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不敢再睡懶覺了,因為今天的日程非常緊張。梳洗完畢,吃了點超市買的牛奶、面包和茶葉蛋(韓國也有,就是比較淡),大貓匆匆上路了。先到地鐵安國站,乘3號線,獨立門下車,從4號出口一出站,遠遠望去就看到了獨立門高大的背影。大貓快步跑過去,轉到獨立門的正面,仔細地端詳起來:從外形看,獨立門明顯模仿了法國巴黎凱旋門的式樣,但不如凱旋門雄偉壯觀,且花崗岩材料及細部雕刻花紋亦均不如凱旋門精致。從局部看,獨立門又受到東方城樓建築風格的影響,具體表現在西式門洞上方的匾額、拱形門洞上的嵌石等細節部;此外,門頂平台的護欄似乎還帶著點熱帶殖民地建築風格。總之,這是一個風格混雜的建築,就建築學角度而言審美價值不大,其價值主要在於所揭示的那段歷史,在於獨立門所代表的朝鮮民族的訴求。據資料介紹,甲午戰爭後,根據中日《馬關條約》,朝鮮與清朝脫離傳統的宗藩關系而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但日本隨即取代清朝把勢力滲透到朝鮮半島,並不斷加深對朝鮮內政、外交的控制。懦弱的朝鮮王室,對日本的操縱毫無辦法,只能試圖投靠另一個野心勃勃的帝國主義國家沙俄,並於1897年2月把國名從朝鮮王國改為大韓帝國聊以自慰,在此後8年間,大韓帝國在日俄勾結與鬥爭的游戲中不斷喪失主權,於1904年被日本全面控制,1910年被日本徹底吞並,短命的大韓帝國至此灰飛煙滅了。大韓帝國成立前後,由部分貴族、知識分子組成了獨立協會,活動非常活躍。為向世界表明國家的獨立性,獨立協會做出拆除迎接中國使臣的迎恩門、興建獨立門的決議,並發動國民捐款,於1898年在迎恩門遺址旁建成了獨立門。獨立門由當時德國駐韓公使館瑞士籍工程師設計、韓國人沈宜碩負責施工。大貓站在獨立門前,刺眼的陽光照的有點張不開眼,只見獨立門前的庭院內孤零零地佇立著兩根石柱,柱邊的小石碑上簡單地用漢字寫著:“迎恩門柱*”(最後一個字看不清,那天正好沒戴眼鏡),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說明文字。而原先資料上一幅國王跪迎滿清使臣的石刻怎麼也沒有找到。另據資料介紹,在建造獨立門時,只拆除了迎恩門上部牌坊部分,而留下了兩根石柱。1979年,獨立門為配合金華隧道修建而遷移,迎恩門的石柱作為歷史記憶也遷移到獨立門現址前。據韓方稱,這樣做是為了見證韓國獨立的歷程。大貓抬頭看著獨立門門洞上方匾額上的三個韓文字:獨立門,匾額旁邊綴有韓國國旗圖案,不覺浮想聯翩:迎恩門的拆除和獨立門的興建,似乎並沒能給韓國帶來獨立的光明前程,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民族,無論做出何種姿態,悲慘仍難避免。所以,在任何時候,實質遠重於形式啊。因為西大門刑務所遺址在地鐵車站出口左邊的小坡上,大貓遂開始返回。走了幾步,大貓回頭看看獨立門背面,但見背光條件下獨立門反而顯得較有層次感。大貓注意到,獨立門背面門洞上方也有相同的匾額,只是三個大字換成了漢字。在走向西大門刑務所紀念館的路上,大貓順便參觀了獨立門左側的獨立館。這是一座造型優美的朝鮮民族風格單層飛檐建築,黑瓦本色梁柱,造型高大協調。據有關資料稱:獨立館本來是招待中國使臣的“慕華館”,1897年5月,當時的王儲即大韓帝國“末代皇帝”純宗將其改名為獨立館,作為獨立協會的辦公和集會場所,後被日寇拆除。該建築原位置在現址西南350米,首爾市政府1996年修建獨立公園時重建於現址,除基座外,現建築外形與原建築完全一致。從獨立館向前走,不幾步就可以看到徐載弼先生的銅像佇立在人行道的中央,面對著獨立門的背面。
據資料介紹,徐載弼號松齋,1864年1月7日出生於忠清南道,7歲被近親收養,成為士大夫家庭的養子,18歲科舉中第,1883年5月20負笈東渡,先學日語,後在福澤諭吉安排下到日本陸軍戶山學校修學,因朝鮮王朝財政困難無法支付學費,次年7月回國。回國後,朝鮮政府原定建立士官學校並由徐載弼擔任士官長,但在保守派勾結清朝派駐當局的反對下終未如願。同年10月,徐載弼積極參加了金玉均等獨立黨人在日本領事館鼓動下發動的“甲申政變”並擔任短命的開化派內閣兵曹參判兼正領官。政變集團提出了“迎回大院君、變與清朝的不平等宗藩關系為平等的近代外交關系、廢除門閥、改革租稅減輕剝削、特赦天下”等6條主張,但僅3天就被保守派與清朝駐朝軍隊聯合鎮壓,徐載弼遂流亡日本。中日簽訂《天津條約》後,徐載弼開始認識到日本的侵略本質,遂轉往美國求學。在美期間,他先是以第3名的成績畢業於賓州希爾門預備學校,後謝絕了美國富豪赫倫貝克要其畢業後回國傳教的資助條件,半工半讀最終以第2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哥倫比亞醫學院夜間部,成為韓國首位畢業於美國高校者並留校任助教。甲午更張後,徐載弼於1895年12月25日啟程回國,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並在教會培才學校教授西洋史。徐載弼認為,國家發展必須大興民眾教育、婦女教育、推廣民族文字、擴大報紙發行,必須加快道路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扶植工商業以增加國民財富,應該在國內貿易中取消以貨易貨實行貨幣化,最終要建立國會實行宮府分離建立近代化的文官體制。1896年4月7日,徐載弼利用從內政大臣俞吉浚處得到的5000圓捐款,創辦了《獨立新聞》。該報用朝鮮文和英文出版,向大眾傳播國內外新聞,主張國家自主、促進大眾利益,反映了時代需要,因而深受歡迎。除了辦報,徐載弼利用一切機會在街頭向人民講述時事,盡力向大眾介紹當代科學和西方思想,要求政府尊重民權、要求阻止外國勢力增長,保障國家主權。1896年7月,徐載弼參與創建了獨立協會,國防大臣安駉壽任會長、外務大臣李完用任董事長,會員包括政府官員和社會賢達,朝鮮王儲也向協會捐贈1000圓以示支持,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當時,昏庸的朝鮮朝廷無力抵制日本的滲透和威脅。1895年10月“乙未事變”中閔妃被日本浪人殘殺,國王高宗逃到沙俄駐韓國領事館避難。俄國利用這一事件,強迫朝鮮於1897年交出財政和軍事大權作為其“保護”朝鮮免遭日本侵略的條件。對此,獨立協會進行了激烈抗爭,反對俄國租借釜山附近的絕影島(今影島)和建立韓俄聯合銀行,反對給外國人經濟特權,要求政府辭退俄國軍事和財政顧問,最終在人民的壓力下,國王於1897年2月離開沙俄領事館回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並繼續嘗試建立近代化的國家政權。由於徐載弼及其領導的獨立協會經常向政府提出有關國內行政改革的意見,並導致部分有舞弊行為的政府高官被解職,為反對勢力及日本侵略者所痛恨。當獨立協會對政府在木材采伐、礦山開采和鐵路修築中出讓權利等進行調查,並向政府提出抗議時,在日本及親日勢力壓迫下,1897年8月徐載弼被免去樞密院顧問職務,1898年5月再度流亡海外。此後,獨立協會其余領導人被捕入獄,獨立協會被解散。徐載弼離開韓國後,目睹日本對朝鮮侵略的步步加深,堅定地轉向了反日立場,長期在美國宣傳韓國獨立的主張,繼續從事民族啟蒙運動,並於韓國光復後回到祖國。在徐載弼先生銅像前,大貓不覺感嘆這位韓國近代化先驅的一生,豈不正好反映了朝鮮民族破除事大主義、打破閉關鎖國,樹立獨立自主意識、向世界求新知的艱難歷程嗎?由於時代的局限,特別是當時朝鮮民族資本主義的極度薄弱,開化派不能正確認識朝鮮面臨的民族危機的本源,沒有發動民眾的打算,也沒有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更提不出全面的民主改革的方針政策,而是幼稚地羨慕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就,試圖通過發動政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奪取王朝的大權,並非常不明智地幻想依靠日本侵略勢力的“援助”,最終的結局當然是頭破血流了!一場本來可能改變民族命運的改良運動,在朝鮮和滿清封建勢力的勾結下被殘酷地鎮壓下去。而縱觀徐載弼先生的一生,最有價值的年華無異於留學美國直至1998年再度出走美國這13年。其間,徐載弼先生終保持了堅定的民族節操,在政變失敗父母妻子被迫自殺的情況下仍堅持民族獨立立場,而部分開化黨人正是在同一時期逐步墮落成日本帝國主義走卒、民族敗類的。徐載弼先生在美國接受全面的資產階級教育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思想政見上做到了與時俱進。關於這一點,從1896年徐先生回國後的表現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更注意改革國政的民主原則,更注意保障人民的權利,更注意堅持獨立自主反對外部勢力的干涉滲透,更注意喚起民眾。一介文弱書生,以自己的筆作武器,以自己創辦的報紙、獨立館的方寸之地和漢城的大街為平台,喚起民眾、啟蒙人民,終於成為在韓國近代史上留下濃重筆墨的先驅之一,受到了韓國人民的景仰。縱覽我國對朝鮮近代史的研究,部分學者始終以本位為中心,按照當事人對華態度為分野,不能實事求是地對當時、當地的人物、事件做出公正的評價,不能深刻認識到朝鮮近代史研究的主線在於新生還是死去、開放還是守舊、封建獨裁還是自由民主、獨立還是依附,因此其研究成果當然也就無法客觀細致地勾勒出朝鮮王朝末期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和矛盾了。但是,在如何評價滿清和朝鮮在那一時期的關系上,當今的韓國學人是否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呢?從徐載弼先生銅像繼續前行,大貓就來到了“三一獨立宣言”紀念碑前。只見紀念碑以一座銅像為中心,銅像上塑造的是一群來自不同階層的韓國人民,個個表情栩栩如生,生動地勾勒出人們同仇敵愾,奮臂高呼“大韓獨立萬歲”的場景,他們的身後是一面迎風招展的像征韓國獨立精神的太極旗;銅像的後面,是一塊寬闊的花崗岩石碑,兩側是兩組再現當時朝鮮人民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男女老少,吶喊呼號場面的浮雕,中央鑲嵌的黑色大理石上刻有《韓國獨立宣言》全文。大貓曾聽姥姥說,她老人家7歲那年,也就是1919年3月2日,“三一”運動的第2天,家裡3個叔叔、2個嬸嬸,一早從家鄉金海趕到釜山的沙上,結果全部再也沒有回來,連屍體也沒有找到,留下了7個嗷嗷待哺的堂弟、堂妹;她的父親因在慶州做工,所以參加了那裡的運動,被日警派出所關押了11個月,遍體鱗傷回到家中,算是幸免於難。長輩的回憶,讓眼前凝固的雕塑鮮活起來:大貓仿佛看到了那成千上萬的人們,踏著死難同胞的屍體,無所畏懼地迎著日寇軍警射來的彈雨不斷地前行,大韓獨立萬歲的喊聲震耳欲聾、響徹雲霄!一些人也許會恥笑朝鮮民族的倔強和“不智”,但他們哪裡知道一個即將死去的民族心中的悲苦和憤怒呢?正是這種飛蛾撲火的精神,使得朝鮮民族在一次又一次強敵的圍堵、壓迫下堅強地存續下去。大貓想,作為中國人,我們決不能加入到這種恥笑的合唱中去,因為我們有類似的慘痛經歷。按照朝鮮民族的說法,三鞠躬是給死去的人的,但三一運動的先烈們怎麼會死去呢?他們永遠活在朝鮮民族心中,永遠活在全世界自由人民的心中!死去的,只是萬惡的日本殖民統治和凶殘的日本帝國主義!對著銅像,大貓深深地鞠了一躬。含著熱淚,大貓告別了三一獨立宣言紀念碑,登上旁邊的小坡,大步走向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據資料記載:大韓帝國末年,日本侵略者為鎮壓韓國人民的反抗、瓦解朝鮮民族的獨立意志,惡毒地在京城(現名首爾)西大門區像征著韓國自主精神的獨立門附近強行建造了大型監獄——“京城監獄”。京城監獄始建於1907年,1908年10月21日投入使用,共耗資約5萬元(當時的貨幣),監舍面積480坪,附屬設施面積80坪,可容納囚徒500人,成為當時京城(現名首爾)規模最大的監獄。日本吞並韓國的企圖遭到了韓國人民的激烈反抗,大量韓國愛國志士被逮捕和關押。隨著關押人數的增加,日寇不得不在麻浦區孔德洞修建了新監獄。因此,京城監獄改名為“西大門監獄”。1923年5月5日,西大門監獄改名為“西大門刑務所”。解放後,西大門刑務所於1945年11月21日、1961年12月23日和1967年7月7日先後改名為“首爾刑務所”、“首爾教導所”和“首爾拘置所”。1987年11月15日,首爾拘置所遷至京畿道儀旺市。首爾拘置所遷出時,原址共有牢房15棟,目前按原型保存了其中的7棟。1988年2月20日,原10、11和12號牢房及死刑場被指定為第324號史跡。1992年8月15日,首爾市獨立公園開園。從1995年起,西大門區對有關遺跡進行了改造,建立了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成為教育人們不忘歷史的場所。大貓走上小坡,登上不高的幾級台階,昔日西大門刑務所的殘垣斷壁便展現在眼前,從近處斷牆的空隙望去,裡面是一座飛檐的東西合璧的建築,木柱之間的牆壁被全部拆除,安裝了大幅玻璃;斷牆靠近大門的地方,是一座八角形塔樓,各方向均有窗戶,一看就是一座哨樓,用於防範劫獄或犯人逃跑;刑務所的大門並不雄偉,人字形的牆下孤零零一個半圓頂的門洞,遠不如上海著名的提籃橋監獄大門來的氣派。花1100韓元買了門票,大貓就步入了歷史館的大門。對著大門,是一幢坐北朝南貼著白色面磚的2層小樓,方方正正,類似國內小型機關辦公樓,與周圍的遺址建築風格格格不入。根據引路牌,大貓進入這間小樓,裡面陳列了關於刑務所的介紹、安裝了多部多媒體演示裝置,內容不外乎日寇如何拷打朝鮮人、朝鮮人如何英勇不屈等。大貓覺得,這棟小樓用意良苦,旨在讓參觀者在參觀遺址前對刑務所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是,不論是建築風格還是陳列內容,均不能算出色,極大地破壞了刑務所的歷史氛圍,而且缺乏嚴謹、真實的風範。這座小樓還有個地下室,模擬展示了牢房、刑訊室等場景,在上到地面的通道前的牆上還放置了留言板,大貓過去看了一下,發現居然有日本人寫下了如此語句:“韓國人、中國人抓住歷史問題拷問日本,所以關系非常難把握。應該彼此友好就是從陰暗歷史中走出來才對。”不僅文筆不通,而且無恥至極!大貓把看到的告訴工作人員,對方笑著說:經常看見,已經不覺得怪了,就讓他們留下心跡更好,更說明他們的卑鄙和無知。從白色小樓的後門出去,便是監舍樓遺址的大門,進入大門後,展示的是監獄給犯人做飯用的大型壓力鍋,然後是建造西大門刑務所的介紹、三一運動後被關押的愛國者等資料,在此不一一介紹。繼續向前,是陰森的監舍,兩邊一個個監舍排列著,中間是一條狹長的走廊,二樓走廊當中挖了個洞,便於獄吏同時監視樓下的動靜。每間監舍只有10個平方米大小,除了靠門口用於排泄的大木桶外空無一物,據說最多的時候要關押8-10個人,犯人們只得輪流睡覺。監舍的門上,是一個長條形的監視孔,牆壁上居然還另開一監視孔,據說舍內無法發現這個孔的開閉,是用於暗中監視犯人的一舉一動的。離開監舍大樓,大貓來到了後圍牆邊的工作舍,也就是犯人做苦役的地方。據介紹,日本監獄當局殘酷地剝削犯人,規定犯人每天若完不成苦役定額就餓飯,如有反抗就關入不足1米長,只有半米高的黑牢,許多犯人被折磨而死。從工作舍沿著後圍牆前的小路向西走,是一間架高建築——賴病舍,所謂賴病原指麻風病,但賴病舍絕不只是麻風病犯人的病房,而是指重病、傳染病房。據說,犯人生病後,為了防止傳染,馬上被送到這裡,但根本就不給醫藥,還要大幅度削減飯量,所以一般被送到這裡的犯人,很少有存活的。繼續向西走,是一間用鐵籠子圍住的坐西朝東的單層西式小屋,這裡就是絞刑房了。從外觀上看,這個絞刑房如同一間普通的西式平房,坡頂、黑瓦、木刻楞牆、木梁木柱,小屋的東頭是一小門,上面有個凸出的人字頂雨棚,雨棚兩側還設有講究的木柱和扶手。從此門看去,屋內是幾把背對著門的木椅子,椅子後面是木辦公桌,再後面是一排木扶手,其中靠左邊的扶手可以開合。顯然,這個門及門內扶手前的空間是監刑室,桌椅是供監督行刑的法官、檢察官和警察使用的。絞刑房的南側中央,開了另一扇木門,犯人由此被帶入,押到屋子西頭的一個有點像舞台的平台上,按在中央一張凳子上面對監刑者坐下,蒙上眼睛、套上絞索,監刑者一聲令下,行刑者拉動位於絞索右前方屋子北側的開關,受刑者坐的凳子下方地板馬上打開,受刑者從洞中跌落地下室,幾分鐘後即氣絕喪命。大貓沿著小屋轉到東頭,只見東北角有一通往地下室的台階,想必是用於運送受刑者屍體的通道。走出圍著絞刑房的鐵籠子,大貓繼續向西走,就看到刑務所後牆下的土坡處開了個半圓形的洞,這就是運送犯人屍體的通道了。據資料介紹,不論是絞刑受刑者的屍體,還是病瘐犯人的屍體,都會被隨便地折疊後裝入木桶,被挑著從這個洞穴運出,連同木桶一起草草埋在後牆外的山坡上,不讓家屬領屍,也不設墓碑,而成為孤魂野鬼。大貓跟著指路牌向南走,是一片開闊的草地,遠遠看見剛才進來的大門,和大門邊那棟東西合璧的飛檐建築。大貓走過去一看,原來是刑務所女監舍遺址。透過玻璃窗,大貓看到了部分地牢的展示情況,和剛才參觀的監舍如出一轍,而女監舍的地面部分,是介紹三一運動後被日寇折磨致死的女義士柳順寬事跡的文字和圖片,以及部分油畫作品,由於隔著玻璃,大貓看不清楚文字,只是覺得這種展示方式似乎過於簡略馬虎了。回到刑務所歷史館大門,大貓回頭環顧刑務所遺址全景,覺得心存遺憾!總體感覺是:韓國人這一史跡陳列遠不如我國的旅順監獄遺址陳列館正規、細致,首先是遺物的數量過少,大量內容依靠文字說明和多媒體演示,大大影響了逼真感;其次,在文字說明中缺少嚴密的數字、物證及當事人的證言,過多的是口號式的意識形態宣傳;第三,似乎是從美觀以及形式主義的所謂震撼感出發,整個監獄的遺址建築被拆除過多,影響了遺址功能展示的完整性,比如最可笑的是在遺留的監舍大樓外部牆面,掛上巨幅的大韓民國國旗,難道這個監獄是大韓民國的標志或像征嗎?就算要告訴大家大韓民國的今天是千千萬萬烈士奮鬥、坐牢、犧牲得來的,也不是這種做法呀!令人費解的布置哦!大貓離開了西大門刑務所遺址歷史館,看看手表時間已經不早,只得趕緊從地鐵獨立門站乘坐3號線,到江南的狎鷗亭站下車,去島山公園參觀安昌浩先生紀念館。

(這就是獨立門正面,前面的兩根石柱就是迎恩門的遺跡。)

(這就是獨立館,看得出是花了很大功夫復建的,非常美的建築。)

(這就是松齋徐載弼先生的銅像,是手拿《獨立新聞》在演講的造型。)

(這就是三一獨立宣言紀念碑。)

(這就是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入口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