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大年初一出門走走,可考慮到屆時很多地方將人山人海,雖說要熱熱鬧鬧過年,但也不表示就得去看滿眼的人群吧。忽然記起曾在電視上提起過的南彙新場鎮,似乎也是個頗有特色的水鄉古鎮。於是上網一查,信息不是很多,主要是介紹新場起源於當時江南最大的鹽場,至今尚保留著一端明清老街。水橋駁岸是當地的特色,被上海文物專家譽為家門口的文物。還在網頁上讀到新場是上海最後一片未開發的古鎮,這“最後一片”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也不能搶不到第一就先占最後嗎,上海的古鎮多了去,誰知道啥時候又冒出一個),但說明這很可能是個冷門的去處,正合我意。
從市區直接到新場的車很多,但是都不從我家附近過,於是先坐車到周浦,再轉滬南線(其實周浦到新場的車太多了)新場下就是。汽車停在一個十字路口,眼前都是新商品房?!在當地人的指點下,先往南也就是右拐到一紅綠燈處(牌樓西路)再向東走即可。十來分鐘後,我就站在了一座高大的牌坊前,古鎮游就此拉開序幕,也是豬年的第一次出游。
這座牌坊名為三世二品坊,看上去有點新,但上面的文字卻明白地寫著是明代萬歷年間建的。牌坊右側有塊當地文物部門立的小石碑解開了我的疑惑:所謂三世二品是說明朝新場朱家祖孫三代均官至二品,估計當年這家人很得意,就立了個牌坊自我表揚一下,順便流芳百世。可惜的是原來的老牌坊在七十年代被拆除了,這是近年來補建的,由此可見這片未開發的古鎮也即將告別她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年代了,而那家三世二品的老祖宗倒是作了件福澤後代的好事。
穿過牌坊,後面就是古鎮的小街,窄窄的,也就四五米寬吧,兩側臨街的底層大半是小店鋪,從店招牌上看多是理發店、小雜貨/食品店,不過因為年初一多未開張。一路上經過了醬園、當鋪,都大門緊鎖,不知是景點沒有准備好還是過年的原因。正奇怪水鄉怎麼沒見水時,我走到了洪福橋—一座古樸的石拱橋,橋下流淌的是古鎮三條市河之一的洪橋港。新場的介紹中有一句“十三牌樓九環龍”,九環龍即指市河上眾多的石橋,建於明正德年間的洪福橋就是九環龍之一。橋南是第一樓茶館,掛著百年茶樓的條幅,沒去考證茶樓真有百年歷史,但至少其建築風格和洪福橋和周圍的民居還算融洽。想來如能邀上三五知己在茶樓上品茗聊天,甚或只是一人獨坐望著水鄉發呆都是不錯的享受。
跨過洪福橋,依舊是老街和民居,只是這面的店鋪少些,觀察下多數人家的一樓是廚房和客堂,我還在幾家的廚房見到了小時候老家用的燒柴的大灶。這裡很安靜,除了地上的前夜留下的星星點點爆竹的紅紙屑和遠處小孩放鞭炮的聲音,仿佛沒有讓我感到在過年。我見到的古鎮居民也以老人居多,他們把過年也當成平常的日子過,其實這本就是普通的一天,只是因為古人創建的農歷把它定為一年之始。是否只有老人們才眷戀著平淡的生活,堅守著古鎮的這片天地,年輕人大都搬離了古鎮,因為稍遠些就有很多新建的商品房。雖然我不希望古鎮都開發得像朱家角之類的迎合市場,但是缺乏年輕人的古鎮卻似乎少了些活力,但願如此原始的水鄉可別默默消失在歷史之中,也別因即將到來的開發變得市儈。
想著走著,沒多久發現又回到了滬南公路上的“北柵口”,不是有3公裡的河道嗎,怎麼一會兒就出來了?忽然發現了我的錯誤,哈哈,游水鄉怎能離開河邊呢?於是折回到洪福橋頭,沿著北岸往東行,經過了青龍橋,步上千秋橋。風景到千秋橋上豁然開朗,洪橋港在這裡和東橫港彙合了,在橋上北望,遠處隔著滬南公路是修復的道觀東岳廟。東港河岸邊是零星的農田,這裡還留有過去上海郊區的田園風光。在河邊漫步時我發現這裡岸邊下到河裡的台階有些特殊,別處的台階一般是個實心的水泥平台連著一端台階,而這裡的台階頂部連著的卻是一塊不厚的水泥板,踏上水泥板看著腳下懸空時我還有些擔心它是否結實。我猜這樣的設計是不是為了小船靠岸卸貨的方便吧,我找不到正式的解釋,隨便猜的,也許有哪位朋友知道個中奧妙。
走了一端東橫港後右轉回到河西岸,這裡是有百年歷史的新場小學,學校圍牆的外側有關於新場圖文並茂的介紹,很值得一看。看完介紹才知道我還只走了古鎮的一半,繼續前行回到了牌樓西路,又見三世二品坊。我先前走過的是牌坊的北面,隔街南面也是古鎮。我再次鑽進了古老的小巷。
這裡更熱鬧些,街邊的房屋也比較高大,不經意間抬頭經常能看到高聳的碼頭牆,而且一路上經常看到有當地文物部門立的XX宅第的牌子。多數宅子的門臉都不大,但是走進去後會發現很深。因為當時規定平民的房屋門面不得超過3開間,但是對進深沒有規定,所以財力雄厚的人們就把宅院越建越深。現在這些昔日的豪宅或是被多戶人家居住,或是改為老年活動室,或是破敗得已空無一人。但仔細觀察下,還能見到原本雕梁畫棟和精美磚雕的殘留,有些裝飾還有明顯西化的痕跡,比如那些柱子那些陽台的護攔。在這些老宅子中穿進穿出,我仿佛在與歷史進行著一次次的交流,那麼多巨賈富豪今天都不知在何處了,我們只能從幾百年的老宅中去想像他們曾經歷的點點滴滴了……
老街的盡頭是南山寺,寺廟目前雖還在重建當中,已能看出其規模頗大。“南山雪霽”本是新場十景之首,可惜今年是暖冬,上海連場雪都沒下過:( 跨進廟門,香火鼎盛啊!這裡比古鎮的任何地方都熱鬧,新年祈福該是所有中國人的願望吧。在寺內的空地上放滿了刻著捐助人名字的石碑,粗看了下發現除了捐贈錢財之外,還有捐正梁、大門、匾額等等,想來此廟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在廟裡走了一圈,宗教這方面我還真沒啥見地,雖然寺廟去了很多,在我看來布局都差不多。這兒的建築基本都是新的,但是廟後面的兩株銀杏絕對有好幾百年了。
從南山寺出來,我再次折返古鎮。剛才走了一段是不靠河的新場大街(其實古鎮基本就是以新場大街為軸線的),這次我將從河邊逛回去。這裡的河水也許是上游的原因比北面的更清些。河兩岸也精心整治過了,柳樹和桃樹相間而植,雖然才正月初一,可性急的柳芽已經露出了嫩綠色,呵呵,暖冬啊。
這段河道有點意思,大部分的臨河建築似乎都是房屋的後門部分,正門都開在了新場大街上了。民宅相連,沿河長長的一片,從一個個小院或是連到河面的石階梯可以分辨出是不同的人家。不過一二十米,就有一座橋橫跨小河,橋的形式多為比較簡單的平橋,很多都只有單邊的護欄。到包橋港附近,又是兩條河流的交彙處,一座較新的紅色木橋和一座有些年代的單欄石橋相遇。立於橋上四望,不遠處就是新場大街上的包家橋,還有從南山寺一路經過的各式小橋,向前隨著河道依然可見不少這裡特有的馬鞍式石橋,水鄉的路就在一座座或新或舊的橋下延伸。建築在這裡又開始有了變化,房屋顯然更為高大,一幢幢地似乎靠得更緊密了,樹木也不是新栽的桃柳,越來越多的是有點年頭的樟樹之類,樹蔭伸向河面,光線好像也被擋住了。而有些橋應該原本就是專為某家人所建,橋的另一頭是直接通到房屋裡面,橋下有栓船的石扣,有家人家還在緊貼著河面開了扇矮門(別人家的後門都要走段石台階才到河面),大概是當年為了方便人、貨的上下。一路走,我一路猜測這些房屋應該是先前看到的新場大街上的哪些人家,昔日這兒一定住的是大商戶,不然怎麼會擁有“私人碼頭”呢?
眼前的路突然地被牆堵住了,一幢類似鄉辦工廠的房屋硬是把岸邊小路截斷了,有點煞風景。但我旋即釋然,這不正是跟隨時代在不斷變化的水鄉麼:當年這裡是江南最大的鹽場,但是隨著海水退去漸漸演變為鹽商的交易聚集場所,繼而因其水路交通的便利成為有賽蘇州之稱的繁華小鎮,再後因公路交通的發展這裡漸漸冷落了,無論是面前這座小工廠還是計劃中的水鄉開發其實都是小鎮居民拓寬生存空間的方式罷了。雖然小廠和石橋流水老宅有些不協調,但卻讓我覺得這兒比那些讓人圈起來的“古鎮”要率真得多,自然得多。
穿過牆邊的小橋,又回到了峰火牆林立的新場大街。此時已過正午,大街上比先前更熱鬧了,耳邊聽到不少拜年吉利的話,小鎮開始她的新年了,我的古鎮之行也到此為止了。原想在這裡找家小飯館解決午飯,可是這裡的老板們大概認為過年比做生意更重要,路過好幾家小店都未開張,於是返回周浦,去“小上海”接著逛。

(馬鞍橋)

(洪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