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阿姆利則的性格
早晨,坐火車離開德裡,前往印度北方的一座名叫阿姆利則的小城。這座城市從我的行程表中添了又刪,刪了又加,最後在齋普爾的旅店裡,躺在柔軟的床上,腦門兒一熱,還是把加沙梅爾刪掉,將阿姆利則列入到我的行程中。雖然至今我都很後悔放棄加沙梅爾這座金色城池,但對於選擇阿姆利則也不能算是錯誤。而唯一遺憾的只能說時間倉促,魚和熊掌不能得兼。
在火車上,收到南希從北京發來的短信,他們已經平安的回到了家,而且還說他們正准備去吃火鍋。這讓老林煞是羨慕,對牢小桌上的咖哩土豆發呆,怎麼也吃不下了。火車上的餐點發了一趟又一趟,我這才明白為什麼此行的火車票如此之昂貴,原來都貴在這餐食上了。其實,收到南希的短信後,我也有點兒歸心似箭,開始想家了,而對於阿姆利則的期盼卻愈來愈模糊。五個小時的車程,我卻覺得走了整整一天那麼的漫長。
其實對阿姆利則,除了金廟之外,我一無所知。我所攜帶的旅行指南,對這個北方小城的介紹只寥寥數筆。當初決定來阿姆利則也只是覺得這是錫克教的聖地,宗教的不同,必然在文化建築習俗等方面與我們到過的印度的其他的城市有著些許差異。在印度,我們到過清真寺,在印度教寺廟門口逡巡過,也近距離的接觸了旨那教的神殿,如果能拜訪錫克教的金廟,那這一次的印度之旅將更加的豐富。
站在阿姆利則的街道上,沒有感覺出這個城市的與眾不同,凌亂與喧囂,時刻提醒著我們這裡仍然是印度,這裡不是我們期盼的天堂。隨便找了家旅店,卻是此行除了阿格拉外最貴的房間。無論我使出何種手段與旅店的包著黑色頭巾的錫克族經理劃價,都未能得逞。想起以前和南希一唱一和,所向披靡的將劃價進行到底,而此刻卻在錫克人面前鎩羽,很有挫敗感。
在價錢這個問題上,錫克人很堅持,這和印度其他城市不同,我們所謂的那些劃價經驗根本用不上。出門坐車,三蹦子司機一口價,要麼你坐車,要麼你走人;賣水果的小販決不會同意多饒給你一只蘋果。雖然沒能從錫克人那裡討到什麼便宜,但我仍然不討厭錫克人。在每個一絲不苟纏著頭巾錫克人的面孔上,看到的永遠是莊重的表情與堅定的眼神。與他們交談的時候,他們總是謹慎的側耳傾聽,然後誠懇地回答。沒有油腔滑調,沒有諂媚的笑容,讓人感到他們止乎於禮的客氣。我十分喜歡這種安全的社交態度,讓人舒適而自在。不會因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被陌生的人格外關注而讓人心生膽怯。
旅店前台的服務生有著一張很好看的面孔,以至於和他說話的時候,我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他的臉。服務生很耐心的為我們用印度文字寫下金廟,阿姆利則慘案紀念公園,還有市集的名稱地點,並鄭重的告訴我們金廟和公園是免費的,如果有人索要金錢,千萬不要理他。
叫了輛三蹦子,給司機看漂亮服務生給我們寫的字條,司機一點頭,拉著我們就上路了。舊城的道路比較狹窄,再加上當天似乎是什麼節日,金廟周圍的道路上擠滿了人。當我付錢給司機的時候,發現這蓄著白須的錫克老人也有著一張俊朗的面孔。我頓時來了精神,四下環顧,原來那些包著頭巾的錫克族男子幾乎個個都是美男子。他們高大威猛,輪廓分明,目光深邃,猶如雕塑般完美。那些蓄著白色胡須的老人,卻並不顯得蒼老,由於表情肅穆,讓人覺得他們都是先知哲人。
進入金廟,不單是要拖鞋,還要遮住頭發,男人女人都要遮住。不同於伊斯蘭教,只有女人蒙臉避發;也不同於印度教,只有教眾才被允許進入神廟。錫克教給人以更平易近人的感覺。這讓我越發的喜歡錫克族人。老林從來沒有戴過頭巾,於是我用金廟免費提供的白色頭巾幫他系了個雞媽媽的造型。看到老林那滑稽的樣子,把我笑歪到一邊,也引得其他錫克人紛紛看向老林。好心的錫克人幫助老林重新系好,然後端詳一番後,說:“嗯,這樣就可以了。”謝過那個人後,老林埋怨我故意在眾人面前醜化他。我倒不在意老林惡狠狠看我的眼神,其實他現在這個造型也好不到哪裡去。
金廟在水池的中央。來參拜的教徒非常多,進入殿內需要排很長的隊。於是,我們選了個台階坐下,觀望浮在水上的金廟。這面前的一池水,對於錫克人,就是他們的瑤池。無論他們身在哪裡,一生當中必定至少一次要到金廟朝拜,到瑤池裡沐浴,以求身體與心靈的潔淨。就如同印度教徒要到恆河裡沐浴,穆斯林要去麥加朝拜一樣,無論是哪種宗教,在教眾的心中都有一方聖土。而對於聖土的渴望,也是他們一生的信念。
然而,像我這樣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恆河只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而已,眼前的金廟也只是金光燦燦建築,於我沒有意義。然而,坐在台階上看帥氣的錫克男子和漂亮的錫克姑娘卻很符合我世俗的品位。原來,阿姆利則的好看,並非它的景色別致,而是這座城市裡的人兒標致。這讓我想起當年去成都出差,在賓館的門口看到一個北京男子正在興高采烈的打電話。並非我有意偷聽,只是那個人的嗓門實在太大。他正無比亢奮的衝著話筒嚷嚷:“哥們兒,你可一定要來成都看看,這裡的姑娘真他媽的漂亮!”的確,一座城市有著美麗的人兒,要遠比它有美麗的風景更吸引人。就像一句話:“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米脂和綏德這兩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卻因為婆姨的俊俏和男子的剛強而聞名全國。
距離金廟不遠,是阿姆利則慘案的紀念公園。在我的印像中,印度是一個很隱忍的國度。但是,阿姆利則卻是這樣一個有性格的城市。對於自由的向往,這裡的人民慘遭英軍殺戮。然而,淋淋的鮮血並沒有阻止印度獨立的腳步,反而成為印度自由鬥爭運動的轉折點,也是印度結束英國殖民統治的開端。在慘案紀念碑前,是永不熄滅的自由的火焰。看著火焰的跳動,似乎看到的是錫克族人的錚錚傲骨。
(十八)回到渡口
我感到我看見了你,於是,在黑暗中我放舟啟航。
此刻,旭日露出笑臉,春花爭奇競妍。
即使晨光隱曜,鮮花凋零,我也要向前航行。
萬物沉睡,夜色蒼茫,你向我發出了無聲的警告。
此刻,鐘兒轟鳴,小船載滿黃金。
即使鐘聲沉寂,扁舟空空,我也要向前航行。
有的船兒已經遠去,有的船兒還未准備啟航,我不願等待遲延,落在後面。
輕風脹滿船帆,鳥兒從彼岸飛來。
即使帆落索斷,即使望不到對面的涯岸,
我也將啟程向前。
---- 選自泰戈爾《渡口》
阿姆利則是我們此次印度之行的最後一個城市。原本以為我的旅行會有一個華麗的結束,畢竟金廟是那麼的輝煌。然而,阿姆利則沉重的歷史,讓我在離別印度的時候也帶上了它的這種憂傷。也許,離別就應該是這樣的情緒,傷感但卻堅強。
當我們乘坐的飛機飛離德裡的機場,飛離印度的上空,當星星點點的燈火終於隱沒在雲層下的時候,我開始思念我剛剛離開的這個國家。記得初到印度時還緊張兮兮,神經錯亂般的敏感,此刻,卻對這個曾經在我眼裡有點兒瘋狂的國度充滿了眷戀。初回到北京時,我還曾經不願向別人直言出我是如何的熱愛這裡,就如同“翠岩眉毛”般的羞怯。
然而此刻,當我用文字重新游歷了一遍我走過的印度,我才發現,原來印度帶給我的不僅是它的風情萬種,身姿綽約,更多的是讓我領悟到一些我平時忽略掉,不以為然的,但卻直指內心道理。所以,對於印度,我不單只是對它擁有的華麗的遺跡,厚重的歷史,悠久的文明贊嘆不已,而且更多是對它的那種隱忍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虔誠的由衷欽佩。
這就是我眼中的印度,一朵在塵埃中靜靜綻放的蓮花。
全篇結束
更多圖片:http://***/u/554ec046010007ok

(阿姆利則金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