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師共潕(三)
六、與師別潕水早起去到河邊,一片古建築在潕水對岸,依山傍水,白色粉牆的門樓高大醒目,院牆圍起一群飛檐鬥拱,亭台樓閣則層層疊疊的依山而建,這就是號稱“黔東重鎮”鎮遠最有名的青龍洞。到那裡去要經過祝聖橋,橋體拱拱相連,跨越潕水,一座三層八角閣獨立在橋的中央,顯得有點跋扈。我們在青龍洞的樓閣裡上上下下,感受著古建築的精巧與文化,憑欄看去,潕水從眼下繞成一彎,將鎮遠城環在其間,棟棟房舍沿河而列,青山在後綠水在前,半城黛瓦半城綠。忽聽一陣火車轟鳴,就見離去不遠處,一列車隆隆地從高架橋上駛過。離開鎮遠,驅車向東,今天目的地是湖南的芷江。一路上潕水忽左忽右地伴著我們,縱然稍有離去,不多時又見到了它。這一路丘陵起伏,高高低低的田地被細致地照料,綠的是青苗,金黃的是菜花,竹林挺茂,桃花艷麗,潕水串起了沿途的春天。芷江一帶是侗族聚集區,遠遠地就看見了侗家鼓樓,還有一座極長的風雨橋橫跨在寬闊的潕水上,據說這是全國最長的風雨橋――龍津橋。河邊一排吊腳樓,顯得十分破舊,這是芷江僅存的老街老屋了,據說當地正為是拆是修而傷著腦筋。可是不管是拆是修,老屋的主人們依然按他們的方式生活著。吊腳樓的河對面有一座天後宮,門樓的石雕極精美,據說這也是內地最大的媽祖供奉地。能夠在相距千裡之外供奉沿海的神靈,可見當年此地商業的通達與繁榮。在芷江還有一處不能不去的地方,那就是抗戰受降處。公路邊的門樓上,“凱旋門”與“V”字很是醒目。裡面的一座受降紀念坊呈“血”字形,以表明千萬人的犧牲。受降堂、簽字席布置的一如當年,讓人聯想起那八年的正面戰場,歷史的真實面貌這幾年來開始慢慢地恢復了。南京是抗戰受降的正式簽字地,可是作為南京人說來真是慚愧,那個值得中國人記住的建築,至今仍封閉在一大院中,外人不得入內,如此不受重視,難道是由於前政權的原因?我們走向懷化,這是潕水一路流經過的最大城市。潕水流到這裡,在受到一路鄉土山林的涵養後,已經是壯闊了許多,浩浩地奔流,向著它的結束,向著它新的生命。這時天已黑,城市的夜,光彩斑斕,投射在水面上,也成就了片片五彩的光斑。在鄉土裡走了幾天,對城市的噪音、氣味、擁擠感到不適應,繼續驅車趕到黔城。在黔城住進了鎮招待所(30元的標間),早起來到院子裡走走。見左面一顆高大的銀杏,郁郁蔥蔥數百載,右邊一座明代的鼓樓,晨鐘暮鼓幾百年,院子裡還有一顆蒼勁盤曲的鐵樹,更是已有千年。不禁感慨,能住宿於此間,與這些古物為伴,可真是大大地超值。正流連間,管理員又將我帶到一處,指著地上說:這裡是一口千余年的古井。注目看去,只見一破敗的水泥板將一井口遮住,不禁大驚,這裡竟然有如此多的千百年古物。可惜啊可惜,如此資源,如在他處,早已圍圈起來,作為增加GDP的大好源頭。這黔城古稱龍標,吟誦著“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王昌齡,就曾在此任龍標尉,那棵高大的銀杏樹下立著他的塑像,高冠長袍,手持書卷。其實黔城最有名的是芙蓉樓,而樓之有名卻是由於王昌齡的那首詩――《芙蓉樓送辛漸》,詩裡的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則成了千古名句。芙蓉樓立在潕水邊,綠蔭掩著畫檐,河邊的一條小道通向樓閣。不知詩人當年也曾走在這條道上,依依送客,看著潕水帶走了那遠遠的帆影,並留下了那膾炙人口的詩文。黔城還有幾條老街,從古城的中正門穿過,見一條青石板路彎彎地繞了進去,兩側的房屋或粉牆深院,或板牆黑瓦,均顯得破敗,亂糟糟粗細不等的電線牽掛在家家的房檐下,給老屋傳送著現代文明的內容。南正街比較熱鬧,沿街許多店鋪。小吃店熱氣騰騰,誘人的氣味引得胃中饞蟲不安;百貨店依舊是老式櫃台,多年的使用將漆面斑駁,不過櫃台裡的貨品已換了新潮;老供銷社裡一垛垛的瓷碗碼放得整整齊齊,天窗投下的一束光將昏暗的貨品架照亮,紅紅綠綠的塑料暖水瓶默默地排列,門外的粉牆上方幾個大字標語“高舉XXX思想XXXX前進”,使人覺得仿佛置身於幾十年前。我們又到了河邊,時近黃昏,西邊打下的陽光將河水投出一片金斑,閃閃地耀眼。這裡是潕水與清水江的交彙處,河面自是寬闊了許多,不時船來,激出層層波紋,“突突”地響著駛去,只留下漸漸平復的漪漣和淡淡的燃油味。
河灘旁有著開闊的平地,田地裡或綠或黃,生機勃勃。潕水與清水江彙合成的沅江向東流去,不遠處又是一波接一波的山丘,再往那廂去,該是雪峰山脈罷。
潕水向東,流經湘黔,哺育了兩岸,也哺育了那裡的苗族侗族。我們伴著潕水一路行來,看它從涓涓細流成為寬闊河流,終於到了她的結束。雖只短短的幾天,卻見識了她的成長和生活。潕水向東,生命來源於水,生活離不開水,潕水給我留下印像最深的,不是映紅水面的桃花,不是蒼翠欲滴的峭壁,不是高峽裡的平湖,不是水邊的古建築,而是沿水常見的鄉間小渡口。河面不寬,河水清澈,一船一漿穿梭水面,普普通通,平平凡凡。老鄉們上船下船,老鄉們來來往往,對他們來說,這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是船與水平平凡凡的交織,可就在這普通平凡裡,人與水在交融,交融著人與水的感情。潕水向東,一路經過鄉村、經過城鎮,她帶給人們以便利和生活,可是人卻帶給她傷痕,帶給她污濁。見到河床被采沙船挖得支離破碎,條條裸露的亂石,仿佛給她光潔皮膚拉出傷痕;見到傾倒在河邊的垃圾,紅白塑料袋玷污了河灘,仿佛給她整潔衣衫綴上補丁;見到滾滾的污水,從城鎮注入原本清澈的河水,仿佛將她的美貌胡亂塗黑。越往下游,河面越寬,河面的漂浮物也越多,難道河流也如同人一般,隨著成長,也從單純變為心裡藏著各種內容。潕水向東,在這短短的幾百公裡,就有大大小小的大壩水庫五六座,用來防洪、灌溉、發電、行舟、旅游,使她為人們造福。這些鋼筋水泥的建築攔蓄著潕水,不讓她自由的流動;改變著潕水,使她從清淺變為深邃,從身邊的窄流小河變為寬闊湖面。潕水,你喜歡這樣嗎?再見,潕水。這次陪伴你的過程,有了與以往不同的體驗,留下了深深的印像和回味,希望下次再見時,能給我更秀麗的面容和風采。與師嫣他們也該分手了,相識數年後的第一次同行,留下了深深的記憶,為長,為師,溫暖在心,受益匪淺,將伴這潕水在心中清澈地長久流動。同時也謝謝二位女士,她們以特有的細膩,使得這次行程增添了活力,增加了舒心。再見,潕水;再見,師嫣。他們將回長沙,而我,則走向早已心儀的另一處湘西邊城――鳳凰。補記:
那是在沿潕水行時,我在車子後排,與前排的師嫣聊著天,說著關於寫游記的事。忽然,幾個字冒了出來,“我的游記叫與師共潕,怎麼樣?”,“好啊,這個標題很好”。於是,有了這篇游記的最初幾個字。
可是回來後,只是想著而沒有碼字,直到現在放假,方才還上欠賬。已是過了大半年,又到了該准備今年出行計劃的時間,呵呵。
2007-2-9

(春到舞水)

(受降紀念坊)

(潕水的結束)

(鄉村小渡)

(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