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緣起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個小豆腐塊——《大境門,口內與口外》。
已經聽說這個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大境門很久了,記得05年鐵版就去過張家口,也翻出了那時的游記,不過雞鳴驛和沙城也已經去過,於是給鐵版的朋友發了消息。朋友的推薦是已然去了張家口,不妨去大同看看雲崗石窟。
不過,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天,也就抱著在大同隨便走走的想法,踏上了北京西去關外的4433次列車。列車走的是老線,似乎想起小的時候第一次去張家口也是老線,列車在大馬力的牽引下,在軍都山的山谷中不斷蜿蜒上爬。在輪轂和鐵軌的摩擦和鐵軌接頭的撞擊聲中,一個多小時後,列車抵達長城腳下的青龍橋站,換向,過長城下的八達嶺隧道,腦子裡胡思亂想著關外的種種,也就昏昏睡去了。
下車才感覺到出了長城,出京兆尚不足千裡,但從凜冽的寒風和略微有些嗆人的空氣中,已經感受到了很大的不同。站前的廣場上還是一片缺少人煙的昏暗,來之前,已經聽說太原絕大部分的長途汽車已經從火車站前挪到了有些距離的新南站,四周看看的確如此,看來今天注定去不了懸空寺和應縣木塔了。只有走回候車室,看看地圖,決定再睡一睡,不要太疲勞。
已經過了冬至一月有余,不過我睜開睡眼的時候,天還是剛蒙蒙亮,在車站廣場上找到了去雲崗的公交車。未到下車,就已經看出石窟的端倪,走近才發現居然這裡沒有圍牆,而周圍就是一片炊煙和學校如此開放的景點到的確少見。買了30元的學生票進去,按照游覽路線一個個看過來。坦白的說,我對這些其實只能跟著感覺走,算看個熱鬧。
石窟的規模之大相信是每個看過的人都會有點印像的,而且一路走下來,也的確看到了北魏對宗教的態度。胡亂的揣測一下,也許中國的政教合一就是那時開始的吧。雲崗石窟我感覺雕刻的很有神態,尤其是眼睛體現出的不同神態,更有栩栩如生之感。當然平時看到的最多的那個露天造像更有一種非常真實的俯視眾生的感覺。不過這個洞窟也給了我一個多年的誤導,直到真正到了雲崗,才發現真正的石窟造像不該是露天的。而在第五和第六這兩個最大的洞窟上,我還很有幸的看到了彩色的壁畫,與四圍很多小的造像想配合,更顯得工匠巧妙的構思。
但是雲崗石窟的破壞之嚴重也是大家的目睹,很多洞窟四周小的造像風化的已經難以辨認,而對於很多大的造像的保護似乎也不到位,洞窟內不僅使用強光照明,而且也不禁止使用閃光燈,的確感覺很不好。而幾乎所有的造像都觸手可及,對石窟的生存就更是一種威脅了,這可能還是一個從態度上沒有重視起來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煤灰,盡管大同市政府為了保護石窟,特別對運煤的道路做了雲崗改線,但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洞窟裡還是一層灰,給我的印像非常不好,所以我還是認為一定程度上的封閉保護是必要的。
在雲崗石窟轉了兩個多小時,本來下午是想去看上下華嚴寺和善化寺九龍壁的,不過就在從雲崗回大同的車上,突然發現列車時刻表上有一班中午的火車可以到懷仁,而懷仁到應縣就已經非常近了,恰好避免了找汽車站的麻煩,立刻改變了計劃。
鐵路線上看到的最多的就是運煤的車,而且一連幾十上百節,幾分鐘就一列,想到過山西的煤多,運煤的車多,不過真沒想到有這麼多,這真是一種難得的財富啊!不過對於旅游的人來說,可能總會留下些不好的印像,城裡面都是煤灰,而且摸很多地方都是一手黑,加上氣候干燥,怪不得大同的空氣質量總是徘徊在三四級之間,這也實在有些可惜。
下了火車,才發現懷仁的火車站和汽車站也不在一起,不過畢竟縣城不可能太大,到是不成問題,火車站的門口就是很多機動三輪,找了個人拼車,一人兩塊錢到汽車站。然後很順利的半個多小時到了應縣。應縣的規模更小了,而且整個縣城裡沒有什麼高的房子,從公路進應縣的入口處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木塔這樣一個絕對的地標性建築物。還是采用當地人的交通方式,三輪車三塊錢到木塔,在這裡終於有了貨幣購買力提升的感覺。
應縣木塔的門票價格和雲崗石窟一樣,都是全票60元,學生半價,個人感覺盡管有些貴,不過還是值得的。作為一個學結構的,我更加體會到一個木結構可以做到這麼大的體量是非常難等可貴的。而這個木結構已經經歷了將近千年的風雨,仍然發揮著非常好的力學性能。而在木結構的教材中,更是將應縣木塔作為相當重要的一個實例。而走進木塔,才發現的確如傳說中一樣,所有木構件的連接沒有采取任何的木釘,完全采用了卯和榫的連接,一根根木材組成了這樣一個唯美的設計,讓後人也有些汗顏。
登上二樓,進一步感受到木塔的精巧,當然也有一番古舊的美,現在的木塔恐沒有太多人上,塔裡已經有很多燕子駐巢為生,在古塔之中隨意飛行啼叫。而塔的外廊上,一個個銅鈴也在不知疲倦的叮當作響,伴隨著落日,刻畫出一種非常蒼涼的感覺,很配這樣一個獨處登高的下午。四圍似乎是寫名人的匾額,可惜損壞實在太厲害,大部分都已經難以辨認了。
當然從結構的角度看,木塔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畢竟木結構的剛度是很有限的,所以在無數的外加荷載甚至是地震的作用下,盡管不知是結構的足夠合理還是真的有佛祖保佑,都成功的避免了垮塌的命運,但是也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大量構件的連接已經出現了變形,局部的結構偏離也很厲害。同時,就像每一本木結構教材中所講到的一樣,木結構從材料本身看,抗蛀和抗腐蝕都是很大的弱點,加上當時的木料抗蛀處理可能並不足,所以現在很多的木料都出現了嚴重的蟲蛀和部分纖維的斷裂,不過萬幸的是這些木料還可以繼續發揮承載力,保證結構的強度。而從外面看,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木塔已經不再完全垂直於地面,如何能夠保護好這座古塔,使其繼續存留在中國歷史之中,的確是一個難題啊。
長途車開回大同已經是兩個小時了,隨便找地方吃過晚飯,再次回到火車站,買好了晚上去下一站——張家口的車票。這裡突然想起一個非常難得的現像,盡管已經是春運的高峰,大同火車站從售票,到排隊上車,秩序都非常的好,應該是全國都很難得的了。而且在整個過程中,維持秩序的大部分都是非常親近而且負責的女警察,感覺非常的不錯,也就帶著這非常美好的印像,我登上了火車,離開了大同這個給我留下很好印像的地方,現在再次翻開我的行程計劃表,大同市內的善化寺已經排到了日程之中,而至於渾源,我也一直希望能再有個機會,能夠縱貫山西的全省。
硬座車廂才十幾個人,一天的疲憊之後,幾乎一躺下就睡著了,再次醒來已經是列車員大喊著張家口的時候了。到了車站的廣場上,看到開往明德北的1路是5點40頭班,掐指一算,要在候車室睡四個小時,不過說來這次真是有點落魄,心裡雖然一直是矛盾的。不過最終還是把夜宿候車室編到了旅行之中。
不過我四點多被凍醒的時候就大呼後悔了,候車室的暖氣似乎越來越弱了下去。衣服的保暖性能似乎也不是那麼好了,而且車站的水也不開,喝杯咖啡都沒辦法。索性直接靠在了暖氣片上,同時用溫水把巧克力含化,給身體盡量提供點熱量。而一出候車室,零下十幾度的氣溫更是讓我只剩苦笑的份了,因為穿的是滑雪褲,裡面有個交換水汽的夾層,不想裡面的水汽卻在這個溫度下凍成了冰,真無奈。
張家口是有兩個火車站的,我下車的這個是南站,而回北京的車都是在北站始發,按照看好的時間,先乘1路首班到北站買車票。在當年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時候,為了物資的通暢運輸,把火車站選在了更加靠近長城的市區,也就是北站。而隨著鐵路向西延伸到歸綏的需要,北站過於近山,所以選擇了現在的張家口南站向西延伸。而北站的地位自然沒有以前那麼強了,相比起外邊還算氣派的南站,這個百年老站還是只有一兩間房。問好時間,決定坐兩個小時後的最早一班車回北京。隨即繼續乘1路北上到終點明德北車站。
再向北走一會就是大境門了,張家口的確不大,算來加上買票排隊和等車的時間,才不到一個小時。還不到七點,對於這樣一個北方的城市,太早了,旅游服務處緊鎖著,城樓登不上去,而想拍點照片,卻發現光線還是太差,又不想用閃光燈。向前面走,是一條小河,而四邊都是山,一邊是長城,而間間斷斷的長城似乎也有點讓我懷疑,不過就暫且這麼認為吧。
旁邊的山上,可以看的見亭子,應該是可以鳥瞰張家口的地方,不過實在是沒有時間,也就一直等著逐漸變亮的天空。現在到大境門,似乎是略顯破敗的兩邊再難尋覓當時商業繁忙的景像,而似乎長城內外的差別也顯現了出來。而似乎想想,似乎對張家口的記憶還停留在小的時候,雖然已經不記得當時去過了哪裡,甚至是去干什麼都不記得,只想起當時的煤球爐子和平房,這麼多年之後1路從南到北一趟下來,似乎還是一切如故。張家口發展的到早,畢竟作為連接中國華北和西北的樞紐,又如此的接近京津,也有過繁盛的時候,也曾經是不同勢力征戰的要塞。不過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現在的張家口可能也像張家口北站一樣,用一種樸實的語言訴說著歷史,也讓每個旅人能夠找到自己和這個城市的交集。
終於,天亮了,面對著察哈爾都統高惟岳那四個有力的大字——大好河山,拍下一張照片,寫字的時間是1927年。這種氣概是我非常喜歡的。
乘上1路回北站,車將近要開的時候,總有一種突然的繁華,折騰了一晚上過後,不再想吃方便食品,而是在車站旁邊繞了一圈,買了在車上吃的熱蛋餅和驢肉火燒。短途的車一向不會有太多的乘客,上車吃完早飯,繼續躺下睡覺。到宣化的時候醒來了一下,正好看到了蒸汽機車行駛在雪地上,噴出白色的水霧,在陽光下,這個構圖真的很好,可惜這個抓拍不是那麼容易的。再醒來是到沙城,上次去沙城也坐的這趟車,真有緣分。再醒來就是徹底補足了覺,列車已經行駛在京郊險峻的群山之中了。聽著周圍的鐵路職工聊天,一邊在北方冬日溫暖的陽光下享受著山區鐵路特有的美,尤其是在一片冰雪之中。
豐沙線隧道很多,而全都直接用數字編號命名,對面是個上了年歲的人,也看著窗外,突然說,這是最後一個了。看看表,也要到站了,這次沒有選在北京西,而是在門頭溝區的三家店下的車。
其實說起來,這次並不是直接從天津去的大同,到了天津北站買票,才發現幾天之內到大同都只有站票了,於是間接取道北京,也沒有買到當天票,而買的第二天的。也就在北京晃了一天半。不過說來也滿失望的,去了天安門廣場,發現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仍然沒有恢復,而中華世紀壇的藝術展仍然閉門謝客。索性就真的成了在北京晃上一天,買了張可以打四折的公交卡,按照先人的經驗,乘上4毛錢的345塊,去了十三陵水庫,然後還像征性的乘314到了長陵的門口,因為已經去過,就沒有再花門票錢。下午去吃了傳說中的沙河燒賣,在北京下班的人流之中,花上四毛錢,擠上一分鐘一輛但還非常恐怖的三環300路,好好看一看北京的變遷。且不說公交改革利弊如何評價,至少我還的感覺還是不錯的,再也不會為一塊錢只能乘一站而頭痛了。選擇在三家店下車也有此原因,相比起火車的4塊錢(張家口到北京西17元,到三家店13元),332路4毛錢還是有誘惑力的。最後一個下午到了北海公園門口,看看時間,似乎也不太夠了,就在北海、故宮、景山門口看了看,取道王府井,回到北京站。
出發的第四天下午7點半,4401次到天津西站,短暫卻又很跌宕的旅途結束,突然想起來似乎這不太像我的風格,大同和張家口,似乎過於流連於景點和路途,而忘卻了城市本身的一切,不過,機會總是有的。

(雲崗石窟)

(應縣木塔)

(大境門)

(車票集體照)

(門票集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