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月(2)——登白雲山記

作者: welson2003

導讀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決定去登白雲山。白雲山可以說是廣州的像征,座落於廣州市區的北面,海拔384米,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從住處出發坐864路到外語學院下,就是白雲山的西大門了。 白雲山景區很大,所以我計劃用一整天的時間來登頂。有4個方向、3種方式可以上,可以從白雲山的南面、西面和北面上山,還有一條西面的徒步道。可以開私家車、坐電瓶車 ...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決定去登白雲山。白雲山可以說是廣州的像征,座落於廣州市區的北面,海拔384米,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從住處出發坐864路到外語學院下,就是白雲山的西大門了。

白雲山景區很大,所以我計劃用一整天的時間來登頂。有4個方向、3種方式可以上,可以從白雲山的南面、西面和北面上山,還有一條西面的徒步道。可以開私家車、坐電瓶車、或纜車上,當然我選擇徒步,從西門上、南面下,總裡程超過16公裡,共耗時6個小時。

我准備了登山杖,穿著快干衣、衝鋒服、登山鞋,就算去珠峰大本營估計也就這些裝備了。由於是假日,白雲山的游人還是很多的,不少拖家帶口,也有不少外地游客,徒步的人占大多數,基本多是休閑性質的,像我這樣全副武裝的暴走族還是較少的。

從西面登頂是比較平緩的游步道,很少有階梯,但缺點就是路途遙遠,總裡程超過8公裡,而從南面上的話最多4公裡。前半程一路走來非常輕松,山裡的空氣較為清新,所以有廣州市的綠肺之稱。

一路到達白雲松濤的地方,可以看到廣州市區已經將白雲山四面包圍起來,山下盡管高樓林立,山中卻如同郊野,可見廣州市政府對白雲山的保護非常用心。

開始衝擊最高峰、海拔384米的摩星嶺。

雖然山並不高,但連續幾百級的台階幾乎60度直達頂峰,頗有點泰山十八盤的意思。埋頭衝鋒,即使稍息片刻也是原地來回走動,不敢坐下以免懈怠。終於到達頂峰,基本沒有汗流浹背,這主要歸功於哥倫比亞的快干衣。

俯瞰廣州,皆在朦朦朧朧之中,怪不得叫白雲山呢,就算臨近的幾個小山頭也籠罩在如蒸汽的霧靄中。

從南面下摩星嶺,在一個三叉路口沒有注意,沿著西面的游步道又走回到起先衝頂的地方。原路返回比較傻,只好繼續走東面的游步道。這東西兩條游步道是為了讓車輛行駛或不登摩星嶺的游客繞到前山去的,我卻等於在中間登頂穿越後,下來又繞摩星嶺轉了一圈!至少多走了5公裡。

如果不是有點累的話,這樣的走法倒也非常值得,因為無論東西游步道還是中間的登山道都有不同的景致,游客只能選一而行,我卻一次三條走遍。

到了前山,也就是“白雲晚望”的地方,已經下午4點,南面的市中心區也籠罩在一片霧靄中,夕陽已斜,無意中應了晚望的美名。

這裡是白雲山索道的上站,所以就叫山頂廣場,這裡人聲鼎沸,另人意外的是許多人正在游戲:跳長繩、踢毽子、打羽毛球、扔套圈...反正什麼都有,此時的白雲山頂好像是一個全民健身場所。不知他們是怎麼上來的,好像一點不累,我卻累得最好有個擔架把我抬下去。

走在索道口曾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徒步下山。至少對得起這全副裝備:哪有拎著登山杖從纜車裡下來的!又不是滑雪。下山也有3條道:一條游步道,簡直可以用車水馬龍來形容,靠左是密密麻麻的下山人流,靠右是黑壓壓的上山人潮,中間是上下山的私家車——而且有的地方還塞車!另一條是登山道,名字叫“千尺蹬”,是條捷徑,台階多,光名字就把我嚇死;最後我選擇了一條通往一個廟的小徑,因為要收5元錢的香火費,走的人較少,好走而不遠,中間還可以燒香拜佛,名正言順地休息一下。

廟叫“能仁古寺”。我有些不以為然地認為:仁者且能古往今來又有幾人。不料寺中即有一人讓我心悅誠服:六祖惠能。沒有研究過惠能大師對於禪宗的貢獻究竟是什麼(肯定有的,否則如何稱為六祖),他年輕時候的這首詩足讓我折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曾在讀《浮生六記》時,對其中《中山記行》的印像頗為深刻,再加上家父有“少不入廣”的教誨,總以為嶺南之地物欲橫流、聲色犬馬,雖開中國風氣之先,卻也浸淫了太多的俗物,缺乏中原傳統文化的熏陶,真正的文化沙漠。然而六祖改變了我的這一看法。

在六祖像前恭恭敬敬地焚香跪拜,再不敢對廣東文化肆意評判。

信步下山,已是傍晚時分。在巴士總站看了一下站牌,就知道坐24路公交車轉864路就可以回到家裡,盡管第一次到這裡,對這種換乘卻已經是駕輕就熟了,就像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廣州。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