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感動生於蒼涼雁門關位於大同市的南面,據山海經記載“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此地稱雁門。古語雲:“出雁門即為塞外”,而它作為漢族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一道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戰國時趙將李牧、漢朝衛青等在此厲兵秣馬以抗匈奴,到北宋楊業飲恨關前,再到抗日戰爭時令日寇卻步的忻口伏擊戰,雁門關附近幾乎一直是旌旗獵獵、戰鼓聲聲。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雁門關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戰爭史的縮影。當車子突然拐進小路時,我才從迷糊的狀態中清醒過來。眼前的景觀也不再空曠,代之以漸次挺拔的黃土山巒;一條冰河“蜿蜒”於峽谷之間,在冬日陽光的映照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看,羊群!”朵朵率先叫了起來。果然,羊群就在我們左近的河邊,不疾不徐地尋覓著那些“性急”冒出的嫩草。好一派塞外風光!可一路行來,稀少的人煙倒也是與“塞外”特征頗為契合的,顯示這裡也並非什麼旅游熱點。而在關前村口,當我望著那老太爬滿額頭的皺紋和迷茫的眼神時,我第一次有了一種蒼涼的感覺。拐過甕城,雁門關赫然就在眼前。只見它挺立於兩側峭拔的山崖間,坡道的盡頭,果然氣勢不凡!難怪呂不韋要在他的得意之作《呂氏春秋》中,將它譽為“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了。出得城門應該就算是關外;在城牆上極目遠眺,見群山環抱成大約馬蹄形狀,雁門關就在這馬蹄弧的頂點,確實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所在;而兩側的秦時長城早已作古,甚至沒有斷壁殘垣,只留下這關隘門樓孤零零地在此回憶著它精彩的過去: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的楊家將在楊老令公的率領下曾在這裡與契丹軍隊幾度廝殺,大顯身手,被譽為“楊無敵”;可惜後來為奸臣潘仁美所害,陷於遼兵,終至絕食為國,成就了一段悲壯的往事。站在這城牆之上,望著關外的崇山峻嶺、撫摸著似乎刻意讓它破敗的門樓廊柱和布滿殘片的城磚,雖不至於悵然涕下,可念及歲月悠悠,蒼涼之感更加強烈--曾經多少金戈鐵馬,劍指西門,都如鏗然一葉,歸於塵土;惟余雄關漫道依舊,還有那白雲千載!此時應了岑參的那句詩:“白雲猶似漢時秋?”,我卻不禁想問:“雲,真的還是那片雲嗎?”
歡迎光臨我的博客:http://***/u/1227781440

(雁門雄關)

(歲月滄桑)

(憑添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