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勾吳啟東南古琴川田常熟

作者: 見龍

導讀立勾吳 啟東南 古琴川 田常熟——新春常熟追古游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馨聲。曾多次到過常熟的我突然發現,原來唐人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描繪的竟是虞山腳下的興福寺(又名破山寺),而當年宋代米芾手書此詩已在乾隆年間勒石立碑於寺內,名句墨寶交相輝映。新春佳節休閑短線自 ...

立勾吳 啟東南 古琴川 田常熟——新春常熟追古游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馨聲。曾多次到過常熟的我突然發現,原來唐人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描繪的竟是虞山腳下的興福寺(又名破山寺),而當年宋代米芾手書此詩已在乾隆年間勒石立碑於寺內,名句墨寶交相輝映。新春佳節休閑短線自駕,第一天選擇了常熟。從上海市區出發,走中環經滬嘉高速轉沿江高速,僅一個小時便已在虞山上吃起鹹菜肉絲加爆魚雙澆面了。比起過去走滬寧高速無錫北下,時間和路程差不多減少了一半。虞山其實並不高,海拔僅270多米。然古話說的好,“山不在高”,虞山已是常熟的制高點了,山之東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裡青山半入城”的美稱,放眼山下,三分良田七分湖,從古至今常熟縣境平疇萬頃,歲歲豐收,從未發生過自然災害,史稱“常熟田”。久而久之,這個魚米之鄉被稱為了常熟。在虞山上,還可以看到吳王夫差將巨石一劍劈開成的“劍門”,晉昭明天子的“讀書台”,以及清康熙、乾隆御書賜額“文開吳會”、“道啟東南”等勝跡。不高的虞山能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仙則靈”。在虞山東麓有大概距今2000多年歷史的仲雍、言子兩古墓。細究仲雍、言子,他們可是真正的江南文明文化的創始人物。先說仲雍,商朝末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為讓國於弟季歷及侄昌(即周文王),自陝西到今無錫、常熟一帶建立了“勾吳”。周武王滅商後,尋找伯祖父泰伯、仲雍的後代,當他獲悉仲雍曾孫周章已繼位為勾吳第五代君長後,便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君,列為諸侯。從此吳國納入周朝版圖。周章卒後,葬於虞山東麓曾祖仲雍墓旁,常熟百姓為其樹立“古吳王周章陵墓”碑。仲雍可說是江南吳文明的開創者了。再說言子,春秋時言偃北上求學成為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位列“孔門十哲”之一,言子可說是用文學和禮樂啟迪東南文化的第一人了。自吳君周章起推算,常熟的建城史應該近3000年了,但常熟有人類生活的歷史有多長呢?我們一行自然將目標瞄准了虞山腳下的常熟市博物館了。從初一到初三,博物館還對外免費開放呢。書畫、陶瓷、玉器是博物館的三大強項,上萬件的藏品使得常熟這個隸屬於蘇州的博物館,卻可以與蘇州的藏品媲美(當然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確實漂亮)。在常博,我們知道了常熟境內有距今約55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的錢底巷遺址,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羅墩遺址和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吳文化遺址吳王點將台等。常博內的良渚文化玉器、六朝青瓷和明代官窯瓷器,以及虞山四王、鄭板橋、文征明、任伯年等的字畫,更讓人覺得不虛此行。常熟是南方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文人墨客不勝枚舉,僅文學藝術就代有名人,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開“淺絳派”山水之先河,嚴澂創虞山琴派,錢謙益開虞山詩派,王翚領虞山畫派,林皋揚虞山印派等等,流派紛呈,不一而足。清朝時,60年一甲子間常熟竟出了四個狀元,為中國科舉史上所罕見。值得一看的是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家的“彩衣堂”。彩衣堂取自“二十四孝”中老來子彩衣娛親之意,為當時翁同龢孝養母親之所。大門內左右各刻磚雕一,左為“衣錦還鄉”,右為“赴京趕考”,概括了古代書香門第的最大追求。追古常熟,光靠中午的一碗面和若干當地豆腐干可不夠。常熟的叫化雞也是大大的有名,而說起叫化雞就非王四酒家莫屬了。典傳清代常熟有一乞丐因飢餓難忍,捕雞一只,欲食而無炊具調料,便在虞山腳下將雞塗上泥巴丟入火堆中煨烤。待火盡取出,泥殼自然脫落,雞肉奇香撲鼻,自此叫化雞便名揚鄉間。在王四酒家,點上一只內嵌蹄膀的叫化雞,配以酒店自釀桂花白酒,還有那微甜不膩的血糯米,談古論今好不自在。是夜微醺,散步古城。月光下方塔層疊九重,曾在山西看過應縣木塔,在意大利欣賞過比薩斜塔,也瞻仰過陝西法門寺寶塔,拜祭過尼泊爾的四眼佛塔,而這自南宋就屹立在常熟的風水塔,一定就是保佑當地富饒繁榮的吉祥地物了。在現代化的建築和傳統老宅中漫漫穿行,縣前街、縣東街、縣後街……街名依舊屋已變,而曾依托古運河的琴川七琴弦今又何在?“七溪流水皆通海”、“放舟落日偶徑行,吳下琴川古有名”古人描繪的常熟勝景現在卻只能在詩中畫中看到了!逝者如斯,驀然回首,上下數千年的琴川,似流水、似鐘馨、似古韻,蕩滌世間霧瘴,清淨我心眾心……



(三分良田七分湖)



(南宋方塔吉祥地)



(栩栩如生粉彩盤)



(衣錦還鄉彩衣堂)



(老街即逝古韻消)


精選遊記: 常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