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紀行之四:伊斯法罕

作者: wdu

導讀伊斯法罕讓人想起布拉格。 和布拉格一樣,伊斯法罕也有一條風情萬種的河。兩條河的寬度差不多,河上同樣有著或者歷史悠久,被保護起來的古橋,或者現代的車水馬龍的新橋。著名的33孔橋的地位和布拉格的查理大橋是如此的相似。都處在城市的中心,都是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橋頭都有閑坐的茶館(伊斯法罕,伊朗禁酒)和酒吧(布拉格),晚上都有泛光燈把橋照耀 ...

伊斯法罕讓人想起布拉格。

和布拉格一樣,伊斯法罕也有一條風情萬種的河。兩條河的寬度差不多,河上同樣有著或者歷史悠久,被保護起來的古橋,或者現代的車水馬龍的新橋。著名的33孔橋的地位和布拉格的查理大橋是如此的相似。都處在城市的中心,都是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橋頭都有閑坐的茶館(伊斯法罕,伊朗禁酒)和酒吧(布拉格),晚上都有泛光燈把橋照耀得格外輝煌,甚至連橋下游都有滾水壩這一點都一樣。河邊都有浪漫的林蔭大道和公園。

和布拉格一樣,伊斯法罕的古城也有一個著名的廣場,同樣是歷史悠久,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當地居民和游客流連的地方。在廣場旁邊,同樣是迷宮一樣的小路,和路邊鱗次櫛比的小商店。

但伊斯法罕和布拉格還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是橋的風格。布拉格的查理大橋以雕塑而聞名於世。而伊斯法罕33孔橋的標志則是兩邊高高的有著很多拱形門洞的攔牆。

不一樣的是廣場的規模和氣氛。布拉格的小城廣場是迷你的,周圍的建築將你帶回中世紀的波希米亞。而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號稱世界第二,是空曠的。如果不是現代化的路燈和車輛,你會以為置身於當年賽馬比賽之前的場地。

不一樣的當然還有不同的宗教風格。布拉格是天主教的教堂,而伊斯法罕讓人眼花繚亂,不由得屏住呼吸的則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

但最不一樣的還是城市深處的風格。布拉格是精致的,或者說是小資的。不論是房屋轉角突然出現的雕塑,還是道路上不時出現的“Golden Prague”的小銅牌,都現著主人為了歡迎游客的細心。而伊斯法罕則顯得粗糙一些。雖然也是公園,也有雕塑,卻看不出一絲精致的影子。這裡似乎更是為當地居民,而不是游客准備的。33孔橋也是一樣,傍晚開始,橋上的人漸漸多起來,但大都是本地居民來散步,聊天,或者發呆。不像查理大橋有那麼多的小販、賣藝人和摩肩接踵的游客。

剛到伊斯法罕的時候,我腦海中一直有著布拉格的影子;離開伊斯法罕的時候,我心裡只有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就只是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的橋

伊斯法罕最古老的橋叫莎合拉斯坦橋,在城市的北部,從市中心過去大約有五六公裡。這座橋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特色。是一座十一孔的小橋,北邊有一個小小的橋頭堡,南邊就直接搭在河岸上。橋上鋪的地磚因為這麼多年的人來人往,早已磨的沒有了棱角,橋本身也似乎不再挺拔,有些歪斜的樣子,但也許只是我的感覺罷了。大概是出於保護古跡的原因,河已經改道從橋的南邊流過,而橋上下游原來的河道則被兩道堤壩封了起來,使故道成為一個小小的湖泊。岸上種著樹木,加上其他的綠化,就成了一個不大的公園。我去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游客,本地人也不怎麼來,所以小小的橋上只有我一個人徜徉,很好的懷古的機會。可惜橋南面的工地上機器轟隆。就在橋頭居然還有一個售票處。我一開始還以為是什麼古橋紀念館之類,後來看到大幅廣告才知道,原來橋南邊在搞一個什麼國際博覽會。實在是有些煞風景吧。

伊斯法罕最精致的橋是卡居橋, 在33孔橋往下大約1.5公裡的地方。這座橋遠看並無特別之處,和33孔橋一樣,也是上下兩層拱門和走廊。走近了,才能夠看到這座橋的拱門上部都有很精美的馬賽克圖案。除了兩岸的兩個橋頭堡以外,河中間也有一個類似的東西,只不過比橋頭堡還要大,還要精美。凹進去的拱形門洞粉刷成白色,裝飾著棕褐色的條紋。它的下面是一個很寬的平台,伸展在河水的下游,比河面高不了多少。橋下也是滾水壩,和33孔橋不同的是這裡的水壩設置在每個橋孔裡,攔在橋的上游,這樣河水就不是從壩頂平緩地漫過去,而是從各個橋孔裡擠過去。因為橋墩擠占了河水的空間,橋的上下游的落差頗為明顯,河水流過的時候也就特別的湍急。坐在中間那個橋堡往下游伸展開去的平台上,看著從橋孔裡藍綠色奔騰而出的河水,和瞧上來來往往悠閑自得的居民倒是形成鮮明對比。

選擇住進Kowsar酒店,主要是因為那座著名的33孔橋。以前在很多照片上看到這座也許是伊斯法罕最著名的古橋,似乎是在荒涼的河岸上,歷盡滄桑的樣子。事實上歷盡滄桑是事實,但兩邊的河岸並不荒涼。恰恰相反,橋的北岸伊斯法罕的中心區。河邊路旁滿是小店。橋的南岸則似乎是伊斯法罕的“高尚社區”,除了有幾家著名的酒店之外,還有一些相當高端一些的商場。當然,所謂高端也只是相對而言,和上海的恆隆或者北京的東方是不能比的。晚上沒事的時候,我曾經到北岸的小店逛過。雖然在橋的對面,這些小店卻像極了布拉格查理大橋橋頭堡下面的那些商店。其實賣的東西是很不一樣的。查理大橋下面賣的幾乎全是旅游紀念品,而33孔橋北面的小店賣的則是生活用品-其實在33孔橋周圍就幾乎找不到賣旅游紀念品的,伊斯法罕的旅游品商店基本上全在大巴扎和伊瑪目廣場周圍。生活用品都很普通,無非是些衣物和珠寶,沒有什麼品牌,最讓我熟悉的是中國的“杉杉”。在國內的大商場已經很難找到它的影子,但是在伊斯法罕一個小小的購物中心裡,它卻占據了一個很顯眼的位置,而且是很大的一個鋪面。商店裡的人不多,但商店外的面包和飲料店倒是很多人。在這裡喝上一杯鮮榨橙汁是件很愜意的事情。不知道伊朗的橙子是自產的還是進口的,但就是比我們在國內吃過的要甜一些,或者甜很多。這是我在伊朗最喜歡的食物之一,你可以看到那些很大的榨汁機的運作,知道是一滴水都不曾摻過的正宗純淨橙汁,喝上一口,甜甜的,一點也沒有我們常常會感到的那種澀澀的味道。這個時候,我會懷疑中東到底是不是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麼荒涼和貧瘠。

在伊斯法罕的幾天裡我曾經不知多少次地走過33孔橋。大多數時候是背著攝影包,脖子上掛著大大的單反相機在橋上走來走去,顯然一個老外的樣子。這副模樣為我掙得很多回頭率,但那個大相機也給我帶來一些麻煩。當然有些開放得或者好奇的當地人會專門地瞪著眼睛看過來,甚至專門湊過來問好。但也有很多人,特別是有些圍著頭巾的女士,有意避開走。在伊斯法罕的最後一個傍晚,我決定不帶相機,隨便在33孔橋上走走。這才讓我體會到真正的當地人的感覺。因為夜色漸濃,加上裝束上與本地人也沒有什麼區別,我基本感受不到任何不同的眼光。徜徉在33孔橋上,周圍人來人往,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在故鄉還是他鄉了……

大巴扎

伊朗幾乎每個稍微有些規模的城市都有巴扎。伊斯法罕的大巴扎在伊瑪目廣場的北面。巴扎的南門就開在廣場上。因為這裡購物的人不像德黑蘭那麼摩肩接踵,我得以仔細觀察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拱門。說是拱門,其實並不是那種頂部呈弧形的類似天安門那樣的拱,而是伊斯蘭風格,下面是直線,接近高度一半的地方開始走一條漂亮的弧線,兩邊都是如此。然後在門的頂端兩條弧線相交形成一個優雅而不失莊嚴的尖頂。這是在伊斯蘭世界到處可見的形狀,並沒有什麼特別。特別的是門的內壁上的壁畫。壁畫應該有些年頭了,總體呈現較暗的棕黃色,因為光線不是很足,壁畫又高,不注意還真看不到。但注意看到了就忘不掉了。壁畫畫的是古代征戰的場景,正面上頭是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陣前似乎有敵人乞降還是被俘之類的情節;下頭是幾位將軍在戰場征伐的形像。而門的側面則全部是將軍們騎在馬上打仗的場面。

進得門去,首先看到得就是大巴扎拱頂下面懸掛著的霍梅尼畫像。畫像下是各種工藝品店。在德黑蘭的巴扎裡賣的多是生活用品和金銀珠寶,而伊斯法罕的巴扎裡則充斥著旅游紀念品。看來伊斯法罕確實是一個國際化了的旅游城市。去伊朗之前我就被反復提醒在伊朗是不能用信用卡的,要帶夠現金。事實上也基本如此,連伊斯法罕最豪華的Kowsar酒店也不能用信用卡。可是伊斯法罕大巴扎的地毯店卻幾乎家家接受信用卡。這也難怪,一條好的地毯動輒開價一千多美元,用現金支付是夠麻煩的(要用伊朗貨幣支付,光把那些現金搬到商店就是很辛苦的體力活了)。我沒有見到實際的結算,因此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用信用卡的。

除了波斯地毯之外,伊斯法罕還有兩種很有名的工藝品。一種是miniature,細密畫,我在後面再詳細講;另一種就是銅器。但是千萬不要誤會這裡“銅器”的意思。記得在麗江四方街曾經看到一個銅器店,那是紫銅或者黃銅露在表面的器皿或者工藝品。而伊斯法罕的銅器在外表上是很迷惑人的。我剛在LP上看到介紹銅器的照片時,看到那些盤子和花瓶上面精美的色彩鮮艷的圖案,還以為是瓷器。後來看到英語叫“copperware”,又懷疑是不是類似景泰藍之類的東西。結果親眼見了才知道,其實都不是。這種銅器是在銅制的胎外面鍍上一層白色的釉,和搪瓷的工藝應該差不多,然後再手工在釉上面繪制圖案。胎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種工藝。簡單的就是一般花瓶那種大肚子細脖子的模樣。更精致一些的則帶有各種凸起和凹下的形狀,作為圖案的基礎。我從小到大見到的搪瓷都是圓形的,向來這樣復雜的形狀應該要花費些功夫才能做成吧。底胎上釉之後就是作圖。具有波斯特色的典型的底色是青色、藍色和靛藍色。偶爾也有色塊使用淺紅、大紅、土黃和烏綠色,但一般不作為底色。底色之上是繁復的圖案。圖案一般是用白色的線條勾畫,有時也使用淺紅。遠看過去,青色的花瓶或者盤子上面是繁復的白色圖案和線條,很有些瓷器的感覺,而且圖案的繁復讓人感覺就像印刷上去的一樣。但走進仔細看,就能察覺到那些線條都是手工繪制的,線條的走向、粗細和顏色的深淺也有細微的差別。到伊朗游玩,帶上幾個這樣的花瓶擺在家裡,應該是很不錯的留念吧。

伊斯法罕的大巴扎其實就是一個如同迷宮一樣的街區,既充當市場,又擔負道路的職能。越往大巴扎的裡面走,人就越少,售賣的貨品也越生活化。巴扎邊上有時有門通往一個個小小的院落。院落周圍是低矮的房屋,中間有些雜亂的綠化、花壇之類,而且基本上都堆放著雜物,很像過去北京大雜院的樣子,讓人倍感親切。

LP上面介紹的步行路線包括穿過大巴扎到賈瑪清真寺的走法。可惜我在大巴扎裡面迷路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透進陽光的地方,鑽出去一看,是一個小小的廣場。我不想折回大巴扎,於是瞄著賈瑪清真寺大概的方向鑽進一個小巷。小巷轉角的地方似乎是一個伊斯蘭教的學校。大概正值放學時間,我看到戴著頭巾,身披教袍的教師和學生魚貫而出。年紀大些,留著花白胡須的應該是教師吧。他們或者慢慢走著,或者三兩個交談著,大多顯得成熟穩重,但面色卻是和藹的。年輕些的應該就是學生們了,他們明顯要活躍很多,說著笑著,聲音也要大些。我不敢去打擾年老的教師們,只能上去找到一群學生,問他們賈瑪清真寺怎麼走。因為語言不通,大家折騰了好半天,他們才知道我要去什麼地方。於是一個穿著教袍,留著絡腮胡子的小伙子做了各手勢,意思是讓我跟他們走。我跟著他們很快鑽進一堆平房包圍著的小巷。看著他們在人煙稀少的迷宮般的小巷裡穿出穿進,我不由得想起在中東其他地方發生過的綁架事件。這個時候那麼大的一群伊朗漢子,要綁架我簡直是易如反掌。但我在心裡反復念叨著到處的游記都在強調的伊朗人民的熱情和善良,硬著頭皮跟他們走去。

其實他們還是回到了大巴扎,只是回到我沒有走過的另一條路上。那位穿教袍留絡鰓胡的小伙子一指右邊,說道“賈瑪?”,然後一副問詢的樣子。我知道他是說賈瑪清真寺應該從這裡往右走,問我是不是明白。我趕緊點頭稱謝。他笑了笑,拍拍我的肩膀,然後和身邊那群同學掉頭回去了。我這才知道他們是專程把我送到這個容易辨識方向的地方來的。我心裡面一邊懺悔剛才在深巷裡的胡思亂想,一邊深懷著對他們的感激。我想起在亞茲德的時候那位接送我往返機場的旅行社老板說過的話,雖然大家長相不一樣,而且各有各的信仰,但人和人在本質上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是啊,雖然漸漸走遠的這些教士們有著不同的信仰和生活,但人性中的熱情和好客卻是和我們如此的相似啊!

流連在伊瑪目廣場

走過國內外很多地方之後,我已經不再容易對一般的景物(或者很多人看來很美麗或者很壯觀的景物)感到震撼。但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還是讓我印像深刻,而廣場周圍的清真寺則真的讓我震撼了。

伊瑪目廣場上有兩個清真寺。東面的那個基本上是原來皇家御用的,沒有中庭,裡面的圖案極為精美,很值得一看,但和廣場南面的伊瑪目清真寺比起來,就算不得什麼了。伊瑪目清真寺規模之巨大,裝飾之精細,都堪稱傑作。清真寺的大門在伊瑪目廣場的南面,正對廣場。但進去之後,裡面的四個禮拜堂卻是“歪”的,和大門岔開一個銳角。其實不是這些禮拜堂歪了,而是大門為了遷就廣場的走向而有意歪了,禮拜堂才是真正朝著聖地的方向。

伊瑪目清真寺最讓人震撼的是穹頂上的馬賽克圖案。從禮拜堂中央抬頭望去,一班人都會感到眼花繚亂。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如此不厭其煩地裝飾屋頂。和這些穹頂比起來,一般中國古建築的藻井大概只能自嘆弗如了。我曾在兩個下午坐在陽光照耀下的清真寺中庭,對著四周美妙絕倫的建築藝術發呆。現在回想起來,也還是“驚嘆得說不出話來”,請原諒我因為語言的貧乏而就此打住。

伊瑪目廣場號稱是世界第二大廣場。我在廣場閑逛的時候,就有伊朗人上來聊天。知道我是中國來的,就很熱情而且很自豪地說:“中國,我知道。你們的天安門世界第一,我們的伊瑪目廣場世界第二”。我記得朝鮮也號稱平壤的金日成廣場是世界第二。看來世界第一的天安門廣場是舉世聞名,誰也不敢假冒,至於世界第二,反正朝鮮也好,伊朗也好,都是沒有太多人知道的,也就無所謂胡亂戴個帽子了。

不過伊瑪目廣場的確是相當的大。和天安門廣場不同,這裡的廣場中間沒有旗杆,沒有紀念堂,也沒有紀念碑,一大片平地被一圈兩層樓高的房屋圍著,視覺上比天安門廣場似乎還要大一些。

剛才說道伊斯法罕的兩種有名的工藝品。一種是銅器,一種是細密畫。傳統的細密畫也叫骨畫,是畫在動物骨頭上的。由於骨頭的大小和形狀都有限,慢慢發展出用骨粉延壓成骨板,再在上面作畫,從而可以有更大的畫幅;還有的畫家干脆就直接在紙上作畫,在畫幅上就更加靈活一些。

細密畫主要在伊瑪目廣場周圍出售。大多數的細密畫只是旅游紀念品,沒有什麼藝術特色。但還是有幾家店裡可以找到很好的作品。我在其中一家裡找到一幅不大的作品。畫的是波斯人狩獵的場景,人物很多,而人物的表情則十分傳神。尤其難得的是畫家已經移居阿聯酋去為某位大人物裝飾宮殿,因此在伊朗已經找不到類似的畫作了。

在游客中最有名的是一位老者開的畫室。LP推薦的地址現在已經被畫家的兒子接手,畫家本人則搬到同樣在伊瑪目廣場邊上的另外一間更大的商店。商店的櫥窗上貼著大大的LP封面的照片。畫家收了十多個學生。畫家本人年紀大了,現在往往是由學生幫他畫底稿,他親自畫重要的內容,以及控制色彩。老人的店裡有一位美麗的女學生幫著照看生意。我坐在店裡的時候,老人讓女孩拿出伊朗的紅茶,然後慢慢翻開世界各地邀請他去辦畫展的邀請函。因為他在藝術上的成就,美國政府甚至發給他綠卡,對於伊朗人來說,這真的是很難得的了。老人拿出用貓毛制作的精細的畫筆,蘸上墨水,在一張白紙上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傳神的波斯老人的形像。正如LP介紹的那樣,老人的作品比一般商店裡的要高出幾個檔次,而且價格也相當合理。

在老人原來的畫室對面,有另外一家兩層樓的小店。主人是一位年輕人。和前面那位老人一樣,他也曾經到世界各地巡展。大概是較為年輕的原因吧,他的名氣似乎沒有老人那麼大,但也常常出現在世界各地報紙的旅游介紹裡面(當然不是做廣告的那種)。他從抽屜裡拿出一份香港的報紙,指著上面介紹他的文章,很自豪的樣子。他又問我看沒看過LP。我說當然,隨手就從相機包裡摸出那本LP來。他翻到書前面的一張照片。那是一個細密畫家作畫的照片。可惜只有作品、顏料和一只手,沒有人像。他告訴我那只手是他的。

和老人相比,這位畫家的作品更加講究創新(但是價錢比老人的畫室要貴出一個檔次)。我從他那裡找到一個很像是在舊的斑駁的棕黃色骨片上畫的波斯少女。線條很淺,一副古色古香的樣子。他說那種斑駁的古老的效果全是用筆畫出來的。光這個就用了他和他兄弟兩個多星期的時間。而上面少女圖的線條也是很難把握的。深了,沒有古老的效果,淺了,又看不出來。我看遍伊瑪目廣場周圍的畫室,這的確是唯一的一幅這種風格的作品。另一個創新的畫作是桑魯卓,就是《一千零一夜》的女主角。在畫室裡有很多色彩絢爛的細密畫,但我第一眼就被這幅畫作吸引住了。這幅畫沒有什麼色彩,基本上是線條描繪出來。但人物的靈性卻是任何色彩都比擬不了的。桑魯卓斜躺著,長發松松地散開,既有些慵懶,又透著靈性的眼神把一個貴族少女生動地展現在眼前。畫家的功力還可以從另外兩幅作品看出來。兩幅都是詩人追求少女的故事,伊朗細密畫中常見的場景。所不同的是,一幅中的少女滿臉歡愉,而另一幅中的少女則似乎有些悲傷。我問畫家為什麼這一幅中少女的眼神如此“sad”。畫家笑了,說那不是“sad”,而是“serious”。我仔細再看,可不是嗎:前面那幅的詩人手裡拿著鮮花,少女當然開心。而後面這幅裡詩人正在彈奏著傳統的波斯樂器,少女那出神的樣子顯然是陶醉於美妙的樂韻和這樂韻傳遞出的悠揚的愛情。我走遍伊瑪目廣場周圍的畫室,也沒有再發現如此傳神的表情。

清晨雪霽的雙彩虹

好好的睡過一覺,醒來的時候已經七點多鐘。因為出產石油的緣故,伊朗的空調能源充足,屋裡暖烘烘的。和昨天一樣,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門簾,打開涼台的門,既換換空氣,又欣賞一下伊斯法罕的晨光。

但今天的外面還很暗,不像昨天那樣陽光燦爛。第一眼看到陽台下的馬路,濕濕的。“晚上下雨了”,我心裡想到。抬頭望去,果然天空陰沉沉的。但漫天的烏雲中間竟然露出一些孔隙,讓人看見隱約的藍天。陽光透過雲層的空隙有一搭沒一搭地照耀下來。在河的對岸,居然有兩道彩虹!從古城中央拔地而起,直伸向半空。彩虹的弧線向西彎曲,在七色逐漸消散的地方的高度,是城外的高山,僅僅一夜之間,山上已是白雪皚皚……



(清真寺內部的裝飾令人嘆為觀止)



(清真寺的穹頂)



(號稱世界第二的伊瑪目廣場)



(卡居橋的裝飾)



(伊斯法罕的大巴扎,拱門裡面就是精美的壁畫)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