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HoneymooninLondon(PartOne)

作者: Tweenie

導讀“ 去倫敦? 太好了!”這又驚又喜的叫嚷是老公宣布我們的蜜月地點(其實是蜜周)時我的反應。而直到現在-返回上海已有月余,這個令人難忘的城市仍常常出現在我的遐思裡、美夢中,使得我無法不落筆寫下這些記錄性的文字,在回憶中重溫那幾天的美妙旅程。引 子 在浦東機場出發的那天早晨就預示著這將是一個幸運的快樂之旅,手持公務倉機票的我們被免費Up-grade到了 ...

“ 去倫敦? 太好了!”這又驚又喜的叫嚷是老公宣布我們的蜜月地點(其實是蜜周)時我的反應。而直到現在-返回上海已有月余,這個令人難忘的城市仍常常出現在我的遐思裡、美夢中,使得我無法不落筆寫下這些記錄性的文字,在回憶中重溫那幾天的美妙旅程。引 子

在浦東機場出發的那天早晨就預示著這將是一個幸運的快樂之旅,手持公務倉機票的我們被免費Up-grade到了頭等的位置(本人一向運氣奇佳-曾有在泰國普吉的喜來登酒店由標准間免費升級入住湖景別墅的記錄)。一路上香檳奶酪吃吃喝喝,看電影、打游戲玩玩睡睡,不亦樂乎。到了Heathrow(希斯羅)機場排隊過關的時候,我委實吃了一驚。因為英國和歐盟國家旅客有專用通道過關,其他國家的旅客是在一起排隊等候的。一下子見到這麼多的非洲、印度、阿拉伯、南美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各國女人的民族風打扮,真真讓我開了眼界,在別的國家別的機場可沒見過。好在人雖然多但次序井然(這裡要提一句,有兩個不諳英語的中國籍女孩向我們問清了是這裡排隊後竟然夾塞兒插到頭裡去了,真有些丟人),很快就過了關。來接機的出租車司機已等候了近兩個小時,但是他挺有風度地對此事只字不提,只是熱心細致地介紹一路經過的有特色的建築、名勝或住宅區,頗讓我們過意不去。

第一天的見聞實錄

這天我們起了個大早,由於所住的JurysClifton酒店在Welbeck Street, 步行數分鐘即可到達牛津街(Oxford Street)。八點不到我們已經買好了地鐵Zone1&2一日通票,准備開始我們的蜜月游程。清晨的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不少,鴿子也咕咕地走動個不停,我愛煞那各種顏色的老爺出租車,紅色的神氣、黑色的氣派、黃色的耀眼、粉色的趣致,照相機立即哢嚓哢嚓地開動起來。進了地鐵站,發現倫敦的地鐵竟如此錯綜復雜,Bakerloo,Central,Circle,District,

Jubilee,Piccadilly, Northern,Victoria,Waterloo & City等等, 十幾條地下線路穿梭於倫敦的十個區域。盡管路線發達,標識卻清楚異常,即便初次到埠的我也覺得十分方便。每個有轉彎或是分叉入口都有明顯的指示牌,我終於想起: 港的地鐵十足十就是它的翻版(雖然規模只有它的三或四分之一),難怪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西敏寺地區,一出地鐵站就被眼前的景色怔住了。泰晤士河畔,國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大笨鐘(Big Ben)和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優雅而驕傲地矗立在那裡,萬分精致但又帶著無盡的滄桑。從觀光手冊上得知國會大廈其實是倫敦最新建的宮殿。1834年的一場大火燒掉了整座原有的西敏宮,之後花了12年的時間才重建成現在的規模,改名為國會大廈後更成為倫敦的政治中心、國會議員的會場。現在它無疑是Whitehall大道乃至倫敦最醒目的建築,哥特式的建築群壯麗中帶有古典風韻,和身旁的大笨鐘、雙塔聳立的西敏寺一起更顯得氣勢磅礡。盡管事先在所有可以查到的資料上見過很多遍那令人贊嘆的壯觀,還是無法與眼前所見到的真實建築相比。正當盡情欣賞之時,耳邊忽然傳來了大笨鐘“當-當-當-”的報時聲-八點了。環顧四周建築,大多為市政機構或律師行、會計事務所之類,但是那些辦公場所與樓宇的風格亦與原來的古典風格配襯到極點,絕無一處讓人覺得突兀或不和諧。倫敦之旅給我們印像至深的是這座城市經典完美的獨特氣質,而我們誤打誤撞的首選-倫敦最高權力的所在地-西敏寺地區確是它的代表。在大笨鐘的對岸和它遙遙相望的是倫敦眼和以前的市政廳。London Eye的造型好似游樂場中的大風車。每個

掛著的“眼睛”可容納數十個游客,升至頂端高度達四百五十英尺,盡可一覽倫敦全景。

自西敏寺往西緩緩步行,不由得讓人贊嘆這座城市的綠意盎然。一路上可經過 Green Park 和 St. James Park兩座公園。漂亮的林蔭道一面是公園同道路之間毫無阻隔的大片大片美麗工整的綠草地,一面是座座各具特色又風格統一的歐式建築,細心的英國人在馬路旁鋪設了一米多的沙地路供馬匹行走,深黃色的砂礫又為眼前流動的美景增添了一份色彩。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各色老爺Cab、最新款的敞蓬BMW或MG跑車、慢跑著的運動者、悠閑漫步的行人,不由得讓我們再次放慢了腳步。終於,白金漢宮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門前屹立著的有維多利亞女王鍍金雕像的紀念碑,據說頂端的金色天使寓含著重現維多利亞時期輝煌的願望。登上台階可以看到四面大氣磅礡的描金花園鐵門和五彩的花圃眾星捧月似地圍繞著那座規模雄偉的三層長方形宮殿。可能是因為尚在使用的緣故,白金漢宮不像別的皇宮那樣給人有宮闈森嚴的冰冷感覺,守候在宮門的衛兵也像是對公眾開放的游覽項目之一。事實上,每天的換崗儀式確實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而每年的六月至九月,女王甚至開放了部分宮中的臥室用於吸引游客,當然入住一晚的價格不菲,聽說吸引了不少名流巨賈爭作一回“皇室成員”呢。而女王用這部分的收入來對宮殿進行修繕與保養,以免過多使用納稅人的金錢。這不由得讓我想起>
中探春提出的“以園養園”的法子。看來治國之策姑且不論,這“治家之道”倒是中外大同的。

離開白金漢宮,往北走數分鐘即可到達海德公園。自小就得知這裡的演講角-

Speak Corner,如此名勝自然不能不看。然而到了它跟前,才發現那座青銅像前空無一人,雕塑亦無任何出眾之處,和想像中大不相同。到底不甘心,在它跟前留了影,可心中總有些嘀咕:難道時代變了,它已屬“OUT”一族?倒是相距數十米的玫瑰園給了我意外之喜。這園中之園小巧精致,除玫瑰外又種了許多不知名的奇花異草,陽光下,幾個造型古樸的噴泉和油漆幾乎脫落盡的木椅讓我有置身於十八世紀小說中的感覺。隨意找了張椅子坐下,幾只聰明的鴿子立刻輕巧地飛到我們的身邊,文雅地啄食著我們手中熱狗落下的面包屑。“如果每個有陽光的下午,都能在這園子裡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又或者什麼也不干只是坐坐,那有多愜意啊”。一向笑我過度浪漫的老公也不由得發出了這樣文藝腔的感嘆。“愜意夠了嗎?我們去國家美術館吧。時間就是金錢啊!”吃完了熱狗的我起身拍了拍手,用他一貫使用的很實際的口吻作了回答。哈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座落於TrafalgarSquare(特拉法加廣場)對面的國家美術館真是藝術愛好者的一大天堂(另一大天堂是Tate Gallery -泰特美術館,現代藝術精品雲集,POP普普藝術的代表作瑪麗蓮夢露像即在其中,本篇不再專門介紹),共分東、西、南、北四翼。這裡有拉斐爾、提香、鮑蒂昔裡、達芬奇、米開朗琪羅、莫奈、凡高、魯本斯、塞尚等人的作品。可是如果要看全必須跑遍全館,因為它是按照作品的年份排序分布在四翼的。我很開心地找到了目標-小漢斯·霍爾拜因的>
,這副畫的前下端畫有一個大大扭曲變形的頭骨。瞧,作者拿自己的名字開了一個玩笑,他名叫Holbein,所以簽名就畫成Hollowbone,這股子調皮勁兒正對我的胃口。不過要說我最欣賞的名畫還是揚·凡·愛克(Van Eyck , Jan)的>
。作者居然在畫中所繪人物身後的鏡子裡清楚地畫出了正為新郎、新娘作肖像的自己,且不論西方藝術史上的價值如何,光是這別處心裁的細節安排、完美絕倫的技法就讓人嘆為觀止。

出了美術館已是傍晚時分,身邊的“識途老馬”提出了這天最最奢侈的建議:去Soho喝一杯然後找個好地方晚飯吧。“好主意!”飢腸轆轆地我連忙附和(要知道為了節約時間和花費,那個熱狗就算是咱倆的午餐了)。於是倆人興致勃勃地直奔蘇豪區而去,沒想到半路見到的一個牌坊讓我停住了腳步。“倫敦華埠,恭賀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這是唐人街!”我念著牌坊和懸掛著的橫幅上的文字突然醒悟。聽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唐人街了,路旁大多是掛著燒腊味的廣東餐館,酒吧當然也不少。街上甚至有兩個漢白玉的石獅子,又有很多兼賣港版書籍、音像制品與運程吉祥物的小店鋪。盡管這條有些潮濕而且肮髒的街道讓我略覺失望,但周圍舉目所及的英國人卻都帶著深感興趣的獵奇神情-也許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味吧。這個小小的插曲打消了我先喝一杯再去中餐館晚飯的念頭,終於在Brewer Street 轉角一家名叫 “TOPOGIGIO”的意大利餐廳坐了下來。店裡的服務生是異常熱情的意大利人,很快就和我們熟絡起來。在他的推薦下,我們要了他們的特色牛排、蔬菜湯、通心粉,當然還有我的至-Tiramisu。趁著上菜的當口,我細細打量了一下四周的布置。店堂分前後兩部分,座位不少分布甚密。我們所坐的沙發位背後的牆上滿是各種牌子有年頭的紅酒,頗投英國人所好。燈光不太亮,隔兩三個桌子便不能看清其他食客的容貌,所以每桌的空間雖然不大卻有自成一國的味道。四周靠牆的木櫃上放置了許多的裝飾品,燭台、瓷器、木刻雕像,多而不亂,另有一功。最具特色的是天花板上特意做出許多根房梁,上面貼滿了各個國家各種面值的紙鈔,我頓時後悔身邊沒有帶人民幣,因為找遍所有的梁柱都沒看見我們熟悉的圖案。菜不一會兒就陸陸續續地上來了,味道果然一個“好”字。湯濃香美味、牛排火候恰當、通心粉用料地道。Tiramisu更是迄今為止所嘗到的最佳甜品,那難以描述的出色口感與味道令身為甜食老饕的我自走出餐館的一刻起便開始不住地懷念。

第二天見聞實錄

相對於第一天精彩但勞累的旅程,我們第二天的安排顯得更從容些。由於大英博物館和蠟像館都要上午10點左右開放,我們決定先去聖保羅大教堂。九點鐘到達的我們顯然還是第一批的游客,在支付了參觀的費用後,我發現在整個免費供游客選擇的導游手冊書架上,除了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歐洲文字版本除外,供亞洲游客使用的赫然只有日文這一種。當我們最終無奈地選擇了英文版本後,那位和藹的售票小姐好心地提醒我們有日文的(她以為我們是日本人)。得知我們來自中國,她很誠懇地為缺乏中文版本的導游手冊向我們致歉。但是這實在讓我心裡有些不好受,占世界人口使用最大比例的中文為什麼沒有一席之地呢?好在手中關於聖保羅大教堂詳盡的介紹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聖保羅大教堂是世界第三高教堂,1666年的一場大火將原有的哥特式建築毀於一旦。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教堂由英國著名的建築師Christopher Wren爵士設計並營建的。我覺得它現在的圓形屋頂更趨於華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風格,布滿室內屋頂壁畫是如此金碧輝煌、精美絕倫,我像雨果所著>
中的男主人公於蘇斯一樣對其有著濃烈的好感。據說整個重建工程自1675年開始直至1710年完工,共花費了75萬英鎊和雷恩爵士整整45年的心血。81歲的他在1722年與世長辭時被安葬在大教堂的唱詩台下。作為留名青史的人物,很難用幾個詞來概括雷恩爵士的功績:數學家、天文學家、建築師、行政官、皇家科學院主席……難怪教堂內的墓志銘上寫著:如果你想看紀念碑,那就看看四周吧!確實,他重建的聖保羅大教堂是偉大的建築藝術傑作,更是倫敦乃至英國的像征,難怪1981年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禮都選擇在這裡舉行呢。

懷著對雷恩爵士的無限崇敬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聖保羅大教堂後,我們徑直去了大英博物館。位於Russell 廣場附近的大英博物館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及巴黎的羅浮宮並稱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但成立於1759年的British Museum卻是世界上最早的國立博物館。單從外表來看,它類似岩石色的米色古羅馬式立柱頗顯氣魄,十分雄偉。由於它是全年免費對公眾開放,我們在入內時同其他游客一樣自願在募捐箱內投擲了幾枚英鎊,看來英國人是深諳“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道理的。入得其中,我們開始領略到這座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博物館風采了。內部舉目所及皆為灰米色的流線型設計,光線充足而柔和,更顯得布局寬敞。由於藏品豐富(如欲參觀完全需時一周)而時間有限,我們最終只挑選了自己最有興趣的埃及文物館和東方文物館。埃及館是博物館中最大的陳列室之一,陳列數量達7萬余件,木乃伊數量亦為全球博物館之最。原本以為長期閱讀國家地理雜志且對各個時期文物深感興趣的我能乘此機會大飽眼福,沒曾想如此近距離地細致觀察完整的木乃伊,還真讓我覺得有些毛骨悚然。倒是東方館中的文物讓我看得津津有味,且不論東亞、中亞的木雕或石刻佛像以及日本的文物有多珍貴,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才真讓人拍案叫絕。原本愛瓷器的我完全被中國區的那些展品所吸引。看著康熙、乾隆、雍正年代的各款釉裡紅、粉彩、青花瓷精品,心花怒放之余不由得對英國產生了一絲恨意。這可全是曾經顯赫一時的所謂日不落帝國在清朝時從中國斥奪來的寶物啊,那套康熙年間的各式鼻煙壺,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中都未必能找到了。這些珍寶如果也能像香港一樣歸還給我們的國家該有多好呢 ! 但是不一會兒,其他各國游客的絡繹不絕的贊嘆聲和此起彼伏的閃光燈讓我的氣漸漸消了。畢竟這是全世界都珍惜的古代人民的智慧與藝術結晶,輾轉流離到了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的人類文化遺產的寶庫內,受到妥善的保存並無償地展示給世人,也算是英國人的一種將功補過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權且只能用“地球村”的概念來說服自己了。

在大英博物館的茶座上匆匆吃完三明治後,我們向下一個目標-舉世聞名的MadameTussaud’s 杜莎夫人蠟像館出發了。到達的時候已是下午一點左右,門口居然有許多人排隊,在別的景點我可沒見過這個架式。12英磅每人單看蠟像(另設太空館)的價格,也是整個倫敦行中最昂貴的門票了。蠟像確實做的極為精致,皮爾斯·布魯斯南顯然是每個游客的心頭好,只有和他的蠟像攝影是需要另外付費的。而成龍、哈裡森·伏特、貓王、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以及娜奧米·坎貝爾、史泰龍、邁克傑克遜等眾多的明星人物都靜靜地分布在整個大廳派對的各個角落,以各種最具性格的站姿等待著游客們的閃光燈。我很快就和自己喜歡的布萊德·皮特以及休·格蘭合了影,又找到了偶像希區柯克,忙的不亦樂乎。我那“勢利”的老公在各國首腦人物中突然看到了我們的江主席,萬分欣喜地讓我拍了一張“獲首長接見”的照片預備回去唬唬他那個身為共產黨員的老爸。心滿意足之余,他竟然向問訊台邊的蠟像服務員問起話來,惹得問訊台裡的真人服務人員和我笑個不停。整個展館中最出色的要數戴安娜的蠟像,金發碧眼的她溫婉而略帶憂郁地望著你。游客們紛紛拿起照相機拍攝照片,卻鮮有人和她一起留影的。傾國傾城的美女卻有如此不幸的命運,委實令人扼腕嘆息。

走出蠟像館發現不過下午3點鐘,於是立即決定不辜負難得的好天氣,去倫敦塔一游並坐船瀏覽泰晤士河兩岸的風光。地鐵搭至Tower Hill下車,走上地面即可看到對面厚實城牆中塔樓林立的城堡-倫敦塔到了。作為倫敦的必游之地之一,倫敦塔建於11世紀初,實際上是由經歷了九百年不斷加建修茸的十幾座堡壘交錯而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的它,分別擔當過城堡、王宮、寶庫、火藥庫、鑄幣廠、法院、檔案館甚至於監獄的角色。在九月陽光的照耀下,原本微呈暗黃色的古堡仿佛閃耀著一層金色的光芒。裡面的塔樓眾多,以“血塔”和“叛徒之門”(最近有以此為名的電腦游戲軟件面世呢)二處最為出名。從網上查得的資料中得知:在這古堡中曾經當權得勢後又失寵喪生的王侯嬪妃不計其數:亨利四世被堂弟愛德華四世囚禁在這裡的地牢中後被勒死;愛德華四世又把自己的親兄弟克拉倫斯公爵投入此地監獄並將其淹死在一桶甜酒中;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幼子-愛德華五世及其胞弟理查德被想登王位的叔父在此殺害;亨利八世的第二位皇後安娜·柏琳、第五位皇後凱瑟琳·霍華德也都是在這裡被處以死刑。然而現在的倫敦塔內綠草如茵、游人如織,那些恐怖血腥的前朝舊事仿佛如同“哈姆雷特”般具有獨特的魅力,使世界各國的游客都爭相以一睹這著名古跡為快。其中要數JewelHouse珍寶館最受青睞,裡面陳列著各種有關王室的寶物。如維多利亞女王的皇冠、各位國王使用過的權杖、珠寶以及刀劍等,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其中尤以權杖上那顆名為“非洲之星”的350卡巨鑽最為珍貴,參觀的游客們無不看得咂舌驚嘆,我亦未能免俗地看得心馳神往起來。

走出倫敦塔步行三五分鐘,即到達了泰晤士河畔的TowerPier,坐每十五分鐘一班的觀光游船可達西敏寺及格林威治等著名景區。整個游程耗時約為數十分鐘,如不介意船上風大且速度較慢,其實是一個不錯的市容觀光選擇。我們決定坐至西敏寺,買好票立刻登上了可容納二百人左右的游船。站在船頭,不遠處即是著名的倫敦塔橋,這樣近的距離使我得以細細觀察。只見高高聳立在河上的兩座橋基上分別建有兩座主塔,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的屋頂和幾個小尖塔,仿佛是兩座別致的皇冠。橋身分上下兩層,上層供行人通過的懸空人行道的兩側有透明的玻璃窗,下層是供車輛通行的橋面道路。“聽說活動橋面以前是為了高桅船經過倫敦時才開啟的,現在已很少有高桅船進出倫敦了,所以難得一見橋面開合的盛況”老公不無遺憾地告訴我。可是我並沒有這樣的奢望,這座美麗的塔橋自小在畫冊或攝影作品中見過多次,誰能想到會有身臨其境一親芳澤的機會呢?不經意中船啟程了,依次緩緩經過London, Southwark, Blackfriars,Waterloo,Hungerford 五座大橋,看著兩岸鱗次櫛比的建築:泰特美術館、聖瑪麗醫院、莎士比亞劇院、IBM辦公大樓、國家劇院、Jubilee花園以及各式水上餐廳和夜總會,這悠閑的四十分鐘水路顯得別有一番風味。

上岸後已是掌燈時分,我們終於抵擋不住對“家鄉味”的思念去了唐人街晚飯,味道不錯此地不再贅述,只是上菜的速度實在慢了一些。但是因為門庭若市的關系(這點和上海的餐館倒有些相像),顧客也只能表示理解啦。

第三天見聞實錄

第三天的游程有些特別,是我們完全按自己的興趣事先在上海就制定好了的時尚購物一日行,如果看我這篇游記的網友中和我一樣是具小小的“購物狂”症候,那麼拙作是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哦。

這天我們於九時出門,坐地鐵前往“諾丁山”地區。在朱麗亞·羅伯茲和休·格蘭的同名電影問世並大獲成功之前,Nutting Hill 的 Portebello Market 恐怕絕對算不上是倫敦的名勝,然而現在它無疑是眾多游客的必到之處。當我們在街口剛准備向兩位正在閑談的該區居民開口問路時,他們已笑容滿面地猜出了我們的問題“ Portebello 市場? 筆直走第一個街口右轉再右轉,對面的第一條小街就是啦。”如此對答如流,自然是曾多次回答游客詢問的結果。走在通往古玩市場的街道上,不難發現這個地區路人稀少,分外寧靜,路邊盡是一色的英式住宅,以白色居多,十分雅致。突然,對街有一個漂亮的小花園映入眼簾,”“這不就是電影中男女主人公夜晚漫步的所在?那個書店一定不遠了。”曾在國內溫習此張VCD多次的老公終於認出了廬山真面目。不錯,走過它之後不久我們即看到了“Portebello Street”的路牌。啊,名不虛傳,整條街道兩旁盡是各具特色的小巧店鋪,其中以古董燈飾、瓷器、銀器、木器店居多。這天正是露天市場的營業日。有不少攤主正開始把自己的好東西一樣樣地擺放出來。我迷上了一面精致的大圓木鏡,有些斑駁的金漆仿佛宣告著它的歷史。明知不能買下(價格略貴且無法帶回上海),我只能依依不舍地摩挲觀賞了好久。自得其樂的攤主倒更像是一個收藏家而非生意人,對於你欣賞他的物品顯得十二分的歡喜,能不能成交反而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在這條街上來來回回地走了好久,可是仍未找到書店的藍色木門,終於忍不住向街上的巡警打聽個明白。“噢,那就在星巴克的旁邊,拍電影時把它漆成了藍色,現在已恢復舊觀,即不是書店也沒有藍色的門”那個黑人小伙笑嘻嘻的回答我們。原來如此。但是我們並不遺憾,這條街道如此可愛而有趣,無怪乎好萊塢選它作為“夢開始的地方”呢。走出古玩市場,在agnes b法國店員的熱心指點下,我們很快找到了心儀已久的古董衣飾店VENT和Paul Smith新開設的專賣店。據說,門面毫不張揚的VENT是諸如Tom Ford一眾設計大師尋找靈感的寶地,然而生性淡泊的店主開店顯然純為個人興趣,上午11時

半的營業時間使我們過其門而無法入其中,只能在室外欣賞櫥窗內隨意堆積的精致衣飾,徒呼荷荷。好在Paul Smith那漂亮的小洋樓式專賣店彌補了我們的失望之情,整座樓房布置出眾,清雅絕倫,共分設女裝、男裝及童裝三個層面,另附設度身定做工作室可滿足顧客的不同要求。盡管價格遠在我輩之消費範圍之上,但那獨具品位的設計與做工確讓人覺得物有所值。店員自然隨意的服務更值得稱道,即便不買任何東西也絲毫不會影響到離店時她們向你道謝並告別的親切態度。

在街頭咖啡座簡單用完午餐後,我們離開了諾丁山,前往購物狂的第二個目標-

Harrods (哈羅茲百貨)。很久以前就得知這成立於1849年店家占地5英畝(足有2公頃),是倫敦最豪華的百貨公司.,而店東即是和戴安娜王妃一起遇難的男友多迪的父親,這種種傳聞引起了我們的好奇之心。在Knightbridge地鐵站下車,抬頭即可看見哈羅茲的身影,整整占了大半條街。內裡的風格同我們的和平飯店極為相似,考究的深色地板與四壁、老式的豪華銅制螺旋狀樓梯仿佛把我們帶回了一個世紀之前。盡管價格昂貴,在店裡購物的紳士淑女型的本地顧客甚多。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時常拿起相機,拍攝身著蘇格蘭民族服飾穿梭於商場中的吹管手樂隊。商品的布局和我們的百貨公司頗為相類,底樓為化妝品、食品、眼鏡、手袋、首飾、鞋、瓷器和禮品等;二樓以上皆為各大品牌的衣飾專櫃: CHANEL,DOLOCE & GABBANA, HERMES, YOJI YAMAMOTO,ARMANI, KENZO ……時尚雜志上可見的一流品牌這裡應有盡有,商品美侖美奐,價格當然不菲。在瀏覽了所有的商品後,我發現部分飾物的價格和上海相比尚有考慮的余地。在眾多出自名家的太陽眼鏡中仔細挑選後終於選中了一副Gucci,與上海相差近50%的價格頗讓我們心中竊喜,也算為自己的英倫之行降低了成本吧。可是俗語“好事不成雙”,我很快發現自己在上海新買的LOEWE手袋比倫敦貴了足足四成,不禁覺得心痛起來。另一值得購買的無疑是化妝品,各大品牌的最新產品皆備,價格和香港相差無幾。我欣喜之余,口紅香水之類買了不少,反正可以辦退稅嘛。沒曾想去地下一層辦退稅時讓我們頓生感慨,諾大的退稅區各國顧客都在相同的服務台辦理手續,唯獨對日本顧客有專門的咨詢台由專人提供日本語服務。驕傲的英國人居然對日本另眼相看,想來還是“孔方兄”的力量吧。

出了哈羅茲,沿著Knightsbridge漫步在這領事館雲集的地區,我們又感受到倫敦矜貴的一面。寬敞整潔的馬路兩旁皆為氣派非凡的四至五層樓宇或酒店,不時可見懸掛著各國的國旗。外觀恰似哥特式教堂的國家歷史博物館獨踞一方,與另一街口有著巨大圓形屋頂的科學博物館遙遙相望,為整個街區增添了幾分文化氣息。這一區的老爺出租車cab甚多,我們因為腳力不支的關系,也舉手招下了一輛。上了車才知道原來這外表古舊的出租車內裡空間極大,乘客與司機之間的距離足可以放下三四個人的行李。白發蒼蒼的司機禮貌而不失幽默,談笑中很快就把我們送至了目的地Oxford Street。漫步在這條繁華的商業街上,不難發現過往路人的打扮大多盡顯英倫崇尚的 Cross Dressing 風格,年輕而時尚。幾乎所有的大型百貨公司都集中在這裡:MARKS & SPENCER、 DICKINS & JONES, HOUSE OF FRASER, LIBERTY, JOHNLEWIS, DEBENHAMS 等等,其中尤以位於邦街地鐵站附近的SELFRIDGES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像。四周矗立羅馬柱的外觀漂亮氣派,與哈羅茲相比,商品的定位更討年輕消費群的歡心。MIU MIU,ARMANI COLLECTION,DKNY等各大設計師的二線品牌設計出色,價格相宜,望著店內人頭濟濟的年輕漂亮打扮有型的顧客,我突然想起倫敦的朋友曾告訴我這是當地年輕白領女子最喜歡的購物場所,果然名不虛傳呢。與各大百貨公司比鄰而居的商鋪大多是自成一家的英國或歐洲品牌:NEXT、CLARK、GAP、 H&M、MORGEN、TOPSHOP、WAREHOUSE等等,國人較熟悉的STARBUCKS咖啡, SWATCH手表以及SWAROVSKI 水晶專賣店也在其列。我倆很快在MANGO和GAP的店堂裡相中了自己喜歡的休閑皮衣,品牌暫且不論,質地、款式、做工皆屬上乘,每件的價格卻在二千人民幣左右。這樣誘人的價格性能比自然難逃拙夫婦法眼,應了那句“走過路過不能錯過”的俗話,於是一人一件,皆大歡喜。(注:昨日見>
上載文稱贊那些用在上海購物的預算完成旅游-購物二件事的人,心下不禁飄飄然 。)

走出店門已是晚飯時分,華燈初上的璀璨街景倍添誘惑。“血拼”後的我們雖然口袋中所剩無幾,仍然遲遲不願回酒店休息。由於這是在倫敦市中心逗留的最後一天(翌日將應朋友所邀前往近郊小住),我們希望盡可能用自己的雙眼記載下這個古雅都會獨具的美麗與魅力。暫別了!倫敦,我們必將重逢在不久的將來!!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