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國,蒙著面的神秘,一個和我們有著多年傳統友誼的“小兄弟”,一個禁酒禁欲卻又允許一夫四妻的國度,一如面紗背後的深邃;我們用最大的善意揣測深邃的背後會有怎樣的故事;或許有故事,或許了無痕跡;就這樣,帶著好奇,裝著臆想,巴國,我們來了。城之Lahore元旦一過,老板和我等三人即轉輾曼谷,踏上了巴國之旅。我其實有點膽怯,以僅在巴國一周多的逗留,以酒店為圓心,步行15分鐘的半徑活動範圍,是否足以描述巴國的城?甚至,Karachi我們都沒敢前去!首站Lahore,巴國第二大城。如果非要用國內的一個城市來類比的話,毫無疑問它就是上海。一個有著2000年歷史的城市,因其璀璨的文化被譽為“巴基斯坦的心靈”,而該城最遠的第一個可靠記載居然是在我國高僧的《大唐西域記》,要知道,那可是公園630年的事!Lahore無疑是美麗和繁華的,自降落伊始,我就堅信。基本上都是七八成新的水泥路面,兩旁布滿郁郁蔥蔥的行道樹;在交通信號燈的指揮下,車流井然有序。如果說刻意或者下意識的對印巴作個比較,我想我還是喜歡巴國更多。至少晨起時,你無法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環衛工人,在巴國,比比皆是。而四處可見的城區內大片綠地公園,健身器材,實在讓人無法懷疑他們的祥和安定。Lahore是有老城區和舊城區之分的,老城區傳說中的混亂,我們不得而知;而我們在車上所見的新城區,是干淨而有序的。莫臥兒帝國時期遺留的街道,建築擁擠而陳舊;而英人統治時的行政區,商業區建築,洋味十足,排列整齊;歷史的變遷一覽無遺。市中心著名的Lahore古堡(Lahore Fort)宛如這個城市文化的心靈。Lahore古堡是莫臥兒王朝時的建築瑰寶,始建於公元1201年的迦茲吶維王朝時期,當時只是個用泥土建築的軍事要塞。1556年,為御外敵,莫臥兒王朝的阿克巴大抵下令重建。在英人統治時期,一度是英軍的營地和倉庫;而巴國獨立後,成了觀光之地。古堡用紅沙岩和白色大理石修建,風格一如印度的Red Fort。城內有21座建築物,正中部位是一個由40根圓柱撐起的宮殿,被稱之為“四十柱廳”,皇帝也就在此辦公了。至今保存完好的大理石朝覲台,前後兩端分別是小廣場和設於水池中間的小舞台。皇上面向廣場而坐,即可檢閱軍隊,或者接近跪拜的臣民並親自審理;若轉身,則可欣賞水池裡的輕歌曼舞,軍國諸事,後宮風情,僅在轉側之間,實是平生快事。正面側面歌舞之池歌舞之池城之伊堡Islamabad,伊斯蘭堡,在巴國大家都稱呼伊堡多些,或許少說兩個字感覺暢快許多。伊堡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都城之一,1970年建成,是巴國的政治中心。其城市規劃依據嚴格的規劃進行,分為行政區、使館區、住宅區和商業區等。每個區域又有各自的規劃,整個城市建築新穎劃一,街道寬闊,市容整潔。在伊堡70多個正方形街區中,小學、中學、商店、飯館一應而全。每區至少有一個清真寺,宗教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在伊堡你是無需擔心迷路的,只要報出你的街區,可以輕易的知道你在哪。(伊堡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築散落在真納道上,陽光中的街道,依然是祥和的)新城,總歸是沒有歷史遺留。也許是為了符合巴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建築多是3層左右的平房,鮮有高樓。在建城之時,我相信規劃者是用一顆極為平和的心態在打造自己的新都城,沒有摩肩接踵的大廈,沒有聳入雲霄的攀比,“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老祖宗的處世哲學在異國他鄉發揚得比我們還好。沒有了浮躁,散盡鉛華之後,總統府,總理府,高等法院建築成了這個城市最大的觀光點。可惜不能接近,只能遠遠看著。Faisal Mosque坐落在伊堡西北,依馬爾格拉山南麓而建。到伊堡不看Faisal,就如到法國不看Eiffel。驅車前往,遠遠即可看見四座高聳入雲的錐狀尖塔,頂部金色的新月飾物在太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下得車來,一座白色的巨型建築在郁郁蔥蔥的山峰映襯下,顯得靜謐而肅穆。四座尖塔,叫宣禮塔,又叫拱衛塔,高近90米。清真寺外體全是白色大理石,裡面沒有一根柱子,所有重量都寓宣禮塔承受。由土耳其著名設計師達羅凱支持設計,綜合了現代、古代伊斯蘭和土耳其建築風格的設計理念,在世界清真寺設計中獨樹一幟。寺北是停車場,從正東門進入,需脫鞋。我等三人無意混跡虔誠之中,是以繞寺而行即返。寺前是一片大綠地,有石條凳可歇息,也有無線公話亭。行人穿行於綠地寺廟之間,幾無喧嘩,遠處停著搭載祈禱的教徒前來的大巴,祥和之境,蕩滌心靈。

(面紗)

(lahore fort)

(palace)

(fasial)

(fas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