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隨想錄(四)宋朝方塔

作者: 丙子秋

導讀在上海的西南角,有一個見證了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古鎮——松江。 古時候它有一個更詩意的名字——雲間。曾經的松江府是上海的行政經濟中心,憑借著棉紡織業的興盛,“衣被天下”聞名遐邇。 高中三年,我都是在松江鎮上度過的,恰逢古鎮發展的重要時期,可說是變革的見證者。現在回想起來,一些對當時古鎮的記憶也逐漸在現實中慢慢變化甚至消逝。 宋朝方塔方 ...

在上海的西南角,有一個見證了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古鎮——松江。

古時候它有一個更詩意的名字——雲間。曾經的松江府是上海的行政經濟中心,憑借著棉紡織業的興盛,“衣被天下”聞名遐邇。

高中三年,我都是在松江鎮上度過的,恰逢古鎮發展的重要時期,可說是變革的見證者。現在回想起來,一些對當時古鎮的記憶也逐漸在現實中慢慢變化甚至消逝。

宋朝方塔方塔園與我們學校僅一街之隔,在教學樓上課時,向窗外望去便可見方塔屹立於遠處,宋代的塔身古樸而典雅。整個高中階段,我幾乎可以說日日與方塔形影不離,得以從各個角度觀賞它,而方塔就像是一件出自於大師之手的藝術品,讓人越看越有味道。方塔建於宋代熙寧、元?年間(公元1068—1094年)。塔高42.5米,塔身分9層。每層四面辟有壺門,門內通道上施疊澀澡井,設有木梯,可層層登高。仰觀塔身外形,古樸秀美,高聳入雲。頂部有高達8米的塔剎。為南方古建築所少見,是全國保護最好的古塔之一。現今方塔屹立在松江區城東的方塔園中,這裡當初是興聖教寺寺址,然而如今人們所游覽的方塔園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寺觀園林,其中並沒有成規模的寺院建築。由於抗戰期間,日寇對松江進行狂轟濫炸。轟炸過後,除了方塔與照壁幸免於難以外其他古建築都蕩然無存。1978年政府在此開拓和興建了占地160余畝的園林,以方塔為中心,四周組合松江各處殘存的古代建築文物群。我去過方塔園不下3次,對其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全園布局以方塔為中心,塔的南部有明朝的照壁和天妃宮等,整齊的花崗岩道路正對塔身直通至南門,厚實開闊而不失古韻。塔的北部有一“護城河”,為園中的主要水系,河邊點綴著水榭廊亭等建築,與古塔造型風格保持一致,“護城河”外是一片極其開闊的草地,有一定傾斜角度,我認為這是類似西方台地式園林的造園手法,使整個園林的層次感凸現,草坪為觀賞古塔的最佳處所。塔的四周還有節奏的布局有許多古建築:其中明代建築"蘭瑞堂"為清初江西巡撫朱春的住宅,面闊5間,進深7架,柱子與梁木大部分用楠木制成,頗有特點,俗稱"楠木廳"。整個園林核心地帶有一長廊貫通,起到了分隔空間的重要作用,長廊狹長而多變,與園內其余空間進行對比,當人們穿越至主要空間時,頓覺豁然開朗。長廊開有漏窗,漫步其中,移步易景,很有蘇州滄浪亭的感覺。方塔園內的小品建築不得不提,在園內起到了點綴環境、活躍景色、烘托氣氛、加深意境的作用。南面臨塔的明代照壁,是具有藝術價值的磚刻建築物。上面精雕細琢有走獸、樹木、花卉和珍寶物等。中間刻一巨獸,長著鹿角、獅尾、龍鱗、牛蹄。張著大口,露著尖齒,睜著銅鈴般的雙眼,呈現凶猛的動態,從其挺拔的雙角看,酷似龍的形像。圍繞這只巨獸的其它動物和花卉寶物,會使人想到古代神話中的意境。據說這個怪獸叫"貪",它貪得無厭,什麼東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邊看到紅日,凶猛撲去,終於蹈海而亡。照壁與古塔一小一大,一橫一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關系。蘭瑞堂門前的大小美女峰石,原是明代畫家孫克弘別墅中物;長廊向北有一座小花廳,廳外白粉牆內的5座石蜂,人稱"五老峰",是明代畫家顧正誼的濯錦園廢址遺物,今均被取來點綴方塔文物公園園景。方塔的美在於整個園林之美,疏密有致的布局,以小見大的空間配置,這正是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精髓所在。



(松江方塔)



(程十發先生畫作中的方塔)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