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大研古鎮
麗江古城大研鎮坐落在玉龍雪山下麗江壩中部,北依像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臨數十裡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是麗江行政公署和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所在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古城以江南水鄉般的美景,別具風貌的布局及建築風格特色,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等稱號。
當你漫步古城,眼前呈現出一幅古樸,典雅,幽靜的畫面。納西風格的民居鱗次梯比,清清的溪流穿城過巷,一座座小橋如彩虹橫跨小溪,排排垂柳在清風中搖弋。無數小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晃若迷宮。古城中店鋪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滿目,尤其是那晶亮閃光的各式銅器及花樣翻新,款式新穎的各色皮革時裝,吸引著眾多的游客。擅長經營買賣的納西婦女們沉著地討價還價,一樁樁生意就在她們自信的笑容中作成了。在幽靜的深巷裡,不時看到身披七星披肩的納西老人,或三五成群,玩著一種古老的紙牌游戲,或神態悠閑地在古城中漫步,或獨坐在屋檐下,若有所思。在古城幽雅的環境裡,人的心境頓時變得舒適而歡愉了。在敞開的院門中,你可以看到納西人家的庭院裡那爭奇鬥艷的各式花卉給你一種“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感受。
麗江古城始建於南宋,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歷代均為滇西北的政治,軍事重鎮和納西,漢,藏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的樞紐。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金沙江進入麗江,曾在古城一帶駐軍整訓,至今仍留下許多相關的納西語地名。元初,古城居民至少已有千余戶,明初,古城街道建設和集市貿易已初具規模,至明末已呈繁榮景像。大旅行家徐霞客記述麗江古城:“居廬駢居,榮坡帶谷”,“民房群落,瓦屋皆比”。由此可見,? 當時麗江古城已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高原集鎮。由於古城處於滇川康藏交通要衝,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重鎮。自輕代初葉以來,商旅雲集,各路馬幫往來不斷,大研古鎮成為重要的貿易中轉站。木裡,源鹽,永寧,下關,大理,維西及中甸,拉薩等地客商彙集於此,交換各種土特產品及日用品,曾一度成為內地通達印度的重要集鎮。大研鎮在土府時代不築圍牆,四周的高山可以作為天然屏障。據傳,麗江世襲土司為木姓,木字若加上框,即成為“困”字,木府便因忌諱而不設城牆。
麗江古城指大研鎮,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面青山環繞,一片碧野之間綠水縈回,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古城始建於元初忽必烈南征雲南大理之時,於南宋時期初具規模,自古就是西南重要政治和經濟中心,四方街、麗江軍民府(木家院)是歷史的見證。中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麗江游記中寫道“宮室之麗,擬於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櫛比”,是對當年麗江古城之繁盛景觀的真實寫照。
有別於中國任何一座王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體制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古城布局中的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經絡”設置和“曲、幽、窄、達”的風格;建築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在中國現存古城中是極為罕見的,是納西族先民根據民族傳統和環境再創造的結果。
古城中心,由整齊繁華的鋪面圍成一塊方形街面,稱四方街,這就是由於麗江地處滇川康藏交通要道的結合點,自清初,就有四方商旅來這裡貿易,使麗江古城成為滇西北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手工藝品產地。納西語稱? 這裡為“工本”,那意思即是“倉庫聚集的地方”。藏族地區的毛紡織品、山貨藥材從麗江轉銷內地。西雙版納、鳳慶、下關等地的茶葉、日用百貨從麗江運往藏區。麗江古城處處閃耀著民族團結進步的光輝。四方街是大研鎮的中心,像征著“權鎮四方”,而“田方街”卻是游人不應錯過的所在,那裡是麗江有名的貿易市場,身著五顏六色民族服裝的各族人民在此交易商品,是大研鎮最熱鬧喧嘩的地方。 四方街街面寬廣,主街有四條,向四周輻射。每條街道又分出許多小街小巷,街巷相連,四通八達。每條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夏季無塵土,顯得光滑平整。四方街上,仍保留著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裝置,可以定期清洗街道,保持古城潔淨,十分省力。
古城民居的特色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它們多以院子為中心,內向的庭院 組合,廈子(外廊)是納西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北京的四合院和當地土木結構特色於一體:正房堂屋,兩旁側室,走廊寬敞,天井宏亮,門窗多精雕細刻花鳥圖案,門樓修得富麗堂皇。納西人生在花的王國,又酷愛栽花種草,幾乎每家庭院都擺著盆景花卉,濃綠中亮出五顏六色的芬芳。
發源於城北的玉泉河南流至城頭雙石橋下,分為西河,中河,東河三條岔河穿城而過。每條小河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繞巷,入院過牆,流遍全城。條條街道見流水,戶戶門前有清溪。清澈的溪流為居民用水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增加了空氣的濕度,調節了古城的氣候,還有利於防止古城的火災。建於明清時代的300多座大小石拱橋,石板橋跨於清溪之上,顯得古樸而恬靜。
麗江古城建築最奇的是造城建鎮者巧妙地調用了清澈的玉泉水。當淚淚泉水流至城頭雙石橋下時.人們將泉水分做三叉,分別穿街過巷,就像人體的經脈,泉水流遍全城千家萬戶,形成居民洗菜用水最遠不過50米的便利條件。當你徜徉街頭,隨時都有水的陪伴,或在旁淙淙歡唱,或在下潛游路中,令人心馳神往。水是人類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資源,有水才有生命,才有生活,才有蓬勃向上百花紛繁的希望。水,不僅使大研古鎮不斷注入新生的朝氣,也成為大研的佳妙美景。泉水環繞連接每家門庭,開門即河,迎面即柳,形成高原水鄉“戶戶泉水,家家垂柳”的特有風采。他們用水十分講究,名為三眼井,即泉水噴湧的第一眼井供飲用;下流第二眼井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嚴格分開,不准亂用。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繞民家,自然處處以橋通路。大研保存了許多座明清的石拱橋,雖經幾百年的風雨剝蝕、兵火焚毀,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壞,石橋如故,至今依然雄跨主河,為這個“中國的威尼斯”、“高原姑蘇”贏得一份古樸的壯麗。
束河古鎮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後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
它位於麗江古城西北四公裡處,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度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範,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鎮海拔2440米,核心區約5平方公裡,近千戶人家,約3000人。地理坐標:北緯26度55分,東經100度12分。年平均氣溫12.6度,最高氣溫(極端)32.3度,最低氣溫(極端)零下7.5度。7-9月為雨季,其余為旱季。氣候特點: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干濕季節分明。
束河坐西朝東,背風向陽,村後山麓為玉龍雪山余脈,山奇水秀,植被茂密,白沙岩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像,堪與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後、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馬鞍、皮衣、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滇藏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商品,撫今追昔,讓你浮想了翩。
以上兩個地方是麗江旅游必去的地方,其他的如白沙 幕府什麼的就不做詳細介紹了.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2)

(束河)

(束河2)

(束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