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行(二)大年初五 7:30行程:蛇幕坑-黃泥塘坑-百丈岩-障山大峽谷一夜安眠,早晨最勤勞的公雞大約在四點左右打鳴,依稀聽到外面沙沙聲,心想是風聲,拉開窗簾一看,原來在下雨,推開窗戶,樹葉子沾水的清新香氣撲鼻而來。下樓吃飯,邊吃邊向男主人討教我們接下來的行程。因為大多數人從這裡或上清涼峰,或直接從浙基田永來村入浙江,很少有人去大障山,所以男主人特地拿了張紙把大概路線畫了下來,指明哪裡有農舍,哪裡有獨木橋...... 9:00 無名山在最後起床的那只公雞的喔喔聲中我們離開了逍遙人家,此時為九點整,我的腿已經恢復了一半,不再疼痛,只是有點酸脹。沒想到一開始的山路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因為一陣大雨剛過,山地泥濘,而這段路又很少有人走,山勢比起昨天的陡峭得多,所以爬坡很費力。山中樹木繁茂,枝葉交錯,一邊溪水交錯,時常有小木橋架設。一路上不斷有大幅度的轉彎,就像盤山公路那種呈之字形往上爬,而這座完全由人為踩出來的山路,大片的都是植物,供走路的只有幾十釐米,有時連一個腳踩上去都不夠,因為濕滑,腳所以要盡量靠裡,不然外面靠截面的泥石都很滑,會往下掉。10:00 登頂雖然爬山費勁,但不得不提移步一景的感官享受,因為逍遙人家本來就在半山腰,所以沒爬多久,大片的群山就盡收眼底,逍遙人家在遠處只成了幾個白點,晚上下雨的厚層雲剛剛移到不遠的地方,在它的籠罩下,幾個山頭霧氣騰騰,簡直看不到頂端,只能望見半座山腰;另幾個山頭則在淺層雲的半遮半掩下顯得如同仙境,時而能見毛茸茸的綠色樹群,時而又只能見到縷縷雲絲;卻見有一個山頭格外清晰,居然有陽關投射在它身上,顯得金光燦燦,在其他幾座灰色大山中間,顯得格外驚人的耀眼,好像人在無窮的絕望中看到的一絲希望一半,讓人心情大好。每走幾步總忍不住要停下來看一看,每次看都有不同的風景,每座山脈受著不同天像的眷顧,東邊日出西邊雨,灰色和金色下的山頭交錯出現。一個小時後,終於登到了山頂,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到征服的快感,這個無名的山頂僅能容得幾人站立,沒有任何標志。面前是來時的路,轉身就是下坡的路,四周被山脈包圍著,群山靜的沒有一絲聲音。此時約十點,逗留了十分鐘,開始下坡。從來是認為下坡輕松的,經過這一次,再也不敢妄言了。天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驚嚇。連續的陡坡、拐彎,讓人欲罷不能,連停止不動都有掉下去的危險。腳下枯黃的樹葉看似靜止,踩上去卻都像滑板似的。一些路經過雨水的衝刷,幾乎找不到踩踏的痕跡,只有雜草、碎石。漫長的山路上只有遇到一家農舍,它孤零零地坐落在山腰,看似荒廢了,走近一看,門口一個大石缸,一缸清澈見底的水,正是一根長長的削成半弧的竹竿往裡注著從山上引下的水,形成一條漂亮而又清澈的弧線。不遠處一個竹編的簍子裡有一堆山核桃,好像主人篩到一半有什麼急事,放下簍子就走了。剛靠近房屋,一直花翎大母雞咯咯嗒地閃到柵欄裡頭去了,屋子裡頭晾著一排什麼農作物,外表顏色像生姜,比生姜長一些,摸上去軟塌塌的,琢磨不透究竟是啥。 12:00 下山數不清的手腳並用、連摸帶爬之後,地勢終於平坦寬闊起來,又遇到一個小屋子,喊了半天,裡面居然有人,問過之後確認我們的方向正確,並且已經到了山底,可以向蛇幕坑、大峽谷進軍了!看看時間,不敢相信已經十二點了,上山用了一小時,下山翻了一倍,我從此服了“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個說法。擺脫了上山下山的勞累和驚嚇,人一下子精神起來,有暇余觀賞風景了。山中不乏松樹,枝葉迎風招展,不輸於黃山迎客松,有些即使枯黃,仍保持優美姿態。漫山遍野多竹林,穿梭於蔥綠壯碩的竹林之間便忘卻了季節。小溪沒有間斷地帶領、追隨著我們的步伐,遇到橫穿的,要跨越獨木橋,它們一般由長短不一的木頭拼湊起來,有些由於時間長久,經過水流的腐蝕,踩上去顫巍巍的,著實驚險。 13:00 蛇幕坑下山之後一個小時,來到了“蛇幕坑”,這個有著古怪名字的村莊卻擁有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人們在屋前沐浴陽光、閑聊,雞鴨散養在附近,屋前幾畝菜地整齊成列方陣,不遠處的小山上也是大片菜地、茶葉地,此時天氣已經由陰轉多雲過渡為多雲間晴,藍天白雲的掩映下,綠色愈發生機盎然,一派悠閑的田園風光令人無限陶然。從蛇幕坑開始有一條寬約三米的黃泥路,深深印刻著兩排車輪印,這條路一直通向障山大峽谷。群山溪水,因其蜿蜒曲折、一個拐彎一道奇景而引人入勝,溪水寬闊而湍急,一汪藍綠色之下可以看到鵝卵排列細密,越過一些大鵝卵,或地勢急轉,總使溪水突然奔騰起來,嘩嘩之聲不絕於耳。蛇幕坑一帶的溪水就在腳邊,只要走下山路便唾手可得;而越走近百丈岩,地勢越高,走著走著往身邊一看,溪水已經深不可探了,愈加寬闊、碧綠,卻不可親近了,剛才的鄰家小女孩一下子變成了深藏閨閣的大家閨秀了。群山落差層次明顯,常有峽谷深陷或巨峰巍然的奇景,因遙不可及,仿佛夢境一般。目睹之時會不由自主屏氣凝神,感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山崖之間往往有水流衝瀉而下形成山澗或者小型瀑布,因山崖形狀不同而造型各異。15:30 百丈岩 百丈岩是上天又一件扔在人間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據地質資料稱,這是大約一億年前中生代至新生代一次斷裂形成的花崗岩體,高460米,寬180米。它出現的時候正是我們一路趟爛泥路幾乎抓狂,突然不經意地仰頭,不遠處一個龐然大物巍然聳立,它其實離我們還很遠,但由於體積龐大,有一股壓倒的氣勢;這座龐然大物一眼網羅不了其全體,山底深深地插入峽谷,望其頂端時,抬頭會掉了帽子。它一腰與地平線呈60度左右的角,另一腰則為85度,幾乎筆直削下,如巨鐘覆地,似寶鼎擎天,破雲而立,雄偉壯美。此刻,晌午的日光正直射在這面筆直光滑的削面上,反射出一面毛絨絨的光。這座我們挑了一個角度,使身處的山脈正好遮住陽光,避免鏡頭遭到直射的陽光,只是把百丈岩作為背景,顯得我們如此渺小,要把整座山頭容入鏡頭,拍攝的人必須在狹窄的山路另一極端,俯下身子幾乎趴在地上,才勉強能讓鏡頭收入全景。16:00 障山大峽谷百丈岩腳下,便是障山大峽谷靠近古道這頭的入口處了,作為我們這一路走來的第一個旅游景點,路面經開發已經變成水泥地了。順著旁邊尚未修好游覽台階下到潭邊的“百合台”,下面有個“葫蘆潭”抬頭就是高百丈的“百丈岩”,與方才逆光仰望的視覺效果不同,如今順光望去,花崗岩的山體光滑如鏡,棕黑發亮,在湛藍天空的襯托下尤見宏偉。風景在峽谷中,期間走過“煉丹坊”、“都山橋”、“天門”、一路皆是落差造成的深潭,水落入譚聲響不斷,水珠飛濺在陽光折射下五彩斑斕。到了谷底,是一大片以大小不一卵石為主角的溪流,可以順著河谷旁邊修好的游覽道一直向前走,也可以在溪流之間踏石穿行,當然後者更有情趣,石卵大小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終於見到了“偉人像”的那塊高3.38米巨石,面對這個渲染度極大的側面像,不禁莞爾――它像任何一個面部飽滿的老人家的臉,不過無論如何既來之則合影之,讓旁人來判斷吧。夕陽西下了,從谷底拾級而上,連續不停留地爬了幾百級台階,我的雙腿開始提醒自己體力即將透支,但真的一鼓作氣登上谷頂時,四周的景色還是讓人疲勞頓消。此時已不見落日,但天盡頭的顏色把大障山渲染成了一片棕紅色,山谷的紋理那樣清晰,像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放眼遠觀,那一片應該是天目山余脈了,連綿無絕直到和天際溶為一體。18:00 下山,北村谷頂看到了障山大峽谷的介紹,收費站的人早已下班。我們從古道過來,和正常路線正相反,無意中便省去了門票。如今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沿著面前的盤山公路下山取道北村,然後回到績溪縣。這條盤山路十分寬闊,可是由於景點關門了,也沒有交通工具,只好自行下山。這是我第一次走著下盤山公路,平時汽車一閃而過的風景如今是過了眼癮,不過也是前所未有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等數電線杆而探索。第一根電線杆上標注60,我們便走邊倒數。一開始近百米才有一根電線杆,我們這麼掐指一算,幾乎要厥倒,好在後來電線杆密度有所增加,一路上遇到不少騎車的鄉民,問剩余路需時,他們都說半小時,後來發現各人心中的度量衡差距還是很大的。等到我們歪歪扭扭走到平路上,已近七點半,天空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深藍色了,第一次體味到“藍絲絨一般的蒼穹裡綴滿珍珠”的景像。在這個一點不覺得冷的晴朗的初春的夜晚,感受著兩邊田野植物的沙沙聲、遠山的巍峨和靜謐,和墨藍色天空的廣闊和深沉,心中無限寧靜平和,真有種一直走下去的願望。20:00回績溪時間實在不早了,我們幾乎考慮要住在這個陌生的小村裡,便向一些開著門的人家詢問旅店。他們指給我們方向之後,又問我們要去哪裡,聽說我們因為時間晚而錯過公共汽車,還指點我們可以包車去績溪,這是讓我們心動的主意,只擔心司機漫天要價。此時開來一輛面的,這家的男主人上前和司機說了幾句,便過來告訴我們,得了一個合理的價格,真不理解他和我們素昧平生為何如此主動熱忱幫我們,最終使我們得以在晚上九點左右回到了績溪,我們把他和那些在古道裡遇到的熱心人一般理解為純樸善良。這樣一來,我們第二天凌晨趕往歙縣的計劃可以如期進行了。

(騰雲駕霧)

(林間獨木)

(山巒疊嶂)

(暮色籠山)

(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