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北印度的足跡]三、紅色阿格拉

作者: newnewnewnew

導讀三、紅色阿格拉 從克久拉霍到阿格拉(Agra),歷時12小時。在這裡,我們度過了另一段讓人難忘的時光。這是一座有著古老輝煌的歷史見證的城市,它以寬廣、大氣的胸懷擁抱、接納了我們這些千裡而來的客人。而我至今仍對這裡念念不忘,因為這裡有西格裡古城、阿格拉堡,還有舉世矚目的泰姬陵(Taj Mahal Mausoleum)。 一種很奇特的印像,阿格拉就是那樣鮮艷的紅色,其實那不 ...

三、紅色阿格拉 從克久拉霍到阿格拉(Agra),歷時12小時。在這裡,我們度過了另一段讓人難忘的時光。這是一座有著古老輝煌的歷史見證的城市,它以寬廣、大氣的胸懷擁抱、接納了我們這些千裡而來的客人。而我至今仍對這裡念念不忘,因為這裡有西格裡古城、阿格拉堡,還有舉世矚目的泰姬陵(Taj Mahal Mausoleum)。

一種很奇特的印像,阿格拉就是那樣鮮艷的紅色,其實那不是泰姬陵的顏色,那抹紅屬於阿格拉堡和西格裡古城。

作為印度舊日的國都,阿格拉的確有它值得驕傲的地方。雖然從入城開始,就被眾多拉你去住宿、吃飯、逛街的人糾纏,且以一種執著無比的姿態在你旁邊陰魂不散,這些都讓你極端不耐煩。我們最終還是擺脫了糾纏,選擇了泰姬陵對面的一家客棧,一個大房間,沒有熱水,有轟鳴的舊式空調,每晚350盧比。

其實阿格拉也很熱,街道也很擁擠,沒有太多舊都的風範,這跟我想的不大一樣,我以為的阿格拉,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是很有氣勢和腔調的。

其實有氣勢的是它的建築,在時間的風雨裡保留下來,它們游離於這座城市之外,似乎卿本佳人,本就不需要那些街頭巷尾的陪襯。

西格裡古城(Fatehpur Sikri)的年代其實比泰姬陵更久。早在1569年,莫臥兒王朝第一任皇帝阿克巴大帝就開始建造它,但完成後因為水源的問題,14年後便廢棄了。西格裡古城和阿格拉堡一樣,都是紅砂石建造。它被譽為可與泰姬陵媲美,如今,它的廣場卻被當地人用來搭棚子賣東西。我們照例是光著腳進去的,但是GRACE的短褲被阻,她被要求系了圍裙。我在印度幾乎一直穿長裙,就暢通無阻。

關於GRACE的短褲,實在忍不住要說。我出發前一直告訴她,印度和尼泊爾都是比較保守的國家,他們不會習慣看到女人穿著暴露。她在瓦納腊西之後,就開始忍受不了印度的炎熱,似乎是從克久拉霍開始,她就換上了短褲。而且她一路撐一把雨傘,還有她金毛獅王一樣的頭發,半透明的長袖上衣,無一不引起路人的高度關注。

在長途大巴上,她經常穿著那樣的衣服,就去後面找連排座位橫躺著睡覺,有幾次,車上的乘客漸漸多起來後,就會有很多印度人圍觀她,跟看什麼動物一樣。她還兀自睡著,完全不知外界變化。我遠遠看到她被圍觀,也多半和加武對視一眼,愛莫能助,而且,她也不大聽我們勸,她覺得涼快更重要,我們就尊重她個人選擇。私心裡說,反正被看的不是我,但還是有兩次,我看到那些男人們猥瑣的笑容,我就很氣憤,狠狠瞪著他們。現在回想並加以推測,她該是穿那麼少的衣服走印度的第一人。

西格裡古城的她,就是那條很短的牛仔短褲。老實說,那天真的太熱了。更老實說,我其實忍不住把順序寫倒了,我們是最後去的西格裡,可是有什麼重要呢,那個炎熱的天,我們把行李寄存在山下的一個客棧裡,我們就上去了。

紅色的伊斯蘭建築,很大氣,很男性化。其實我覺得,建築有時候最能體現個性和性別。比如,風宮、泰姬陵是雌性的,布達拉宮、西格裡古城和阿格拉堡是雄性的。

現在回想,西格裡熱鬧的世俗景像,正是它人性化的一種體現,看現在的模樣,如果不是因為它本來的面孔,你已經感覺不到它皇族的血脈。不過還好,雖然人們見慣了它的紅色胸膛已經沒有額外的興趣,但同樣沒有人對它指手畫腳,沒有人在它身上揮毫潑墨,老實說,一直以來,我都很害怕那些“到此一游”的字眼。

我們其實是在西格裡之後離開阿格拉的,正是因為之前看過了阿格拉堡和泰姬陵,我們對西格裡本身的容顏打了折扣,但我愛世俗的人與事,廣場上人們討生計時的真實,還有他們在時間裡的從容,給我更深的印像。印度人和尼泊爾人一樣,他們總是有著那麼多的時間。

想來,同樣是紅色砂石打造,我卻更愛阿格拉堡(Agra Fort),在印度,有著眾多這樣骨骼的建築,我最愛的,始終是阿格拉堡——泰姬陵是白色的,德裡有個紅色阿格拉堡,它是仿阿格拉堡建的,但是那麼多紅砂石,還是阿格拉堡最漂亮,或許漂亮這個詞太膚淺,應該說她最有氣質吧。

其實我在阿格拉的第一個清晨,就已經與阿格拉堡有過一面之緣,只是在當時,我並不知道它是它。

那個晨曦中,我遠眺泰姬陵時,就看到了阿格拉堡,開始以為那是泰姬陵的一部分,在早飯後抵達阿格拉堡時,才恍然,原來這就是早晨看到的地方。

阿格拉堡全部采用紅砂岩,所以也叫紅堡,沙傑汗在此被關了7年。德裡的紅堡就是效仿它建造的。很宏大,有巨大的空間感,有細致到極處的雕刻花紋。站在它的頂端遠望,就是美麗的泰姬陵。美好的建築要有同樣美好的建築來陪襯,才更能顯出它的美。泰姬陵就是如此,它在阿格拉堡的陪伴下,更襯得膚如凝脂、風華絕代。當然,她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美女,不做比較。

裡面是皇宮,這裡有著壯觀的外表、寬廣的面積、優美的結構,卻孤獨地站在阿格拉的郊區,看著今天的泰姬陵高朋滿座、繁華熱鬧。可以想見當年沙傑汗在裡面關著的心情,讓人聯想起李後主的“雕欄玉砌應有在,只是朱顏改”,如果沒繁華過,估計還沒那麼失落吧,美人也都不見了,生與死的距離是最無法超越和挽回的。

離開,在阿格拉堡的門口,有個人拉住我兜售大理石的小雕塑,問他多少錢,張口說1000盧比,我轉頭離開。我不喜歡別人一上來就殺冤家的架勢,如果是這樣,那麼不但懶得跟他講價,甚至他無論出多低的價格,我都不想買了。結果他就一路自動講價:900?800?700?……非常誇張地一路到了100盧比,我微笑著擺擺手,坐上了TUTU,我告訴他,我真的不要買了。

這些都是世事真相的一部分吧,在那麼美和偉大的建築前面,日日相見,估計早忽略了她的美好。審美疲勞或許有,被世事牽累是更重要的一部分。

在記憶裡,印度的城市仿佛都有一種屬於它的顏色,這不是一種單純的想像,而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比如齋普爾就是著名的粉紅城市,糾德普就是著名的藍色城市。阿格拉有世界矚目的泰姬陵,但它的了不起和美麗,卻斷不止那座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沒有人說阿格拉是紅色的,但因為那些取之自然的紅砂石,這裡不是紅色城市又是什麼呢?

還有那些熱鬧,也是紅色的。凡是絢爛的,擁擠的,我一般都把它放到記憶的紅色部分裡,它們融在一起,自動吸納合成。最難忘的,卻不是這寫暖暖的紅,而是在西格裡古城遇到的那些學生們,我們一起合影,那些年輕的黝黑的面孔,還有我們的笑容,每次看,我都會心一笑,我給這些照片取名《民族大團結》,真是滿滿的溫暖和親切,這是比建築更恆久的記憶。

2007年2月26日 newnew 北京

旅行小貼士:

1、阿格拉堡和西格裡的門票都是5美金。

2、如果去西格裡,那麼可以帶上行李走,把行李寄存在西格裡城門口的店裡,給老板點寄存費。這樣離開時,可以取了行李,坐TUTU到路口,有阿格拉開出的到齋普爾的車。

3、進這些地方穿戴一定要整齊,如果穿短褲或短裙,那麼會在門口被攔住租用他們的一塊布裹著。

4、泰姬陵請等下集。

(阿格拉堡和泰姬陵)

更多圖片見http://***/u/3c7ba2550100091m



(早晨遠眺)


精選遊記: 阿格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