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廈門

作者: 極速飛車

導讀“尋找半枚餡餅的氣息,遇到一杯咖啡的夢境,在午後三點三十的陽光裡醒來,babycat的落地玻璃前,聽見光陰滴落的聲音。”為什麼去廈門?是為了去鼓浪嶼、去廈門大學、去集美;是為了嘗遍鼓浪嶼上所有的美食,走遍每一幢老宅;是為了尋找真實的廈門。 飛機把我從陰霾的上海帶到了陽光明媚的廈門,天真的很藍,透過機艙的玻璃窗戶,一直滲透到我心裡。 廈門大學, ...

“尋找半枚餡餅的氣息,遇到一杯咖啡的夢境,在午後三點三十的陽光裡醒來,babycat的落地玻璃前,聽見光陰滴落的聲音。”為什麼去廈門?是為了去鼓浪嶼、去廈門大學、去集美;是為了嘗遍鼓浪嶼上所有的美食,走遍每一幢老宅;是為了尋找真實的廈門。

飛機把我從陰霾的上海帶到了陽光明媚的廈門,天真的很藍,透過機艙的玻璃窗戶,一直滲透到我心裡。

廈門大學,被喻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背靠南普陀,面向大海。晚上我獨自走到校門前,顯得很熱鬧,小吃店,飾品店,還有臨時擺出的地攤,就像一個集市,從門前一直到演武路口,燈火輝煌的。成群結隊的廈大學生,吃完晚飯,出來走走,這樣的感覺對於像我這樣的旁人來說肯定不錯,而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已經習慣的變成了一種生活,就如同我住校的時候每晚逛逛東方餐廳和三期門口的感覺差不多。

回到youth hostel,逗逗那只叫做“伍佰”的犬,很有意思。

第二天下雨了,下得挺大的,我去了集美。雨中的集美很寧靜,街道被雨水衝刷得一塵不染,一個人行走其間,耳邊聽到的也只有雨水打在地上的聲音。漸漸得,還傳來了讀書聲,那是集美中學在上課的孩子們。很漂亮的一所學校,紅磚外牆,讓我想起了我的高中。

懷著“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天民之職”理念的陳嘉庚先生,先後創辦了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抗戰爆發後,國難當頭,又奔走呼號,不計個人得失。他的墓就在集美解放紀念碑下,碑上是毛主席應陳先生的要求題寫的。落夜歸根,生於斯,葬於斯,這應該是他最好的歸宿。

回到市區,雨還是下個不停,雨中的廈門能給人不一樣的感受,那是一種遠離了世俗的清淨。依舊走到廈大門前,三三兩兩的學生,打著雨傘,匆匆走進校園,消失在遠處,還時不時會有幾個僧人從你眼前晃過,讓你都不能相信自己究竟身在何處。

打著傘,走進南普陀。對於佛教,對於廟宇,在我眼裡也只是走過看過而已,那些所謂的在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不知是否嘴裡念著菩薩,心裡想著上帝。徑直穿過廟宇,登上那座五老峰。此時,雨雖下得小了,遠處的大海卻還在迷霧之中,能分辨清的也只有山腳下的南普陀和廈大,即便這樣,還是讓我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尋找最真實的廈門,那應該是以一種信馬游韁的狀態漫無目的瞎逛,走到哪算哪,絕不要捧著地圖問人路。將自己迷失在這個城市之中,這樣的話,會不經意間多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但卻永遠不會錯過環島路,不會錯過胡裡山,不會錯過廈大,更不會錯過鼓浪嶼。

於是,當你懶懶得坐著車,經過輪渡時,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下車,跳上開往鼓浪嶼的渡輪。這個小島沒有車馬喧囂,只是在白天游人如織,人潮如湧。如果傍晚時分,漫步在老宅與巷子之間,或許會聽到鋼琴聲順著牆裡的樹枝飄出。再晚點,八九點的樣子,巷子靜得能讓人發慌。

鼓浪嶼本身卻是守得住寂寞的。那些前塵往事,事如秋夢,早已灰飛煙滅,只有那一幢幢屋子,靜靜得停留在那,洞察世事。可惜的是,如同人年老了一般,雖飽經風霜也終究班駁陸離,有的也最終難逃在風雨中轟然倒塌的命運。還有那些藏在巷子深處,只有島上居民才能找到的地道小吃:沙茶面、面線糊、碗糕、土筍凍…… 他們同那些老宅一樣,無不散發出閑散鎮定的氣質。

雨水終於停止了它降落大地的步伐,雲層間也透過了陽光的一縷微笑。午後,推開babycat的門,那只小貓躲在一個角落,眯著眼睛,偶爾碰碰它,便睜開雙眼,打一個哈欠,“瞄”得叫一聲,然後繼續睡自己的覺。在靠窗的位子坐下,要上一杯拿鐵,還有各種口味的餡餅,翻翻那一篇篇過往的留言。留聲機裡傳來唯美的樂曲,時間在這裡像是被放慢了一樣,一曲終了,我聽到手表中“滴答”的聲音。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