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湧入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窪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拔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在狹窄的街道兩旁是陰溝,鋪上木板,鐵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著木橋,走在這條大街上的是騾馬駕馭的車子。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由於埠頭區的建立,這裡俄人的鋪子也多了起來,牌匾多用俄文,他們經營雜貨修表等,所以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築,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猶如外國城市一般。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頓時顯得華貴起來,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其中道裡秋林分公司、馬迭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也是頗有名氣的,在這條哈爾濱最時髦的街上,俄國的毛皮、英國的呢絨、法國的香水、德國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國的洋油、瑞士的鐘表、瓜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國干鮮果品均有出售,不亞於一個國際商品博覽會。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現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現在的中央大街,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方塊石路的設計寬度為10.8米,鋪路用的方塊石為花崗岩雕鑄,長18釐米寬10釐米,其形狀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塊一塊,精精巧巧,密密實實,光光亮亮。路鋪得這樣藝術,在中外建築史上都是少見的。據說當時一塊方石的價格就值一個銀元,一個銀元夠窮人吃一個月的。幾百米的中國大街可謂金子鋪成的路。
以上摘自網絡的中央大街史話。
看到中央大街第一眼的時候,是在白日,說實話是失望的,完全沒有想像中百年老街的古樸感
覺。而我又不是個愛逛街的人,也不喜歡人頭攢動,再加上冬日在哈爾濱是看不到綠樹的,太陽不
好的時候顯得陰沉、混沌。所以,對我而言這條街除了方石路面外其它的跟武漢江漢路步行街的感
覺差不多。滿街充斥著“俄羅斯商品城”,進去了大都售賣著千篇一律的俄羅斯套娃和仿錫制品,
沒什麼意思。直到夜色降臨,月亮高掛,燈亮了起來,才顯出它的繁榮與華貴。能看到此景,還得
益於這條街的一些老字號小吃店,要不是打道回府前貪嘴,恐怕也看不到了。
更多圖片http://godek.blog.***/35979468.html

(夜景1)

(夜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