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之:華山自古一條道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東西南北中 “泰華衡恆嵩”之:華山自古一條道 題記: 名山可以神會,不可以目窮。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傳。言傳者,其跡耳。而山之精靈不與焉。 -(清)宋肄樟 以前對於名山大川的感知,往往是書本上的。諸如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毛澤東的 ...

東西南北中 “泰華衡恆嵩”之:華山自古一條道

題記:

名山可以神會,不可以目窮。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傳。言傳者,其跡耳。而山之精靈不與焉。

-(清)宋肄樟

以前對於名山大川的感知,往往是書本上的。諸如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毛澤東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現在回頭想想這些詩詞,不但言傳出了“山之跡耳”,而且非常貼切地道出了“山之精靈”。我想山之所以名山,其實除了獨特的地理地貌外,與歷代文人墨客的詠頌、描繪是分不開的。

當然和各朝各代的“封禪”、名人逸士的歸隱山林、和尚道士的建寺造觀,也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最有傳奇色彩的當屬華山,由一位同樣具有傳奇人生的趙匡胤和一位神話般光環的人物陳摶,在華山朝陽峰(東峰)的搏台(下棋亭)裡,用一盤千古棋局而留下“華山自古不納糧”的傳說;由漢代一位叫劉向的書生,赴考途中借宿“三娘神廟”而演繹出的“沉香救母”所劈出來的蓮花峰(西峰)的神話;由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公主和擅長吹簫的蕭史,在玉女峰(中峰)上競相駕鳳而去,幻化成仙的奇緣(李白在《鳳呂曲》中記述了這段故事:嘗聞秦帝女,傳來鳳凰聲。是日逢仙事,當時別有情……);由號稱“老子天下第一”的道教祖師爺李耳,歸隱落雁峰(南峰)的傳奇,鑄就了華山豐富的人文內涵。唯獨集奇險於一處的北峰(雲台峰),下有百尺峽、千尺瞳,上有擦耳崖、蒼龍嶺,直到1949年才書寫出一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非凡華章-《智取華山》,同時也是從這場激烈的戰鬥中,才打破了“華山自古一條道”的“定律”。現在的人們,就是從當年八位解放軍勇士攀爬過的地方,建造了一條便捷的索道。快速的纜車、加寬的“擦耳崖”、安裝鐵鏈的蒼龍嶺,徹底地改寫了華山自古險峻的風貌,難怪我們輕松地攀上蒼龍嶺天梯,卻一點也感受不到當年(唐)韓愈的“退之投書”的處境。倒是聽說了有些游客,為了拍照墜落懸崖的報道,最不應該的是那年“黃金周”發生的玉泉院道上的踩踏事件。

當我懷揣著這麼多故事,來到華山腳下,卻被另一則流傳於南峰道上“神話”般的故事所震撼:

他是華山上“司空見慣”的挑山工,一年到頭都行走在華山陡峭的山路上。他每天早晨從六點開始,帶上饅頭和自來水去領貨。挑夫的報酬是按重量計算的,根據路途遠近和險峻程度而有所區別。上北峰要走四小時,每斤貨物的運費是三毛錢;南峰是華山之顛,海拔2200米,路途遙遠險峻,要走七小時,每斤四毛。他們根本沒有談價的資本,只有他們的價格低於纜車的運輸費用,挑夫才會有市場。為了多賺點錢,他肩上的重量從50斤漸漸加到了100斤,這幾乎是挑戰極限。

無法相像,他究竟要流多少汗才能換到一毛錢。可他從不認為賺得少,反而對華山充滿了感激,因為是華山幫助他還清了債務,還供他的兩個孩子上學。

他原本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在他四十歲那年,妻子得了重病,不但花光了積蓄,而且四處舉債。不幸的是妻子還是含淚地撒手而去,留下了兩個還在讀書的孩子。面對巨大的債務,他告別了家人去外面打工。他去了好幾個礦山做礦工,工錢本來就不多,還常常被拖欠克扣。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去河南小煤礦挖煤時,他的左臂被纜車砸斷,做了截肢手術後,礦主在他出院後,讓他趕緊走人。少了一條胳膊的他連農活都干不了,他第一次給人下跪,哀求礦主能留下他,家中的兩個孩子還指望著他的錢交學費和生活。礦主給了他點錢,打發他回家。回家的路上,他的救命錢又給偷了。那時的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一度想到了一死了之。當爬上高架橋,准備結束這悲慘的命運時,一陣風把他吹醒了,他想起了孩子,想起了家。

後來,他遇上了一位老鄉,跟著老鄉來到了華山,干起了這“披星戴月”的挑山工。再後來他兒子考上了大學,他終於找回了做人的意義,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暑假時,他兒子來華山看他,望著這又高又陡的山路,問他是怎麼上去的?他笑了笑說,一步一步往上走,不就上去了嗎?兒子執意要走一走父親天天走過的路,心疼兒子的他,拗不過,只好拿了一個20斤的西瓜,讓兒子背著上華山北峰,這條道近,而且沒有南峰的陡。四個小時的路程,兒子卻走了一整天,天黑時才到北峰。看見父親,兒子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了。他摸了摸兒子的頭,說別哭得跟娘們似的。轉過身去,擦了擦熱淚盈眶的淚水,又背起了煤氣罐,一只手緊緊地抓住鐵鏈,彎腰駝背,像一張拉滿的弓,艱難並輕快地往上爬,今夜的月亮特別地圓……

尾聲

下山的時候,每當我看到這些肩擔背扛的漢子們,心裡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動,是啊!我們人生的道路,往往不止是“一條道”,跨過去了,就一定沒有相像中的艱難。眼前的玉泉院對聯,頓時顯得尤其醒目:從此登極峰,看玉女蓮花孰好;歸來想此路,覺蒼龍犁溝猶平。



2002年3月25日游歷華山2007年3月13日整理自《旅行日記》


精選遊記: 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