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巷的回憶(一)

作者: huankeyi2001

導讀扇子巷的回憶(一) 從1950年到1991年,我在杭州扇子巷住了41年,從10歲到51歲,度過了我的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中年時代。 扇子巷是一條長約一公裡,有著200多個門牌的南北向小巷,緊靠著中河,有幾座石橋通到對岸。 扇子巷還是一條古巷,早在宋朝,就是制扇作坊集中之地。明、清以來,杭州扇子行業更加興旺。當時杭州的最大一家制扇作坊:張子元扇莊就在扇子巷。 ...

扇子巷的回憶(一)

從1950年到1991年,我在杭州扇子巷住了41年,從10歲到51歲,度過了我的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中年時代。

扇子巷是一條長約一公裡,有著200多個門牌的南北向小巷,緊靠著中河,有幾座石橋通到對岸。

扇子巷還是一條古巷,早在宋朝,就是制扇作坊集中之地。明、清以來,杭州扇子行業更加興旺。當時杭州的最大一家制扇作坊:張子元扇莊就在扇子巷。創始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的王星記扇莊開始創建時也在扇子巷。當時,扇子巷內有許多制扇作坊和工場,是全國的制扇中心。但是,到解放初期,歷史上制扇行業在扇子巷的繁盛景像,已蕩然無存,整條扇子巷竟找不到一家扇子店,只留下“扇子巷”這一空名。

扇子巷的路面約有四米左右寬,兩邊都是兩層樓的磚木結構的房子,大多建在晚清和民國初年。記得,五十年代,扇子巷還有不少作坊和商店,我們對面是棕繃店、漆匠店、木匠店,斜對面井弄邊,是一家小酒店,酒店老板是位很會說“死話”尋開心的老頭,常常逗得隔壁鄰居的大媽大嫂們,格格大笑,笑得直不起腰來。

酒店隔壁是打鐵店、理發店、醬油店﹍﹍

我們牆門隔壁是蹺拐阿寶,整天伏在縫紉機上踏著皮件、帆布袋之類的東西。

北面的斜對面是兩家紙行,一家叫慶豐紙行,慶豐紙行的老板,“三反五反”時,自殺了。還有一家叫什麼,已忘掉了。再往北,有白鐵店、裱畫店、小書店﹍﹍小巷雖然不是很繁華,但三教九流、五花八門倒也熱鬧。

再往北就是杭六中了,它的前身是:50年代安徽、君毅、止戈三座私立學校聯合起來的聯合中學。我的初中就是在聯中讀的,校長叫方然,後來被打成胡風分子,最後自殺了。方然是我一位初中同學的姐夫。

解放前,這裡是安徽中學,原先是安徽會館。安徽會館的大門是挺有氣派的,高高的牆頭,足有20多米,牆上還畫著我初中同學李苗洪的大幅壁畫,反映大躍進年代工農兵戰天鬥地形像的宣傳畫。大約是58、59年吧,當是他在杭六中讀高中。

說起李苗洪,又使我想起初中的一件趣事來。初中的歷史老師叫李偉平,是位60開外的老先生,上課時,我們傳小紙條,被他發現,他打開紙條,戴上老花眼鏡,用略帶建德口音的普通話,慢慢地讀念著:“李-苗-洪--笑--眯--眯--老虎。”引得轟堂大笑。李苗洪看起人來,眯著眼,真有點像笑面老虎,當時,我們這些綽號還取得真有點形似神似呢!

安徽會館應該是清代的建築,它的恢宏、大氣,反映了當時徽商的鼎盛與傲氣,一座極大的圓門進去後,拐彎才是正門,走進大門,是一個大天井,再進去,就是大廳。我讀書時,大廳已改成學校的禮堂。禮堂又高又大,有八根木柱,每根約有30公分直徑吧。大廳後面是幾幢二層樓房,大概是安徽客商的住所和驛站,當時已改成了教室。二層樓房後面是花廳,當時已改成操場,只有最北面的一塊,還有一些花草樹木,假山水池,還有點後花園的余味。

記得,我55年讀初三的時候,我們初三(5)班就在叫“四面廳”的教室裡上課,教室裡很陰涼,外面就是籃球場,操場上不時傳來打籃球的叫喊聲,惹得我們心神不定,心裡活牢牢。

安徽會館大門對面,還有一大塊地方,那時是住校生宿舍,原先是安徽會館的花園。

如果,扇子巷不拆,安徽會館不拆,保持原來的風貌,修舊如舊,並適當加以改造,我敢說,這裡的風光不會亞於烏鎮、西塘。可惜啊可惜!

去年,我看到一本介紹周莊風景的年歷,其中有一幅是周莊的橋,我一看,竟呆住了,這不是我們的柴垛橋嗎?那石板鋪起來的拱形小橋,那留著歲月疤痕的條石護欄,那橋邊走到河邊洗衣的石階,不就是扇子巷通到柴木巷的柴垛橋嗎?

周莊的橋成了旅游勝景,而我心中的柴垛橋卻永遠消失了,那西湖大道上的名為柴垛橋的水泥橋,只不過徒有虛名而已。

記得橋邊的石階旁還蓋著一間破板房,住著一家姓張的貧民,他的兒子就是在這間破房子裡生的,名叫橋生,估計現在也應該50歲左右了吧。有一天,他舊地重游,一定會感慨萬千。

柴垛橋對面就是柴木巷,有好幾家木行。高高的杉木成圓錐形豎立在那兒,像一座座喇嘛教的尖塔,又像一把把半撐開的大傘。

2006年1月18日記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