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今年的春節早已過了立春,加之今年的冬天特別地暖和,幾乎就沒有怎麼冷過,所以把現在稱之為初春應該並不為過的。在這樣柳芽初現的早春時節,邀上三五好友同游西湖當為我難忘的回憶。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古來有之,只是到了現如今也許蘇杭已不能齊名。理由我琢磨著大概是這樣幾個方面,首先當然是杭州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西湖,從古至今,描繪西湖的詩詞歌賦何止千萬,西湖十景更是令人魂牽夢繞;其次,現在蘇州墓區頻繁,一到清明時節是人流眾多,以至於人們已經快要忘卻了蘇州江南園林的秀美之色,而更多的是對逝者的追念之情;再次,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可能政府在財政支出上比較寬裕,而蘇州卻不然。好了,閑話不說,當歸正題,下面侃兩句對杭州幾個景點的個人感受: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這是寫在靈隱寺天王殿前的一副對聯。靈隱寺和飛來峰這兩個景點連在一起,在西湖西北面,離湖不遠。靈隱寺又名“雲林禪寺”,為康熙大帝提名並御筆親書匾額。關於康熙提名的原因,比較傳統的說法認為:康熙在南巡時,到靈隱寺後山上登高攬勝,看到山下雲霧漠漠,寺院籠罩在雲霧和樹林中間,便題為“雲林禪寺”。禪寺始建於東晉(公元326年),到現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看到這裡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裡建寺,取名靈隱。後來濟公在此出家,由於他游戲人間的故事家喻戶曉,靈隱寺因此名聞遐邇。五代吳越國時,靈隱寺曾兩次擴建,大興土木,建成為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達1300 余間,僧眾達3000人。靈隱寺對於我來說是杭州之行最為重要的景點,它也不僅僅是景點,參拜佛祖是頭等大事。而參觀了靈隱寺之後我個人的感覺靈隱寺不愧是千年寶剎,名不虛傳。大殿規模宏敞,氣勢雄偉,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像,高19.6米,是以唐代禪宗著名雕塑為藍本,用香樟木雕成的,感覺應該是我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之一了。後壁為《五十三參》彩繪群塑,共有姿態各異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現的是佛經中善財童子歷經磨難參拜五十三位名師,終於得證佛果的故事。這座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鰲背,手執淨瓶的觀世音菩薩,她正在接受善財童子的參拜。而藥師殿中供奉藥師佛及日光、月光菩薩,合稱“東方三聖”,靈隱寺也是我國比較少數供奉藥師佛的古剎之一。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杭州之美美在其江南獨有的秀麗風光,更美在那叫人如痴如醉的西湖。當年白居易“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環繞西湖四周“三潭映月、南屏晚鐘、雙峰插雲、雷峰夕照、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斷橋殘雪、平湖秋月、曲苑風荷、蘇堤春曉”並稱西湖十景。現在還有新西湖十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當然,有很多景點都包含著典故,個人感覺三潭映月、雷峰塔、斷橋包括白堤、龍井都比較突出。其中特別推薦白堤和雷峰塔。“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被稱為西湖三絕。斷橋是白堤的終點,從平湖秋月而來的白堤到此中斷,故而斷橋是堤斷橋不斷。聽說由於斷橋所處的位置背城面山,處於北裡湖和外湖的分水點,視野開闊,是冬天觀賞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每當瑞雪初晴,橋的陽面已經冰消雪化,而橋的陰面卻還是白雪皚皚,遠遠望去,橋身似斷非斷,“斷橋殘雪”就因此而得名。沿著白堤泛舟南下,仿佛身臨仙境一般,詩興突發,卻又恨無古人之才,只好低吟兩句:西子不泛舟,天堂亦枉然。一路沉醉直到南岸登臨雷峰寶塔。
“煙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圖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關於雷峰塔和《白蛇傳》的故事家喻戶曉,雷峰塔知名度之高,和這個美麗的傳說也是密不可分。而這次游覽雷峰最大的收獲並不在於這個傳說,而是在於膜拜了佛發舍利子的阿育王塔。雷峰塔初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原本為吳越國王錢淑為奉藏佛螺髻發舍利子以祈禱國泰民安所建,原名叫皇妃塔,塔為磚木結構。2001年在雷峰塔地宮發掘出大量珍貴的文物,特別是舍利子。相傳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於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節中指骨。而雷峰塔地宮中供奉的佛螺髻發,即為佛祖釋迦牟尼的頭發遺物,即發舍利。這次能夠頂禮膜拜佛祖舍利,受佛光普照,也是一大功德。
三日之行,如臨仙境——
“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何日更重游,何日更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