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那年暑假的事兒了,記憶已經將我的回憶擦得支離破碎,我甚至幾乎記不太清楚當時是哪天去的篁村了。
記得當時我們全班是去江西婺源社會實踐,我們住的是個叫河西村的地方,那裡不屬於旅游點,所以吃住都很便宜。我們大多都是成長在城市裡的孩子,鄉間的生活讓我們充滿著無盡的向往,頭兩天,我們大伙兒都很興奮,婺源也的確名不虛傳,無愧於中國最美的鄉村的稱號。我們流竄在村中,一切對於我們都是無比新鮮,遠山映襯下的農田,高低錯落的徽派建築,老磨房裡古老陳舊的煉油設備,即便是農村裡最常見的狗,也同樣成為我們觀察的對像。我們端著相機、DV肆無忌憚,貪婪的拍著,似乎要一口氣把所有的存儲設備撐滿。村裡的人們對我們也很友好,我們的到來成了他們平淡生活的調味劑,雖然他們和我們並不多說話,但是從眼神中可以讀出他們的純樸與友善。
後來的幾天我們重復著這樣的生活,先前的興奮感逐漸被時間所衝淡,三十八九度的高溫一再地出現,我們整個人都愈發慵懶起來,我們無聊到在溪邊小睡,漫無目的的拿起石頭打著水漂。再到後來我們甚至都不願離開旅社,就那麼傻傻的呆在又悶又熱的房間裡看電視,或者冒著被蚊子咬胖一圈的危險在屋外打所謂的桌球。我們幾乎在這樣一個沒有網絡,娛樂設施奇缺的地方陷入絕境,幾乎所有人腦海裡都只會出現這樣兩個字—回家。時間久了,我們鏡頭中的村民們也似乎顯露出了不滿與敵意,好像就是因為我們的存在打亂了他們正常的生活。
不知那是到了第幾天,我們決定走出河西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在某家住戶的牆上偶然發現了用書法揮寫的寫有篁村兩個大字的箭頭,我們順著箭頭走,當走到拐角便又看到一個幾乎同樣的箭頭,再到拐角又是一個,於是我們順著箭頭不斷地向前走,不知拐了多少個彎,走了多少步路,我很驚訝我們竟然能走這麼遠。
終於,我們走出了河西村,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田間小路,遠山下,依稀能看見一座美麗的小村莊,參天古樹佇立村口。對,那就是篁村!我們似乎像是發現了挑花源般,每個人都被如此美麗的景像震撼了。通往村口的路並不短,然而我們每個人都不覺得走得累,離篁村越來越近,我們的腳步也越來越快。
走近村口了,村口古樹愈發高大,更令人驚嘆的是樹下竟有一座古老的木結構廊橋,陽光掩映下廊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我迫不及待打開旅游圖試圖尋找篁村在圖上的位置,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旅游圖上並沒有關於篁村哪怕是只言片語的介紹,難道我們真的闖入了桃園深處嗎?
在進村的路上我們遇到了一位老人,他很友善的接待了我們,並引領我們參觀村裡的古建。從他口中我才得知村口的那座廊橋是宋朝時建造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村口的那株古樹也已有上千歲。老人把我們帶到了村子的中心----余氏宗祠。祠堂雖已破落,但依舊能感受到其宏大的氣勢,開間很大,鬥拱和梁木簡約而漂亮,老人回憶起他小的時候祠堂金字匾額高掛,每逢重大節慶全村人雲集於此,宰豬殺羊,熱鬧非凡。篁村是個典型的宗族聚居村落,全村人幾乎都姓余。村子裡曾出過不少進士,一度輝煌過。老人在村委會擔任旅游接待的工作,眼見著周圍的村子靠旅游富了起來,難免有些失落感。簧村現在還不能算正式的旅游點,嚴格意義上說收費是不被允許的,然而村委會也有他們的苦衷。老人的話很現實,但僅靠向游客收的門票錢顯然不足以保護村中的古建築,保護和旅游開發相結合是古鎮保護的最好途徑,臨近上海的周莊、朱家角走的都是這條道路,但旅游的開發需要資金,否則一切都是紙上空談。老人不敢奢望靠旅游發什麼財,只是想把日子過得更好些,簧村的生活水平是很低的,近兩年特產的茶葉又不吃價,年輕人上完初中一般就外出打工了。和村裡其他年輕人一樣,老人的兒女們都外出打工了,家裡只有他和老伴兩人。
閑聊著和老人漸漸的就熟了,老人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喝茶。老人的房子在村裡算不上老,但也有著100多年的歷史,屋裡並沒有什麼值錢的家電,但農耕用具隨處可見。家中的擺設很簡單,廳堂正中有個大相架,上面都是老人的家庭照片。照片中老人笑容可掬,可以明顯讀出其家庭生活的和睦。老人挺健談的,我們的話題從江澤民是婺源江灣人,到寫生基地的“余地主”如何發家,再到當年的農村土地改革、大躍進,談天說地,海闊天空。不知不覺時光已而飛逝。
我正打算離去,牆上的對聯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似曾相識的書法,對稱居於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黨中央領導人的兩側,安居落戶愛民心,祖國山河一片紅。見我很喜歡這幅對聯,老人決定在臨走時送我一幅書法留作紀念,我很驚訝老人竟寫得如此一手好字。
我是懷著無比復雜的心情離開篁村的,老人一直把我送到了村口,在回河西的路上我的思緒一刻都沒有停息,想著老人無奈的牢騷,想著破舊的祠堂,想著篁村的未來。歸途中,我又看到了一個又一個寫有篁村的箭頭,牆上的篁村兩個大字與老人屋內的對聯在我腦海中融合,我忽然間明白了,這些箭頭路標都是老人所揮寫的,我似乎看到了一個身影,在白牆黑瓦中不知疲倦的穿梭流動。
猛然間,我頓悟了。

(寫有“篁村”的箭頭)

(簧村水口廊橋)

(簧村余氏宗祠)

(文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