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在滴滴滴的鬧鐘聲中醒來,馬上跳下床,拉開窗簾,只見對面的雪山雲霧騰騰,幾乎蓋住了所有的峰頂,這時才懷念起昨天那清晰的雪山.吃過早飯之後,仍舊是毫無起色,他們說這樣的天氣,不下雨就是萬幸了.離開了飛來寺,眼睛還巴望著雪山,我們沿著盤山路而下,車子順著陡峭的懸崖繞行,路上還有塌方和落石的痕跡,這條就是滇藏公路的一段,途中有條岔道,是通往西藏,在車窗旁就能看到山下滾滾的瀾滄江,把臉貼著車窗望去,海拔的落差讓人有種眩暈的感覺,仿佛一不小心就會飛身而下.車子在經過一彎一彎之後,到了瀾滄江邊的梅裡雪山景區收費站,聽陽光說就在這條路上,前幾年有個在這裡支教的老師死了,因為車子翻下了懸崖,墜進了江裡,聽得我們是膽戰心驚,感嘆著為什麼好人這麼短命,望著那滾滾而過的江水,不免也心生恐懼.在快到西當村的路上看到一個父親背著一個孩子,在碎石遍布的山路上行走著,孩子用清翠的童聲對著我們喊著:扎西得勒!我們自然也回敬"扎西得勒",路過西當村,當地的老人小孩坐在自家門口曬著悠閑的太陽,聊著天,和路上偶爾經過的游客互相問候扎西得勒.這恐怕是一路上我們聽到也是說得最多的藏語了,吉祥如意的意思.在車上,還學了一些藏語如:阿拉筒=干杯,加諾巴西=謝謝,在後來的雨崩村倒是也用到了.十一點左右的光景,到達了溫泉,當地人叫熱水塘的地方.我們將從那裡出發徒步進雨崩.雨崩在雪山的懷抱之中,是最接近梅裡雪山,也是梅裡雪山一帶海拔最高的村莊.
要想去雨崩,只有兩種方法,要麼騎騾子,要麼就是徒步.從溫泉上山到那宗拉埡口,12公裡,從那宗拉埡口下山再到雨崩上村是5公裡.這是地圖上所寫的公裡數,所有人選擇了徒步.於是背上包,摩拳擦掌的出發了.雖然昨天我們對進雨崩已經有了足夠的思想准備,但依舊很興奮,可是才幾分鐘後,談話歡笑聲便被粗重的喘息所代替.那條上山的路大多都是有斜度上坡,沒有台階,道路上是干燥的沙石,每踩一步便會有嘩嘩的聲音,只怪我穿得是一雙普通的運動鞋,仿佛一不小心,便會滑下去似的,所以不得不穩穩的走著每一步.小道在山裡裡彎彎曲曲的不斷向前延伸著,樹上掛滿了綠色的須狀物,這是只有在沒遭到破壞的森林中才有的,當地人稱他為卡瓦格博的胡須.
走了一段後,大家慢慢的被拉開了距離,前面一撥體力好的已經看不見蹤影,後面一撥體力速度慢的也不見蹤影,我和小雪兩人在路上慢慢的走著,從溫泉到埡口共有三個補給站,到達第三個補給站的時候也就到達了埡口.太陽暴曬著陡滑的路面,不停的上坡,此時已經大汗淋漓,背上背著包成了最重負擔,恨不得扔掉.而水杯中也已經沒有了水,我們巴望著快點到補給站,可道路的強度太大,不得不走走停停.
路上還遇到那些騎騾子上來的人,看他們那副輕松的模樣,真是鮮明的對比.可是一旦你選擇徒步,便沒有退卻的理由,你必須堅持到終點.我和小雪自己找起了樂子,斷斷續續的唱著歌,研究研究路邊的花草什麼的,在路上還看到許多山上下來的藏民,有老有少,和善的跟我們打著招呼,稍稍帶著興奮於是也就沒感覺那麼累了,終於在一個轉彎處的山坡上看到了房屋,也就是第一個補給站.我把身體攤坐在木板凳條上,已感覺幸福無比.可是我們不能在此逗留太久,休息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走不動,反而一直做勻速運動,不快也不慢,一步步的走,就不會覺得累.這是許師傅在路上告訴我們的.
在離開第一個補給站不久後,我們碰到了許師傅,不愧是生活在高原地區,走起來輕輕松松,我們倆在許師的帶領下,走著小道上去,雖然沒有馬道好走,但是節省時間,不過強度也比馬道大很多,我們不得不手腳並用,時而攀著樹枝,時而依著大石頭,若稍不留神便會滑下去.我們小心的走著,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之後,聽見了汪汪的狗叫聲,抬起頭望去,前面路旁的木屋便是第二個補給站了,此時天空中也飄起了小雨.
停了一會兒我和小雪便繼續前進了,而許師則留了下來等待下一撥人的到來.我穿上了雨衣,悶悶的不透一點氣.在途中碰到兩個同樣上山的藏民,年紀稍大的今年已近70的高齡,背上還背著一個大包,看著老人行走輕松的樣子,我們都感到佩服和愧顏,老人的普通話不是很好,但我們還是能夠溝通的,反而稍年輕的那個卻不懂漢語,只是一路上都露著和善的微笑,甚至在路上還要求幫我們背包,不過我們婉拒了.路上口渴時我們拿出水問他們喝不喝,結果老人從懷裡掏出一個雪碧瓶,說"我喝酒".老人說這是自家釀制的青稞酒.我湊過去聞了聞,果然瓶子裡散發出一股酒味,曾聽說青稞酒有極強的後勁,這又讓我們佩服了一把.他們讓我們走在前面,每到岔路,我們便回頭問走哪條.路上還不停的詢問著還有多遠,老人說,半個小時,二十分鐘,十分鐘,可我們走下來卻遠遠不止,因為那是以他們的走路速度算的,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更快的到達目的地,可是卻還是帶著慢騰騰的我們走著,我們在心中感謝著這些善良的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最後三分之一的上坡路被一步步的征服了.我們終於看到了一段平穩的路,路旁的樹上被掛著五顏六色的經幡,我們頓時歡呼了起來,終於到那宗拉埡口了,這裡便是此段路程的最高點,海拔3900米,我們負重走了12公裡,海拔上升了1300多米,而我們已經走了將近四個小時,興奮的衝入補給站,哥哥,小輝,陽光...他們已經火堆旁邊喝著酥油茶,吃著煮雞蛋,這一路上來我們只吃了幾塊餅干充飢,終於可以放下包,圍著火堆坐下,腿已經酸疼無比了.我們剛坐穩,作為第一梯隊的他們就繼續往雨崩出發了.
喝完酥油茶,吃完雞蛋,才發現那兩個剛剛一起上來的藏民早已經踏上了去雨崩的路.雨也已經停了,背上包,我們往雨崩村走去,因為一路都是下坡,本來很興奮,可是走了一段後才知道,下坡比上坡難走.都是碎沙石的路面,有的地方的下坡有四五十度,人往下走的時候會有一種衝力,而我的鞋就變得更滑了,一不小心腳下就會傳來"嘩---"的一聲,幸虧有登山杖抵著支撐,不然這一路上下來我肯定會摔跤.一直的下坡一直的下坡,近兩個小時左右,我們終於看到了雪山,也聽到前面哥哥的聲音,知道就快到雨崩了.
在幾個彎度極大的下坡時,我們竟遇上了剛剛的那兩位藏民,正當我們打招呼時,有騾子經過,老人叫我們走到路邊,自己護著我們站在前面,多麼善良的人呵.此時我們已經看到了山谷中,雪山下的村莊----雨崩村.小小的村莊四周是一片片綠色的麥田,全村只有三十幾戶人家,通過一條驛道與外界相通,雨崩村分為上村和下村,上村可以通往攀登卡瓦格博的中日聯合登山大本營,下村通往雨崩神瀑。我們住的徒步者之家在上村和下村之間,我盤坐在客棧前的大樹樁上,小輝問道:"這裡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美吧".我說:"不,跟我想像中一樣美".""那是因為你是走進來的,如果你騎騾子進來,其實風景也就一般了".騎騾子進雨崩,那麼來雨崩的意義也就消失了,一個沒有意義的地方,哪怕再美,也不會在心中產生任何的波瀾.而此刻的我心裡卻為眼前的一切所折服了.
就這麼靜靜的看著眼前的雪山,森林,稻田,村莊......
時間在這一刻停滯.
今天是相機使用最少的一天,路上的風景只有在行走時才能體會,在到達埡口的時候匆匆照了幾張.到雨崩後,內心的感慨,眼前的景色使我完全忘記了相機的存在......
PS,5張實在不夠來形容路上的美麗~偶把其他的一些照片放進相冊裡了~

(卡瓦格博的胡須)

(埡口)

(雨崩上村)

(和藹的老人)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