衰滄桑,又豈是只言片語可以說盡的。進入景區前是一個小湖,名曰萬工湖,相傳當年朱元璋進寺游玩之時,發現廟門前空曠無景,便令一萬軍士掘土引水,是亦成此湖。穿過紅山門,是國民革命軍陣亡烈士牌坊,上面還可見國民黨的標志。牌坊前左右相顧而立一對石虎,只可惜虎尾早被破壞,威武之狀,想必是大不如前了。牌坊再向前一點,臥著一只石刻靈龜,龜背上的石碑早就不知去向,只留下這只龜,幾百年來還鎮守在原地。龜的樣子很像天妃宮的巨龜,下部基石還有雲紋圖案,沒辦法,照一張吧,誰要我有個叫三的朋友呢。
從靈龜旁的台階向上,就到了無梁殿,曾因供奉無量壽佛稱無量殿,又因其獨特的建築構造,整個大殿不著一梁一柱,故又稱無梁殿。這裡也是整個靈谷寺僅存的一座明代建築,如今,這裡被辟為辛亥革命蠟像館,也是紀念先烈的靈堂,殿內牆壁上密密麻麻的刻著為革命獻身的烈士,不禁肅然起敬。
這間大殿共分三進,都采用拱頂式結構,不施一柱,這點上有些像延安棗園的禮堂,充分體現了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第二進空間最大,頂高有二十多米,東西向的通道類似陝北的窯洞,依靠頂部的兩個天窗采光,正面有國歌和國父孫文的遺囑,現在讀起來,依然能感到革命人的精神和意志。
出了無梁殿,只見蒼松翠柏上隱著一座寶塔,由於是陰天,山中的霧氣遲遲不散,薄薄的輕紗在寶塔上跳動,那寶塔若即若離,一剛一柔,相得益彰。
由無梁殿向東,是後修的靈谷寺,可惡的是——這裡竟然要門票,雖說只有兩元,可這種門票套門票的做法實在是傷人感情。想想古時候,寺廟為濟貧救困,普渡眾生之地,什麼路遇凶險,無處投宿打尖,皆可到寺中求個方便。而且,僧人講究吃齋念佛,苦練修行,現在的和尚,一個個油光滿面,生活質量比不少百姓好了去了,更有甚者,同學一次竟看到一和尚和一尼姑一同逛街。。。。。。再看收門票這位,一副吊吊的樣子,便斷了進寺的念頭,何況寺裡還在裝修。
再往東,是有名的八功德泉,據說泉隨寺遷,且泉水能治多種病,一直以來煙火不斷,善男信女爭而食之,而如今,這水上飄著些枯葉,水底看上去有些淤泥,給人喝也沒人喝了。泉水向北十幾米,又是一只馱著方碑的石龜,碑上書“靈谷深松”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歷史不遠,是解放後將碑上的原字磨掉後再刻的,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碑身側面刻有飛龍直上九天的圖案,下方刻有一匹奔馬,這些圖案我是看不懂,也就瞧個熱鬧。
由此往東和往北,分別是鄧演達和譚延闿的墓,兩者方格不盡相同,前者的寬廣大氣,後者掩映在樹林之中,而且墓前還有漢白玉的靈龜、華表、花盆等,顯得古樸幽靜。這華表和花盆原是清恭王墓前所立,那可是相當的值錢啊,托一只擺在自己家門口,那氣勢,那品味,一看就是個暴發戶。
由譚延闿的墓向西,使靈谷景區又一大景點——靈谷塔。是民國時期所建,共有九層,朝南而立,一層外的影壁上刻有盡忠報國四字。上塔的樓梯別有風味,是繞中軸線的小半徑螺旋式樓梯,可在九層遠眺,視野非常開闊。由塔上俯視塔底,人如火柴般大小,膽小的人不敢近前。想想在深秋季節這裡應該是最好的旅游時節,由於鐘山上樹木種類較多,一到秋天,綠色、黃色、紅色混雜,由上而下,大地就是一張樸實的畫毯,感覺一定相當棒。
靈谷寺景區不大,完全看完也只要兩三個小時,不過還是值得一來,盛夏時節來林中避暑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