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隨筆:同安蘆山堂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閩南隨筆:同安蘆山堂 題記: 存小心與宋千古;知大義惟公一人。 -朱熹為蘇頌故居題寫的對聯 自從父親在文革期間,把祖籍金門改為同安以來,廈門就成了我們的籍貫,盡管我出生、生長、工作在泉州。其實對於自己的歸屬感,我常常是很茫然的。我爺爺出生在廈門,奶奶是晉江人,父親則出生在翔安的小嶝,母親是南安水頭人。還好這些地方都統稱閩南,講著一樣的 ...

閩南隨筆:同安蘆山堂

題記:

存小心與宋千古;知大義惟公一人。

-朱熹為蘇頌故居題寫的對聯

自從父親在文革期間,把祖籍金門改為同安以來,廈門就成了我們的籍貫,盡管我出生、生長、工作在泉州。其實對於自己的歸屬感,我常常是很茫然的。我爺爺出生在廈門,奶奶是晉江人,父親則出生在翔安的小嶝,母親是南安水頭人。還好這些地方都統稱閩南,講著一樣的語言,有著同樣的習俗,因此我比較認同“閩南人”這個稱謂。

說起自己的家族史,閩南一帶的人大多是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對於蘇家來說,位於廈門同安葫蘆山下的蘆山堂,就是家族的發祥地,也是閩南一代以及台灣、東南亞地區蘇姓子孫的發源地。那位北宋的“五朝元老”、“宰相、天文科學家、藥學家”蘇頌,就是出生在這裡,看來老爸的選擇也是有深遠意義的。

蘇家的入閩“開基祖”-蘇益,是以“泉州押衛都統使”職銜,跟隨著“開閩王”王審知來到福建的,用現在的話講是一位來自中原的“南下干部”。“離休”後隱居在同安的蘆山堂。蘆山堂的背後是一座葫蘆山,在五代十國時期,因冶煉鐵礦而渣積成山,形似葫蘆而得名。由於入閩一世祖蘇益在此安家拓荒和繁衍生息,所以來到福建的這支蘇家子孫的燈號(亦稱堂號)也就叫做“蘆山衍派”。

蘆山堂前原有一潭水池,是蘇益“六世孫”蘇頌讀書時曾經在此清洗墨硯的地方,史稱“洗墨池”,現在只留下一塊寫著“洗墨池”的石碑,訴說著那過去的時光。

蘇頌(公元1020~1101年),字子容,祖籍泉州府同安縣(現廈門同安區)。第進士,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拜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宰相)。據《宋史·蘇頌傳》記載:頌為相,務在奉行故事,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徽宗立,進頌太子太保,爵累趙郡公……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圖緯、律呂、星官、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

從《宋史》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一生的政績倒也平平,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反而在於天文學、機械制造和藥物學方面有著傑出貢獻,在浩瀚的史籍中擁有光輝的一頁。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起,歷時六年,研制出渾儀、像儀。元祐三年(1088年)他組織韓公廉等人制造“發明”了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像台”,台高約12米,上置渾儀一具,用靠水力推動的機輪,牽動渾儀轉動,每轉動一周為一晝夜,下部分五層,一層置鐘鼓,二層設時針表盤,三層安96個司晨木人擊鐘報更,四層安38個木人報告昏曉,五層則有水力驅動裝置。這是用機械代替人力運轉,既能演示天像、又能計時的天文儀器,開近代天文望遠鏡中的轉儀鐘和現代天文台圓頂設計之先河。對此他著有《新儀像法要》一書,敘述了“水運儀像台”的結構和制造。

宋仁宗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他還兩次編修醫書藥典,先後校注了《急就千金要方》、《神農本草經》,共收藥物1083種,比《唐修本草》多了200余種。並窮其一生編撰了對歷代本草書籍,進行糾謬訂訛的《本草圖經》21卷,為後世的醫藥發展,提供了詳實、可靠的論證依據,是我國中醫藥學寶庫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現存的蘇頌故居-蘆山堂,是公元1912年民國時期重建的,位於同安大同的洗墨池23號(從廈門有多條公交線路可達同安城區,也可座廈門到同安影視城的公交,在同安下車)。為三進雙護厝的府第式建築,占地面積1700多平方米。大門口的青石獅子,像征著辟邪納祥、鏤空式的石窗,精美雕飾的梁坊鬥拱層層迭起、高高翹起的屋檐,陡斜的屋頂,是多雨季節,去水消積的通道。

蘆山堂的前落是“蘇氏大宗”的祠堂,匾額上的四個大字是由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1988年題寫的,蘇老是浙江平陽人,他的祖宗卻是從同安分出去的。再往裡走,中進的廳堂裡供奉的是入閩蘇氏一世祖蘇益的塑像,兩邊懸掛的是蘇頌的高祖畫像。1988年以前,這裡長期作為學校的課堂,如今卻是蘇氏宗親進香謁祖的地方。

在後面的一落才是新近修建的蘇頌專祠,跨入堂門,迎面的是蘇頌的全身塑像,大廳四周懸掛著八幅蘇氏家族的風雲人物畫像。陳列櫃裡擺放著《同安縣志》、《蘇魏公文集》等歷史文獻。香案的上方,掛著一面寫有“發揮蘇頌世界第一精神”的旗幟,落款處是連戰及許連周宗親拜謁。

連戰?台灣的原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嗎?他跟蘇氏又有何關聯呢?旁邊的伯父為我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在元代的時候,蘇家的官員在押解泉州府三縣丁糧時,路上遭到搶劫,朝廷派人來“調查”時,欽差徇私枉法,冤枉蘇家通匪,被怒火中燒的蘇家人一腳踢死,犯下了滔天大罪。蘇家為了族群的生存,只好四處逃亡。在動蕩的歲月裡,蘇氏子孫有的保留了姓蘇,有的化姓為許、連、周,因而有了“一夜奔九州,化姓許連周”的典故,而保留在蘇家的族譜裡。所以現在的蘇頌故居,不但是蘇氏家族的宗祠,而且是許、連、周宗親尋根謁祖的聖地,2006年的第六屆世界蘇氏宗親會就在這裡舉行的。如今的蘇頌故居已經被列為廈門市級涉台的文物古跡保護單位。

尾聲

雖然打小就從祭祖中知道了蘆山堂,“認識”了這位了不起的祖先。但是當我第一次推開這扇厚重的大門,久久地凝望著聲名顯赫的老祖宗,卻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透過光環背後的他,似乎有些話欲言又止。

我想他或許已經厭倦了(在別人眼前非常風光)的官場,又離不了這種勾心鬥角的生活,才會去做一些“不務正業”(自己喜愛)的“發明創造”。這一不小心,卻在青史上留下了璀璨奪目的一頁。可惜的是,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社會裡,一位具有“動手能力”的科學天才,卻只能整天干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從而扼殺了一位本該在“科學領域”有更大造詣的人,同時也讓終將改變歷史命運的機遇,與我們泱泱大國“擦肩而過”。每每讀到這樣的史料,常常讓我掩卷長嘆:比如像魏晉南北朝的陳後主(陳叔寶)這樣的一位天才音樂家,卻陰差陽錯地當了最後一任昏庸的君王;又像南唐後主李煜一樣,一位傑出的詩人,當了勞什子皇帝,最後成了人家“臥榻之旁豈容他酣睡”的階下囚;就連宋徽宗趙佶那樣,一位好好的畫家,做夢般地登上皇位,不但終結了北宋王朝的命運,而且自己也凄慘地落了個“坐井觀天”的結局,惟有他的畫卷和“瘦金體”留傳千古;清代的康熙,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化學物理的近代科學知識,並且在皇宮搞有“實驗室”的聰明帝王,最終也只能沉迷於浩瀚的奏章當中,無法自拔……

從這個角度看,李白、杜甫是幸運的,蘇東坡、歐陽修、柳永,乃至後來的曹雪芹等,算是“因禍得福”了,反而造就了自己更加精彩的人生。由此我又想,在這“上下求索”的漫漫道路上,“學而優則仕”不應該是人生唯一的選項,換個思路,也許成功就在前頭。

2007年3月18日成稿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