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戈與犁

作者: 絲路上的歌者

導讀作者:絲路上的歌者 本文圖片作者為海峽導報攝影部主任黃少毅 版權已賣 請勿轉載。 因“固若金湯”而生的城池,在中國有兩個,一是西北的蘭州,一是東南的金門。當年漢武帝派霍去病經略西域,築城於現在的蘭州,取“固若金湯”之意,名為金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跟當時的天津衛、威海衛一樣,為了鞏固海防,防御倭寇侵擾福建,朱棣派江夏侯周德興在福建沿 ...

作者:絲路上的歌者 本文圖片作者為海峽導報攝影部主任黃少毅 版權已賣 請勿轉載。 因“固若金湯”而生的城池,在中國有兩個,一是西北的蘭州,一是東南的金門。當年漢武帝派霍去病經略西域,築城於現在的蘭州,取“固若金湯”之意,名為金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跟當時的天津衛、威海衛一樣,為了鞏固海防,防御倭寇侵擾福建,朱棣派江夏侯周德興在福建沿海設五衛十二所,因為金夏共扼福建東南入海口,位置重要,因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金門由此得名。 從漢代的金城到明代的金門,反映的是中國邊境防御重點的轉移。由西向東,由陸向海,中國邊境的戰爭色彩,也逐漸由黃色演變成藍色。而金門,這個加在廈門與台灣間的彈丸小島,更是由於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在中國近代的藍色戰爭故事裡,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統與不統”的戰爭大戲。 料羅灣 曾經被鄭家演繹的精彩戰史 順治三年十月(1646年),當多爾袞的八旗鐵騎已經橫掃東南沿海之時,仍堅持力保明朝宗室的鄭成功聽到了一個他不想聽到的消息:其父鄭芝龍已經降清,並來信勸鄭成功歸順。忠孝難兩全, 1647年1月,小金門大山頂,少年英雄的鄭成功在這裡大會文武群臣,歃血誓盟,恢復明室。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他用這種方式,向他的父親作出了回答。 此後的幾年間,鄭成功以金廈為大本營,為南明王朝的氣數使出渾身解數。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鄭成功曾經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還曾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並一路兵臨南京城下。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廈門。鄭成功引誘八旗鐵騎出海作戰,於次年四月全殲清軍與廈門圍頭海域。清軍大挫,自此未敢輕易下海言戰。 然而,英雄有志,奈何時勢已去。經過兵臨南京城下的短暫輝煌之後,南明的王朝的命數,注定已是風燭殘年。鄭成功的活動範圍,已被八旗鐵騎壓縮到了東南沿海,大陸,已難立足。台灣,是勢在必得。當時的台灣,已經被荷蘭人控制了38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同樣是在金門,料羅灣海岸500艘戰艦戰旗衝天,2萬5千名鄭軍兵士劍指台灣,整裝待發。金門,成了鄭成功收復台灣的第一塊跳板。 拿下台灣的第二年,鄭成功便死於台灣,時年39歲。此時的金門,再也沒有了昔日的威風。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清將馬得功、鄭鳴駿軍隊從泉州港向金門進攻,鄭成功之子鄭經,最終沒有守住父親起家的基地。雖然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反清,金門復為鄭經所得,但是好景不長,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經金門被閩浙總督姚啟聖擊敗,一段鄭家演繹得金門歷史,由此徹底劃上句號。 古寧頭 9千戰士的鮮血靜靜滴淌 歷史在輪回中前進。當年愛新覺羅與鄭氏之間的恩恩怨怨,換成了國共之間的對壘。 1945年8月,抗戰結束,國民黨的軍事力量膨脹到了有史以來的極點。200多個正規軍,400多萬軍隊,一半以上為蔣介石嫡系,全美式裝備,以及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海空軍。這些數字,也讓蔣介石的信心極度膨脹,他曾揚言:“在一年之內徹底消滅萬惡之奸匪。”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到1949年9月,短短4年時間裡,萬裡山河已經從當年談笑風生的蔣介石手中溜走。其最後的生存,懸系在了台灣及東南沿海一線。 1949年9月,華東野戰軍第10兵團以排山倒海之勢進入福建,10月17日,經過兩晝夜激戰,將廈門輕取囊中。此時蔣介石已經退守台灣,他原來所確定的東南沿海五大據點(廈門、金門、舟山、海南島和台灣島),已經被撕開了缺口。金門,作為第10兵團的下一個解放目標,已被提上作戰日程。然而,誰也無法料到,短短一周之後,9千多名解放軍戰士的血與淚,將永遠滴淌在這個寂靜的小島上。 大陸主戰場上的勢如破竹以及廈門、平潭渡海戰役的勝利,給第10兵團帶去了一絲可怕的輕敵情緒。當時金門守軍不比廈門,第22兵團是蔣介石殘余部隊中的嫡系,加上青年軍201師和之後增援的胡璉第18軍,金門守軍共有4萬余人,還配有一支擁有21輛美式M5A1型坦克的裝甲營。此外,金廈沿海的制空權與制海權,也牢牢掌握在蔣介石的海空軍手中。反登陸作戰的陸海空三軍配合防御體系,在金門已然成型。 而解放軍方面,第10兵團在攻入廈門之後,主要精力就已經放到市政建設方面。攻打金門的任務,交給了28軍。當時的28軍不要說空軍,連木帆船都嚴重不足,且戰士多來自內地,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見到大海。此時28軍軍長朱紹清在上海治病,政委陳美藻則在福州參加城市接管工作,軍中主帥,只有肖鋒一人。兵團重視不夠,軍中主將缺席,28軍在未發兵之前,已經減了幾分銳氣。 在不能確定從廈門撤走的胡璉18軍去向之時,28軍的作戰計劃便已出爐。根據當時船只情況,解放軍具體設想是,第1梯隊3個團8000人率先登陸,縱使有所損失,等待渡海船只返回以後,第2梯隊也可以再繼續增援3個團,總計兵力1萬3千人以上,與當時駐島守軍數量相當,應給可以確保殲滅守軍。28軍將勝利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第1梯隊返回的船只上。這個一切制定在假想最佳情況上的作戰計劃,在幾天以後,就被殘酷的作戰現實撕的粉粹。 1949年10月24日午夜時分,在對敵了解不足,作戰計劃制定不足,船只不足,船工不足,火力不足的情況下,第一梯隊8000多名戰士,抱著“登上陸地就是勝利”的信念,向金門進發了。這一天,歷史永遠記住了金門這個名字,卻永遠忘記了這8000多人的姓名。 登上金門,只是失敗的開始。由於船只性能和天氣的影響,28軍3個團登陸之後,便被分散在了不同地點。更糟得是,登島部隊沒有一名師級以上干部統一指揮,剛剛登陸,各自為戰的情形就已出現。最糟糕是,決定戰爭勝利關鍵的返航船只,落潮後全部擱淺在沙灘上,並被隨後國軍的海空軍全部摧毀。第2梯隊的增援的希望,瞬間化為泡影,8000多人在金門島上,成了孤軍。 在隨後的48小時裡,解放軍遭遇了解放戰爭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敗。在金門島古寧頭、湖尾、雙乳山、觀音山、林厝之間,雙方展開激戰。然而,守島部隊在暗,登陸部隊在明;守島部隊有飛機坦克,登陸部隊只有輕武器;守島部隊是越打越多,登陸部隊卻是後繼無援,彈盡糧絕。其間除264團團長孫玉秀率4個連1000多人從大陸增援外,登島部隊再沒有絲毫補給。而國民黨方面,胡璉的18軍和潮汕方面的19軍,以及從附近海空軍基地起飛的轟炸機和大型戰艦,源源不斷補給守島部隊。戰爭未終,勝負已定。 最後的十幾個小時裡,登陸部隊也已被打散,第一梯隊的各自為戰變成了個人為戰。在古寧頭村的閩南大厝裡,已經完全與部隊失去聯系的戰士,面對敵人的喊話勸降,堅持巷戰。處處得手的守軍對小小的古寧頭久攻不下,最後只得調來戰車營,逐個房屋“掏”進去,才拿下了古寧頭。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就這樣被鐫刻在了國共戰爭的歷史紀念碑上。 古寧頭戰役,是解放戰中的滑鐵盧。第一登陸梯隊和第二次上去的4個連9千多人,死傷5千余人,其余全部被俘。這是解放戰爭中解放軍的首次成建制覆沒。戰爭的結果,阻止了解放軍解放台灣的腳步,簡接導致了今天的台海格局。 如今,北山洋樓滿目瘡痍的彈孔已是觀光的景點,當年的槍炮聲已聞不到絲毫硝煙。牆壁上密密麻麻的彈孔,好像在訴說著當時的場景:槍炮聲、吶喊聲、慘叫聲,眼前晃過的一幕幕,仿佛一下子把你帶回了1949年秋天那個血與淚的夜晚。 八二三金黃色的沙灘被炮火之犁整個翻了一遍 1958年8月23日,歷史注定要在這一天為金門島再加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下午5點50分,一串串信號彈映紅了金門對岸,短短兩個小時裡,3萬發炮彈落在金門不到120平方公裡的小島上。島內守軍還在倉惶無措之際,國民黨三位中將吉星文、趙家驤和章傑便被炮彈擊中,章傑當場斃命,吉星文和趙家驤隨後不治身亡。正在金門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被炸傷,頭扎繃帶送回台灣治療。國民黨官兵600多人和兩名美軍顧問也在炮擊中喪命。 美國震驚,蘇聯震驚,全世界的目光,一下子都凝聚到了彈丸小島上。當時,朝鮮戰爭已經結束5年。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加緊對中國的封鎖與制裁,一場“兩個中國”的陰謀,正在悄悄醞釀。蔣介石海空軍不斷起落出航的戰機和軍艦,也不斷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於是,毛澤東作出了“炮擊金門,打蔣牽美”的決定。 首先坐不住的,不是蔣介石,而是美國。擔心這是共產黨大舉進攻台灣的前奏,總統艾森豪威爾命令駐扎在亞洲的美軍迅速完成作戰准備,同時下令從地中海的第6艦隊調出兩艘航空母艦駛過蘇伊士運河,加入台灣海峽的第7艦隊。幾天後,台灣海峽附近集結了6艘航空母艦(當時美國海軍共有12艘航母服役)、3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1個潛艇集群和20多艘後勤補給船只。國務卿杜勒斯甚至叫囂說:“我們的武器庫中有那麼多原子彈,留著有什麼用?” 蘇聯在事先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恐怕引火燒身,馬上派特使前往中國與毛澤東會談。一時間,金門小島上空籠罩著世界大戰的陰雲。兩周之後,在兩艘美國重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的保護下,國民黨海軍驅逐艦“信陽”號、“維源”號、“江字”號炮艦3艘和“美樂”、“美珍”號中型登陸艦出現在解放軍的雷達屏幕上。金門海面,再一次被大戰的陰霾籠罩。 當兩艘“美字號”登陸艦從容出列,靠岸卸載時,大陸方面開始炮擊。毛澤東作出指示:“只打國民黨軍艦,不打美國軍艦。”滿載汽油的“美樂”號被擊中彈藥艙,隨著一聲巨響,“美樂”連同它上面的91名士兵,一同葬身海底。對射,在金門和大陸之間全面展展開。料羅灣,金黃色的沙灘被炮火之犁整個翻了一遍,灣內湛藍的海水在爆炸聲中飛濺,變成白色的細斑。 國民黨方面,既害怕解放軍開火,又希望解放軍開火。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美國拖入戰爭的泥潭,國共之戰,馬上會升級成美蘇兩大陣營的衝突。然而,讓蔣介石尷尬的一幕發生了。

解放軍剛一開火,耀武揚威的美國戰艦立刻丟下國軍軍艦,跑到大陸宣布的12海裡領海之外,眼看國軍軍艦中彈沉沒,也無動於衷。至此,毛澤東通過試探性的一張險牌,已經摸清了美國人手裡的全部牌底。軍事打擊的意義,由此而止。之後的20多年裡,兩岸炮筒裡射出的,更多是政治炮彈。1979年元旦美中簽署的《中美建交公報》,終於為這一戰爭劃上了句號,也給海峽對岸的國民黨,送去另一份尷尬。 勿忘在莒 吟誦著一場化戈為犁的金門史詩 如今,金門往昔的金戈鐵馬,已經變成了兩岸的漁歌互答。炮火中誕生的地下堡壘,在兩岸的焰火中,再生成了一座海上花園。比廈門還大一些的金門,現在人口只有6、7萬,工業、汽車、高樓,這些現代文明的像征,在島上都不多見。一些廢棄的軍用機械被肢解轉制成公園中的藝術雕塑,原本草木皆兵、枕戈待旦的“阿兵哥”,也成了金門人最好的鄰居和消費者。巨炮、殲擊機、登陸艇、碉堡與暗壕,正在金廈緩和的氛圍中死去,逐漸蛻變成金門吸引與大陸游客的旅游資源。 “跑起來飛快,靜下來自在!”這句被金門本地人用來形容金門現狀的句子,暗示著金門的過去與未來。那個因為戰爭需要動員一切,跑步前進的年代,已經被莒光樓上看晚霞,慈堤上觀落日,中正公園賞薄霧的悠閑所取代。當年,太武山上蔣介石激勵駐島守軍反攻大陸的遺訓“勿忘在莒”,也已隨著兩岸的化戈為犁而逐漸淡出金門人的記憶。



(大陸游客在廢棄炮車前留影)



(島上隨處可見的台灣守軍)



(大陸游客遠眺大膽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

http://***/u/48f4c325010007oc 更多圖片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