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浙江人,也經常把這個塘棲古鎮和嘉善的西塘混為一談,我一說塘棲(杭州普通話念tangxi),他們就作恍然大悟狀,說那個古鎮很有名的,去年阿湯哥拍過《諜中諜3》,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只有很多喜歡趕熱鬧的杭州本地人,才會在春末夏初的時候,淋著淅淅瀝瀝的春雨,呼朋喚友地去摘枇杷。私家車的隊伍,綿延數裡,把塘棲鎮周圍的國道省道,堵得貼貼實實的。我去過幾次塘棲,幾次都是周末的下午,小雨的天氣。我喜歡在大運河邊獨自踱步,看裝滿了貨物的小船來回地穿梭,看雨點滴答在廣濟古橋的青石板上;我也喜歡走在廊檐下面,和慈祥的老人聊聊古鎮的故事,和擺地攤的大嫂討價還價。因為經濟太發達的原因,塘棲值得懷舊的人看的東西不多了,古鎮只殘留著運河北面的一些老房子了,就像沒有拆遷前的拱宸橋邊的風景一樣,雖然破舊,但卻積澱著歷史。曾幾何時,拱宸橋周圍是我最願意去的地方,因為那裡的風景,那裡的人。現在時間過去了七年,橋周圍的高樓大廈已經擋住了我的視線,曾經存在於記憶裡的美好的風景卻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古鎮游玩介紹:
塘棲隸屬於杭州市余杭區,歷史上曾經位列江南十大名鎮之首,是杭州北部的交通樞紐。因為公路的日益發達,水運業的衰落導致了小鎮的衰落。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過快,市政建設中填沒了小鎮四通八達的河道,拆除了為行人擋雨的廊檐,遺留的古跡官方介紹如下:塘棲現存古跡共有1街1角1廠2橋2井2碑10宅15弄
一街即水北明清一條街,沿運河全長1380多米,其中明清建築沿街長約700米,古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沿街除居民古宅外,還有古碑、古橋、作坊舊址以及米廠、孵坊、缸甏店、竹木店等商家。
一角即市南街古鎮一角,臨河沿街約百米,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建築形式包括廊檐、米床、藏剎房、風火牆,有台門、廳室7處,具有明清時期水鄉特色風貌。
一廠即大綸絲廠舊址,該廠開設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現留存青磚門面牆和2幢2層樓木結構老房,還有天井,占地面積530多平方米,為研究塘棲地方工業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二橋即廣濟橋和仁德橋,廣濟橋橫跨運河,是省級文保單位,計劃今年申報全國文保單位;仁德古橋,位於水北街,系石板平橋,具體年代還無法考證。
二井即郭璞井和仙鶴井,郭璞井位於廣濟大街北端,前年進行修復;仙鶴井位於王家白地,井口內徑1.15米,井內壁徑2米,如此大的水井竟用瓦片砌成,在江南水鄉實屬罕見,目前居民仍在使用。
二碑即乾隆御碑和棲溪講舍碑,前者位於水北街,是乾隆年間古碑,全碑高5.45米,其中碑身高3.35米、寬1.4米、厚0.5米,是江南一帶罕見的大御碑。碑額上刻有栩栩如生的雙龍搶珠圖形。弘歷帝為表彰浙江,上諭蠲免地丁錢糧一年,並將聖諭“刻於石,曉諭官民,以示皇恩浩蕩”。;後者位於塘棲二中,見證了民國時期塘棲辦學的起源。
十宅即劉宅、何宅、姚宅一、姚宅二、吳宅、勞宅、徐宅、余宅和承德當房、太師第弄(指弄內住宅),古宅總落地面積達7100多平方米。劉宅是古鎮富商劉秉均之宅;何宅是我國著名法學家何思敬故居;姚宅一系晚清國學大師俞樾岳母家;姚宅二系榨油業主姚氏之宅;吳宅曾客居吳昌碩、張大千等近代書畫大師;勞宅系古鎮米業大戶勞守清之宅;徐宅系百年缸甏店業主徐萃豐之宅;余宅系清代建築,富有特色。這些古跡都免費參觀,當地人也還算熱情。
沿中河高架,走環城高速半山出口下,也可以直接走地面道路到半山,沿320國道不到臨平左轉彎,往北再走不到10公裡就進塘棲古鎮了。如果有疑問,可以找當地有個熱心的導游:http://www.sozhen.com/bbs/show.asp?id=2794&bid=10。
塘棲特產:枇杷是作為杭州特產對外推介的,其他有甘蔗、羊肉等,我吃吃感覺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