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廂裡幾乎是空蕩蕩的SNCF火車,一身輕松地奔向巴黎市區。當我們回到Normandy酒店,也不過是巴黎時間下午7點左右。可能是因為在火車裡休息了一個多小時,所以雖然我倆在楓丹白露小鎮流連了將近一整天,但回到酒店後卻並沒有什麼疲憊的感覺。看看天色尚早(前面說過,這裡是夏令時),而且雨也停了,所以我和老婆一商量,決定還是再出去轉轉。
還是沿著R.Derivoli大街向西,這次我倆准備從杜勒斯皇家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中間穿過,去著名的協和廣場(Place de laconcorde)和香榭麗舍大街。
其實,從我們所住的Normandy酒店轉到R.Derivoli大街上,只要前行一小段路,閃過左側盧浮宮建築群的遮擋,就可以依稀看見協和廣場上盧克索方尖碑(The Luxor Obelisk)那金光閃閃的頂部。等我們走過杜勒斯皇家花園中間的砂石路、來到花園的西門口,這個聞名遐邇的協和廣場便在我倆眼前完完全全、真真正正地一覽無遺了。協和廣場東接杜勒斯皇家花園,西連香榭麗舍大街的東端起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可以說是巴黎老城的中心。在廣場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方向的雙向四車道,隨著交通燈的變換,不時有兩條彩色的車流高速而有序地駛過,給此刻這個陰天而又是黃昏時分的街景裡,增添了許多活潑的亮色。
協和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由當時著名的法國建築師卡布裡埃爾設計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的銅像,所有1763年時曾一度被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在大革命時期,它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才被改稱為現在的名字:協和廣場。後來,又經過建築師希托弗主持的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協和廣場雖說是巴黎最大的廣場,但面積其實並不算大,大約只有不到二分之一個天安門廣場的大小,鋪著灰色的水泥方磚。廣場的中心,在香榭麗舍大街—盧浮宮這條東西走向的軸線上,矗立著高高、“瘦瘦”的盧克索方尖碑。可不要小看了這座碑,這可是全巴黎最古老的建築!迄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當然,它的“高齡”與巴黎毫無關系,因為它來自遙遠而古老的埃及-是1831年埃及總督送給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禮物。整個盧克索方尖碑高二十三米,重二百三十噸,碑身是由整塊的粉紅色花崗岩雕出來的,上面用陰文刻滿了莫名其妙的埃及像形文字和符號,據說主要內容是贊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績。方尖碑的底座基石上記載著將它從埃及運送到這裡和樹立起來的艱難過程。方尖碑四棱錐形的頂部被塗成金色,和底座上金色的像形文字遙相呼應,讓人感受到一種畫龍點睛的巧妙。
在盧克索方尖碑的南北兩側,大約40米左右的位置,各有一座環繞著塑像的墨綠底色、點飾金色的雙層噴水池。噴水池中那些巧奪天工的雕塑據說也是著名建築師希托弗的作品。其實,對於這兩個墨綠色的圓形噴水池,廣大的中國電視觀眾應該是十分熟悉的,因為它們就出現在目前最新版本Dior香水的電視廣告裡,幾乎每晚都能看見!
更多內容和圖片請閱讀我的博客:http://***/u/4be5c9e3010008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