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筆記 12:普寧、揭陽故事》
普寧市的市區稱為流沙,令我聯想到流沙河。流沙街頭高高的白皮樹令人氣爽。有一種樹冠展得很開結紅花的樹,紅花落地,眾人撿拾,他們說,這叫木棉花,燉排骨吃治咳嗽。
希冀覓得神話傳說,前往麒麟鎮。結果,就是公路邊一小片低矮的房屋,連個麒麟毛也沒粘上。泡在鹽水裡的黃梨,飽滿而黃澄澄的,讓人感到脆嫩多汁,買一只嘗嘗,味道一般。
到洪陽鎮,找“普寧學宮”,摩的把我送到“普寧縣城隍廟”,這城隍廟翻修一新,面積很大,外面是繁華的老街。郵遞員告訴我,“普寧學宮”在洪陽初級中學的校園內,今天是星期日,進不去的。
洪陽是普寧縣的老縣城,房屋太多了,初級中學很偏僻,我在烈日下暴走許久,沒找到。太陽偏西時,一群在路邊蹦蹦跳跳玩甩的小處女為有人參觀她們就讀的學校而自豪,自願帶路,穿過無數條街巷後,一哄而散。
學校大門上鎖。正好有個小男孩路過,聽完我想參觀的敘述,對著木門上的觀察口狂嚎:“撈--篩唉,撈--篩唉……”其聲凄厲,被我喝停:“會喊壞嗓子的!”他找來一名小小孩,然後用腳撐開門角,小小孩艱難地鑽進窄逢。我擔心他力氣使盡,小小孩的腦袋肯定會被門夾裂。
小小孩進去,再無消息。校外民房門口有個姑娘正擰開水籠頭接水,且問問她。她從木門上的觀察口指著裡頭說,那裡有塊古石碑,那裡有株古樹,那裡有棟古屋。她又領我看石牌坊,上面刻著“普寜縣立中學”幾個字。一聲炸雷,有個中年男子怒吼,姑娘疾走,壞了,涉嫌拐騙少女?原來是水溢出流滿街道。
校邊巷內民房,牆上有字,“方方同志故居”。不遠處是“方氏宗祠”。
前往揭陽市,在“馬牙”汽車站下車,順著“馬牙”路進城,住在“進賢門”附近。周邊擺滿賣水果的攤位,果販去掉柑子皮,把柑肉分成獨立的瓣,串在細細的竹簽上,入鹽水浸泡。不僅僅是方便客人,再酸的水果經過中和都覺得可口。柑子皮賣給果脯廠腌制陳皮梅。潮汕地區關於水果吃法的研究精深無比。
到雙峰寺,後院有放生池,池裡養著的上百只烏龜都伸長脖子,睜開綠豆大的眼珠,東張西望。漂亮的老街縱橫交錯。城中心的房屋帶騎樓,人行道上方是二樓的樓板,街道潔淨、安靜,手工藝作坊裡叮叮噹噹的敲打聲富有節奏。城邊緣街道的店鋪後面是一座座獨立的院子,其中有當小學校用的,正是放學時間,被我混進去看個夠。丁日昌府的核心建築是一座像電影院一樣的大房子,圍牆內側建有非常多的小房間。禁城外牆的牆腳用大石頭砌到一人多高,上面是磚牆泥牆。這天不是開放日,揭陽學宮的門衛不讓我進去。揭陽別稱榕城,榕樹遍城。
乘車往揭東縣縣城,這裡比揭陽城差遠了。乘車到炮台鎮,當地人說,沒有炮台。郵政所郵遞員說,確實沒看見過炮台。他們建議我去碼頭問問。碼頭的旅客、水手商量了半天,答復說,汕頭城裡新修了一座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