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元的一張票(票面價是188),很多人大呼值得,我和老公看完之後,大呼不值,總的來說,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形式大於內容,美其名曰“印像”就可以不知所雲,賺了別人的鈔票之後還可以讓人家覺得非常值得,大概也只有張藝謀一個了。山水實景舞台的確沾了很大的光,一上來的燈光音響效果就把很多人都唬住了。水中的屏幕和遠岸遙相呼應的合唱,那充滿少數民族風情的歌聲,和黑夜裡湖邊火把搖曳的感覺讓人充滿了遐想,於是大家又覺得很靈很靈的。不過倒是有一個場面非常之精彩,值得一提,那就是很多條紅綢橫跨江面,從水裡忽然浮出,像是連接了兩岸,水手們足踩竹筏,像拔河一樣,拉扯著紅綢前行,表現出百舸爭流的場面,合著充滿激情的音樂,非常具有震撼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場面持續了很久,水手們來回的劃來劃去,不斷地變換姿勢,還有挑起水花,變化綢緞的樣子,為的是支撐起一個聲勢浩大的開篇,但是作為一個將近10分鐘(不確定,因為水手們反復劃來劃去讓我覺得這個篇章很長)的篇章,實在是讓人不知所雲,雖然眩目的紅色給了我們巨大的震撼,但是最終我還是不知道他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也許張藝謀覺得光這個形式就夠群眾們感慨萬千了。水面上可以組合變化的舞台,遠處山下不斷變化的燈光,搖曳的歌聲飄蕩在夏日清涼的夜裡,總的來說還是讓人覺得非常的美好的,只是,形式大於內容的演出,讓我們覺得這150元的票價有些太過坑人。演出結束的時候所有的群眾演員抬著竹筏走過台前謝幕,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白天種地,晚上來這裡演出,不曉得張藝謀一場給了他們多少的演出費呢,我想總之不會太多的。屏幕上放著張藝謀和另外兩個導演,這些默默無名的人,每天這樣任勞任怨的演出,我們的掌聲究竟是給他們還是給張藝謀更多些呢?這樣說起來,張藝謀買下這裡的土地,培訓這些農民,以這樣一種文化的形式在中國人民文化缺失的心裡樹立起來的光輝形像的同時,更是為自己建立起了資產,如今的張藝謀,豈是陳凱歌可以比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