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扇門裡都有一個故事旅行是打通一扇扇記憶的門,它讓你體會別人的故事,書寫自己的故事。如果說新疆之行給我留下了些什麼,那一定是喀什。
普遍的說法是,不到喀什,算不得到過新疆。通常這樣的論述會給人留下旅游官方推薦詞之類的印像。
巴黎人總是說不到巴黎,就不算到過真正的法國,而外省人又說,不到外省,也算沒來過真正的法國。真正的法國什麼樣?好在通常的外國人總也分不清楚。
題外話。總之是心存了個疑問先的:喀什,究竟有些什麼將會刻在我心裡的呢? 自烏魯木齊抵達喀什的那一天,天氣陰霾,有種北方沙塵彌漫空中的味道。不知是不是在提醒我們:碧海藍天並不孕育美玉。喀什,喀什噶爾的簡稱,意為玉石般的地方。東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侖山,與西藏阿裡地區為鄰,西靠帕米爾高原,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接壤,北與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阿克蘇地區相連。土地總面積16.2萬平方公裡;總人口314.4萬人,有維吾爾、漢、回、塔吉克等32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90%, 第一站是香妃墓。其實是香妃及其家人的衣冠塚。阿帕霍加墓又名香妃墓,座落在喀什市東北郊5公裡處的浩罕村,占地面積30畝,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距今已逾36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式古老的陵墓建築。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正門門樓精美華麗,兩側有高大的磚砌圓柱和門牆,表面鑲著藍底白花硫璃磚。與門樓西牆緊連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繪天棚覆頂的高台,後有祈禱室。陵園內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頂的教經堂。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建築, 造型宏偉壯觀,風格莊嚴華麗, 為整個建築群之冠,也是新疆最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為方體圓頂,橫長36米,縱深29米, 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牆上,由綠色硫璃磚貼面,間以黃藍二色瓷磚鑲嵌,瓷磚表面繪有彩色圖案,還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內的墓台上,排列著大小不等的58個墳丘,埋葬著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香妃名伊帕爾罕,傳說她身上會發出迷人的香味,又能歌善舞,屬於一代奇女,終被乾隆看中,應召入宮,據說深受乾隆寵幸;然紅顏薄命,臨死前說:“臣妾願魂歸故裡。”,於是乾隆便派專人將其運回喀什。能把墓地建成一座充分體現伊斯蘭教風格的建築,那正反映出當地人對他們所敬仰的生命的尊重。只是我不得不困惑的是,關於那段故事是否真實,那段皇帝與美妃的愛情戀歌是否凄美,香妃是否就那麼心甘情願的遠嫁他鄉等等的問題,似乎並不是人們關心的內容;那麼我們如此煞有介事地來拜謁,如果不似懷著那顆崇尚自由與正義的心去敬仰伏爾泰而去參觀先賢祠那般,那究竟心裡懷著的,又是什麼呢? 第二站是喀什的老城。我終於明白不到喀什不算到過新疆這話 的含義,是說在喀什你才可以看到真正的新疆人。人,才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真正意義所在。當然,這裡的新疆人是大大縮小了範圍的,指的是維吾爾族。也就是說幾乎所有不到XXX就不算到YYY的論斷,你仔細想想,其實都在說,你可以在XXX看不同於本民族的人。維吾爾族天性能歌善舞,手藝非凡:上天給他們一根繩索,他們玩達瓦茲練膽娛樂;給他們一抔泥土,他們作瓦罐種上花花草草;給他們一堆木材,他們作擀面杖做新疆拌面;給他們一枝葡萄藤,他們就可以沉醉在葡萄的香裡。沿著老街,是一間間的手工藝店鋪,門,都是開著的,那麼巧的是,總是或坐或躺著一個維吾爾族少年。因為走邊走邊看,走進一條小巷探探險,出來的時候已不見了大部隊,於是干脆就一個人逛。我是那麼喜歡一個人逛。通常一個人的時候,旅行才真正開始。兩位維族的少年遠遠地看到我,沒有一絲害羞地衝到我的相機面前,擺好了美美的姿勢要照相,我照好了給他們看,小女孩吮吸著手指歡欣鼓舞,跟那個小男孩嘰嘰咕咕起來,我聽不懂,但是,我想,在那一刻,她是開心的,滿足的。這就夠了。 還有一位維族小女孩,我正在攝一扇門的時候她衝進了鏡頭,拉開了裙子作蝴蝶狀,然後還硬拉著我進另一個巷子,我帶著城市人特有的謹慎拒絕了。後來我忽然想起我小時候的影冊中也有十分類似的動作,才明白,不管哪個民族,總有某些本性,是一致的。如果我早一點明白,或許我可以推開另一扇門,多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故事。 老城其實很破舊,外觀上與電視裡遭受炮轟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的斷壁殘垣很相似。據導游講,這些年,喀什城區也陸續造了些新型民居房,但是老城裡的人,依舊不願搬遷,當然,多是一些老人。大概所有固守著一所老宅,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而不願離開的人都一樣,有著根戀大地般的情結;那是一種時間的故事,旁人,只需要去體會,就好。 第三站,艾提尕爾大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文明的重地,到喀什,也不能不到艾提尕大清真寺艾提尕大清真寺始建於1442年,是全疆乃至全國最大的一座伊斯蘭教禮拜寺,在國內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響,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25.22畝,坐落在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廣場西側。這是一個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蘭教古建築群,坐西朝東,由寺門塔樓、庭園、經堂和禮拜殿四大部分組成。 這裡既是宗教聖地,又是節日喜慶的場所,“艾提尕”——“節日禮拜與集會之所”,因此得名。艾提尕大清真寺不僅是新疆地區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古代還是傳播伊斯蘭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學府,天山南北以致中亞地區許多教階較高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和學者都從這裡畢業,其他還有更多的有影響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和翻譯家早年也在此受過嚴格的學業培訓。 如果不介紹,一般人是真不會知道艾提尕爾大清真寺有如此的地位與重要性,因為它實在太樸素簡單,簡單到它的主體建築就是幾根舊舊的綠色的柱子支撐,地上鋪一些信徒捐贈的地毯。就像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唯心的一樣,宗教的本質是人的心理與精神的需要,伊斯蘭教也同樣的不崇尚物質,它將真主視為無處不在,一個一天向真主懺悔5次的民族,是一個釋放了壓力的民族,而反過來說,對真主高依賴性的民族也很有可能是一個心理並不成熟(成熟到能夠自立,自我賦予意義,自我救贖)的民族。 而就是這樣一座代表著伊斯蘭文明的建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不允許女性與異教徒進入的,即便是現在,雖然對女性游客開放,但是長期以來的禁令養成的習慣(現在並沒有明文的規定禁止),一般的女性穆斯林仍是不到這裡做禱告的。 伊斯蘭世界裡固有的非平等與一元化,與世界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所以也不難理解現代文明衝突的一方總會有伊斯蘭的影蹤。倘若在新世紀裡還沒有吸取一點平等自由多元的元素,恐怕幾千年以後的導游會為游人解說:這裡,是體現曾經存在於我們人類的一個重要文明的聖地。。。喀什,留給我的印像,是灰蒙蒙的,就像帕米爾高山上的一塊子料,需要恰當的人,恰當的時間,去開琢。常常聽到的關於玉石的故事是,有的人,等了半輩子,看盡了石頭,卻等不到一星點兒玉,有的人,不經意地彎身一拾,美玉藏身其中。去一回喀什,品一品葡萄香,讀一讀街頭維族少年的眼神,然後用你剩下的零星時間雕琢一番這個城市,你就會得到一塊真正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