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城感動之一——山的誘惑

作者: yuxia

導讀鄉城——巴姆山的感動鄉城是故鄉。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無論你從哪裡來,你都可以認為這裡是你的故鄉。無論你到哪裡去,你只要來過鄉城,你就不會忘了這裡已經成了你的故鄉。來自山的誘惑鄉城人用山一樣的擁抱、歡迎四方的來客鄉城人擁有山一樣的剛毅和山一樣的寬容鄉城 縣境地處橫斷山脈中北段,沙魯裡山中段。境內主要的山脈有無名山、巴老山、丁工邦丁山和 ...

鄉城——巴姆山的感動鄉城是故鄉。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無論你從哪裡來,你都可以認為這裡是你的故鄉。無論你到哪裡去,你只要來過鄉城,你就不會忘了這裡已經成了你的故鄉。來自山的誘惑鄉城人用山一樣的擁抱、歡迎四方的來客鄉城人擁有山一樣的剛毅和山一樣的寬容鄉城 縣境地處橫斷山脈中北段,沙魯裡山中段。境內主要的山脈有無名山、巴老山、丁工邦丁山和崗普山脈。由北向南,蜿蜒入滇,與得榮、理塘、巴塘、稻城接壤。 鄉城在甘孜的南端,在北回歸線以北,那裡是香格裡拉圈裡最美麗的區域。鄉城是山的王國, 鄉城境內高過5000米以上的山有20座,其中,最高的山是索朗山,約為5122米,此山東西橫立 其絕頂為突兀崢嶸之石峰,屬於古世紀冰川,在山頂上,七個由冰川刨蝕湖和古冰鬥的湖泊組成了世界級奇特的地質景觀。鄉城境內的山,於藏區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少了些蜿蜒、綿綿,多了些巍峨、崢嶸、偉岸。這些山如同不同形狀的獅子,俯臥在鄉城的四方八面,帶給鄉城人聚寶之財。正是這些山構成了鄉城主要的視覺景觀。(插圖)我們從山外來的時候,翻了8座大山。從海子山腳下的桑堆分道,便盤旋而上了最後一座山——無名山。在藏語中,無名山叫“苦魯可”,如果可以直譯的話,真的有點“苦”。無名山脈中,據說有19座超過5000米的山峰,而我們不過是翻了一座。此山看起來不高,在我們翻過的7座大山比較起來,是山勢比較舒緩的一座。但我們汽車所到之處,到處是裸露的灰色阡石,沒有生命的跡像。應該說這裡的海拔已是5000公尺以上了。有經驗的人們告誡說,在山上是不能停留的,即便是車壞了,也要盡快想辦法行動。許多進出的老鄉城人,可以輕易地翻過8座大山,但在這座無名山上,仍會有高山反應。巍巍的無名山,並不被它的名字掩住鋒芒,你只要堅持一會兒,到達山頂的時候,一種大自然的壯觀便屬於你了,尤其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在無名山上觀日落、晚霞,那可是行程中最美妙的時刻。我曾在日出的時候走過無名山,仲夏季節的山頂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雪,朝霞在山的東面不斷地變換著角度,實際上是我的車在變換著角度。我和車上的每一個人都沐在朝霞之中,每個人的臉在那一刻都被雕塑成銅像。我也曾在日落的時候路過無名山。無名山的晚霞用一種極地的壯美、一種燦爛的華麗,為我們乘坐的車和我們每個人的臉上塗抹了一層厚厚的金粉,那一刻,我醉倒在這金色的神光之中了。在鄉城,我們曾翻過了有著七湖之美的索朗山以及有著雄偉山勢的馬鞍山。在山的高處,我們站在旅游部門為遠方的來客選好的觀景台,在那裡觀看鄉城境內最高的山和最藍的雲,以及雨後美麗的彩虹。鄉城的山是一種包容的山。古代的白狼羌族、唐代的數萬土蕃族,元、明兩朝的蒙古族的南下駐留了不少兵馬,不少的人融入了鄉城的藏族。明清時期,木裡的土司以及麗江木氏土司率領大批的納西族來也到這個美麗的地方開墾種植。而當年的鄉城人也不斷地通過商貿、戰事走出去。東達昆明、下關,北至康定、雅安、成都,西抵西藏、新疆,南到印度、尼泊爾。吸納,再吸納,在吸納中發展,在包容中繁榮。 歷史上幾次民族大的遷移,鄉城人一年一年的融合,一代一代的繁衍,將每一個外來的民族都被融合進了這裡的山山水水。在鄉城的2.7萬的民族中,藏族占全縣人口的95.4%,其他少數民族不過4.5%。面對這樣一個數字。我們有著更多的疑惑——那些外來的民族都到哪裡去了,他們的文字、他們的風俗都到哪裡去了?鄉城是故鄉嗎?也許大山可以作證。面對這樣的民族大融和、大的遷移,在鄉城人的服飾上我們還能找到一些痕跡,如瘋裝的褶皺是納西族的特點;白藏房的方正結構,帶有中原和蒙古族及多個民族的特點;從跳動的鍋莊舞步上我們可以發現藏族、納西、蒙古族不同的舞蹈混合的風采。我們由衷地感嘆這裡的人與事,心誠悅服地敬畏這裡的山和水。面對神奇的大山,樸實的鄉城人普遍地信奉這裡的山神。各家各戶都在幽靜的山溝裡有自己的當家神龍,每個村莊都有固定的當家山神。人們在山神上壘砌刻有經文的石堆,堆頂插上木杆,懸掛各種顏色的經幡,堆頂的正面還用泥石做龕。人們祭山神的時候用攜帶用五色布印制的經文、幡旗、柏枝和糌粑。懸經幡於石碓之上或牽掛與左右叢林,然後焚燒柏枝、撒上糌粑。整個聖地頓時濃煙繚繞,人們此時再撒上清水或鮮牛奶,念誦經文,祈求山神保佑平安,來年五谷豐登。位於鄉城縣西北的水窪鄉雨窪村,每逢農歷3月14日,都要過一種獨特祭山的節日,當地人稱之為“蒙乖”。在這一天,鄉民及僧侶都要在太陽出來時,成群結隊地集合到神山前禱告、念經。人們還背著經書,圍繞整個村子轉一圈,祈求神保佑當年風調雨順、扎西德勒。祈禱完畢之後,村民們圈地而坐,拿出早已准備好的酒與食物,歡天喜地的慶祝自己的節日,這一天的節目也很多,如賽馬、說笑、展示各自的服飾等。這一天不僅是本地的人,還有些遠道而來的人們都參與祭山。不管你從那裡來,都要受到雨窪村民熱情的款待。在藏語裡,“日”便是山,獅為神物。神在山上,山便是神的化身。人們觀念中的神是無形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樣子,但神又是有形的,看見山便知道神在那裡。山有山的偉岸,神有神的靈氣。鄉城除了巍峨雄壯的山脈,也有柔和秀美的山峰,如我們去往馬熊溝的路上,回望鄉城的巴姆神山,便發現神山的右面有一座極為窈窕的山峰,如一位少婦頭枕著西面的白雲,躺在高山之巔,高高聳立的乳峰似乎在對藍天傾述著亙古的愛意,微微隆起的腹部似乎在告訴世人,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孕育,那是山的女兒或是山的兒子。有意思的是,從美人腳的方向反過來看,還是一座美女峰。只不過這裡的美女山與其他地方美女峰比較,多了些雍容、綽約。在舊時,大山使鄉城交通閉塞,沒有像樣的道路,只有驛道。無論從哪個方向出行,三天到稻城,四天才能到得榮,7天到理塘,五天到中甸。1958年修通了第一條公路中(雲南省中甸縣)鄉(鄉城)公路,以後又修通了理(塘)鄉(城)公路,鄉得(得榮)公路。如今,全縣12個鄉(鎮)都通了公路,鄉鄉通郵路、通電話,基本改變了交通閉塞和信息不靈的狀況。如今,年輕的鄉城人也如當年他們的前輩一樣,通達四海,有的遠渡重洋在海外求學,有的在沿海一帶打工,有的在內地發展。融合,再融和,包容,再包容,這是鄉城境內山的意義,也是故鄉的意義。千百年來民族的融合,帶來的是繁榮的經濟和淳厚的民風。在這裡,我們會看到漫山川西的雲杉、法國的梧桐、雲南的華山松;吃到新疆的毛羊、茨蓋的綿羊;農耕會用上榮經的黃牛、山西的驢;會騎上紅原種馬、雲南建昌馬的後裔;可以吃到華北的鴨梨、以及具有鄉城特色的藏梨;滿山酸甜的山葡萄、來自新疆的核桃、板栗;色澤艷麗、香甜可口的巴塘、鹽源蘋果,還有暢銷國內外的松茸……旅游結束,不管你帶沒有駕車,怎麼都得帶上一點鄉城的土特產,這是山給予人們的饋贈。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鄉城是鄉城人的故鄉,也是多民族的故鄉。當我們走進鄉間的白藏房,我們看到的是古老民族的厚重與沉靜;當我們走進城區的機關宿舍、自蓋的四合院、小別墅,我們感受到的仍然是濃郁的民族情、友情和真情。也難怪古時的外來民族都融化在這裡的山水之中,難怪鄉城成了現代都市人向往的鄉巴拉,紛紛來此安家定居。望一望鄉城的那些山,會讓你的記憶永恆。“康巴江南”、“松茸之鄉”、“香巴拉之域”的稱謂會在耳邊不斷地停留,以至於回到城裡許久了,還走不出那種大山的感覺。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